城川鎮,“紅”了

紅色,是日出的景象,象徵著光明與希望,播撒光芒,照亮大地;紅色,是中國的顏色,象徵著革命與勝利,不忘初心,篤定前行。

城川鎮,“紅”了

穿越時空,記憶銘刻。與瑞金、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等一樣,城川,也是紅色基因的發源地和成長地。

城川,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草原深處,正因紅色而逐漸聲名遠播。

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開闢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自然風光秀美,資源得天獨厚。而今,是蒙陝寧三省區交界處極具活力和影響力的貿易物流中心,素有自治區“南大門”之稱。

時間從未改變前行的腳步。

又一個春天來臨,這座“紅色小鎮”再次迎來了新一批研學學員,從紅色文化、紅色基因中汲取前行力量,這片沃土上的紅色精神也將在他們的研究與實踐中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奏響了紅色的曲

城川鎮,“紅”了。

豐富厚重的紅色革命文化,極具時代印記的元素,不時走過身著紅軍軍裝、頭戴紅軍帽的研學學員……置身紅色小鎮,彷彿進入了時空隧道。

城川鎮,“紅”了

青少年接受紅色教育

“延安民族學院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抗戰時期建立的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院校,於1941年在延安大砭溝成立,1944年遷到定邊,1942年2月,民族學院遷至城川。延安民族學院是民族幹部的搖籃和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八年的辦學過程中,延安民族學院培養了一大批民族幹部,投身於少數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之中,為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為全國少數民族的解放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聽著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解說員的深情講解,前來學習參觀的學員們心情激動地感受著這片紅色土地上的紅色印記、紅色信仰、紅色理想。

城川鎮,“紅”了

外地學員培訓

“紅色文化產業是我們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是推動鄂托克前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我們要通過發展紅色文化產業把鄂托克前旗的紅色故事講到全國各地,也要把我們的紅色研學產業做精、做強、做出特色,為全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鄂托克前旗委書記辛曉瑞說。

城川鎮,“紅”了

學員培訓

近年來,鄂托克前旗確立了“紅色教育培訓+紅色平臺+紅色旅遊+紅色研發”的產業發展方向,在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設全國性民族幹部培訓教育基地和西部一流黨性培訓教育基地的定位,構建起“1+6”紅色培訓教育格局,“1”就是以城川民族幹部學院和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為中心的培訓教育基地,“6”就是以西北局三段地工委為背景的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以359旅開展大生產運動、反映軍民共建、魚水情深主題的王震井紀念園,體現國際友人陽早寒春夫婦忠貞共產主義信仰的三邊牧場陳列館,受命於危難、擔任延安到烏蘭巴托國際秘密通道聯絡員楊寶山事蹟的城川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站陳列館,為解放事業犧牲的民族英雄馬良誠顧壽山烈士紀念陵園,連接蒙陝寧三省咽喉要地的滴哨溝戰場紀念園6處教學點。

城川鎮,“紅”了

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

城川鎮,“紅”了

城川鎮,“紅”了

馬良誠、顧壽山紀念陵園

除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馬良誠顧壽山烈士紀念陵園外,其餘“1+4”全部位於城川鎮。可以說,城川是鄂托克前旗紅色培訓教育的主陣地。

目前,建成的城川民族幹部學院可容納10個主體班次、500多人同時在院培訓,已累計接待遊客及各級培訓人員近10萬人次,中央民族大學依託學院基地成立了城川分院。在培訓模式上,創新推出“紅色課堂+現場教學+紅色研學”,受到了參訓學員的廣泛好評。特別是打造了紅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蘇壩海子“一鍋飯”、糜地梁鄂爾多斯婚禮體驗基地、呼和陶勒蓋蒙元風情露營地等紅色研學點和研學戶,逐步建立起拓展基地、研學項目、網上展廳、主題劇場等紅色平臺,讓學員及遊客感受和傳承城川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和紅色歷史。


映紅了百姓的臉

從烏審旗界出發沿省道S216一路向西,不足20公里的道路兩側,50多家“紅色”農牧家樂不時躍入眼中。

近年來,鄂前旗城川鎮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進而帶動紅色創意、紅色研發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同時,積極發展少數民族傳統美食文化,放大紅色旅遊帶動效應,並帶動合作社、老百姓和貧困戶參與到紅色產業發展中來,延伸紅色產業鏈。

2019年,城川鎮年接待遊客18萬人次,從一個留不住遊客的紅色小鎮,到紅色旅遊成為小鎮的支柱性產業,城川鎮擁有“年輕”的秘密。

城川鎮,“紅”了

學員參加田間課堂

2019年5月啟動建設紅色拓展訓練基地以來,城川鎮蘇壩海子村以“大鍋飯”為特色的“人民公社大食堂”,讓遊客在參加拓展活動的同時,吃小雜糧、紅軍餐、大鍋飯,住大土炕、蒙古包、青年旅店,截至2019年底已累計接待遊客6000餘人次。

城川鎮,“紅”了

學員制作紅軍飯

“通過優先選用貧困戶產出的純綠色有機食材、僱傭當地勞動力等方式,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把貧困戶鏈在集體經濟上。”城川鎮副鎮長、蘇壩海子村黨支部書記劉燕飛表示,在打造紅色拓展訓練基地的同時,蘇壩海子村將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

“大食堂”吸引了周邊大量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參與實踐,也有許多人自發組團慕名而來,“大多是幾個家庭一起過來,家長要給孩子上一堂社會實踐課。”

體驗田間勞作,參與紅色拓展,城川鎮的紅色旅遊變得年輕多元。而基地的龐大“流量”,也給包括柳編在內的當地傳統手工業帶來了新的生機,農牧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城川鎮,“紅”了

城川鎮,“紅”了

學員培訓體驗

在城川鎮伊克柴達木嘎查紅色研學點,體驗者可以感受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牧民生產生活的變遷,培養學員愛黨、愛國、愛護民族團結的深厚感情。點上還建設了特色餐飲場地和特色民宿等,為學員提供餐飲和住宿。通過一系列的研學活動,可以讓學員和遊客在實踐體驗中有收穫、有成長;通過遊客消費,促進周邊農牧民、貧困戶的農畜產品就地轉化,實現增收。

目前,城川鎮以現場教學、現場觀摩和現場實踐體驗為核心,在全鎮建成22戶紅色研學戶,建成糜地梁鄂爾多斯婚禮體驗基地、呼和陶勒蓋蒙元風情露營地、斯慶花紅色文化示範戶、蘇壩海子村“大鍋飯”研學點等一批具有蒙元特色、農耕特色、傳統特色和紅色內涵的教育點和體驗戶,一條貫穿全境、獨具地方特色,集培訓、體驗、旅遊、休閒於一體,鏈接帶動周邊農牧戶廣泛參與的紅色研學產業鏈正在形成。

城川鎮,“紅”了

城川鎮,“紅”了

農民在三段地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內賣辣椒

“高峰期,露營地的餐飲消費每天可就地消化六七隻羊、一百四五十隻雞,還有當地產的辣椒、土豆、玉米、南瓜等綠色農產品。”呼和陶勒蓋蒙元風情露營地負責人阿明布克介紹說,通過訂單養殖、以需定養等模式,既解決了農畜產品的銷路,同時也進一步調整了當地產業結構。用工也優先從當地選擇。

城川境內的宥州古城遺址,始建於唐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屬“一帶一路”倡議輻射範圍。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今仍保存完好。境內的河套人文化遺址,經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珍貴的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內容之豐富、歷史價值之重要在國內罕見。

在做大做強紅色主業的同時,城川鎮積極推動旅遊產業多彩發展,堅持傳承與保護並重、利用與開發並舉,著眼於文化發展的廣闊前景,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弘揚蒙元文化,激活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通過健全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鏈,以蒙古族傳統美食文化、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漁文化為主,加快開發鄂爾多斯沙漠大峽谷、宥州古城、美麗榆樹壕等旅遊資源。

藉助蒙陝寧旅遊大市場,依託特色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而興起的多樣化產業,正在悄然改變當地人的生活,在不斷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獲知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


照亮了前行的路

“著力讓美麗環境更加和諧宜居。”城川鎮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秉持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綠色發展“強”起來的發展理念,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有機融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步伐,建設美麗文明紅色小鎮。

堅持用小而精美、凸顯特色的理念營造小鎮環境,突出紅色風貌改造,傳承地域建築風格,城鎮品味大幅提升;制定“淨化、綠化、美化、規範化、常態化”的工作標準,建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長效機制,鎮容村貌明顯改善。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導向,做大做強做優農業產業,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旺盛活力。

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吸引著四方遊客,辣椒、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遠銷東南沿海地區,紅色和綠色的疊加讓城川實現了跨越發展。2017年,城川鎮成功進入中國第二批特色小鎮之列,2018年,城川紅色文化旅遊區成功獲批國家4A級景區,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和“自治區文明村鎮”。2019年,城川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19500元。

城川鎮,“紅”了

王震井紀念園

城川鎮,“紅”了

陽早寒春三邊牧場陳列館

城川鎮,“紅”了

城川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站陳列館

“近年來,城川鎮依託資源優勢,以服務‘紅色’為原則,做實做細‘紅+’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持續豐富以‘紅色’為內涵的多元產業發展新格局,將紅色培訓教育與紅色研學相結合,推出老年懷舊遊、知青體驗遊、青年勵志遊、少年研學遊、草原觀光遊等;將紅色培訓教育與發展現代服務業相結合,構建立足全鎮、融入全旗、輻射周邊的現代服務體系,連點成線、連線成面,不斷釋放紅色效應,展示‘紅色城川’的魅力。”城川鎮黨委書記尤建慶說。

紅色教育之城,綠色發展之川,這是新時代城川的全新名片。一曲“紅綠”交響樂,正從鄂托克前旗響遍全國。

城川鎮,“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