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是怎麼廢掉的

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人:

1、每晚12點,還沉浸在言情小說和手遊中不可自拔;

2、假期很少出門,用綜藝填滿自己的業餘時間,靠外賣養活;

3、每天渾渾噩噩,按部就班,時間過去了,不知幹了些什麼;

4、人云亦云,無獨立思考能力,非常容易被微博和公號帶節奏。

這些都是一個人快要廢掉,逐步淪為平庸的常見跡象。是否我們明知道該起床了,週末卻依然躺在床上玩手機一整天;明知道該睡覺了,卻依然打開了王者榮耀;明知道還有一堆作業沒寫完,卻依然跟好基友夜夜笙歌;明知道人是怎麼一步步廢掉的,卻認為那個人一定不會是自己。大概就是常常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真正的生活"還沒有開始。


當今社會,人是怎麼廢掉的


1. 心理學上有個"20英里法則",說的是:

從美國聖地亞哥,到三千英里外的某個地方,途徑繁雜的地貌以及變化多端的天氣,每天走多少英里才是最佳的速度?答案是,每天都走20英里。那麼走完全程需要150天,花費5個月左右,但極少有人能在5個月、甚至6個月的時間內走完全程。

有人覺得匪夷所思,每天走20英里而已,半年時間還不夠?

第一種人,天氣好就多走一點,颳風下雨就找個地方躲起來不走。

第二種人,每天行進20英里,天氣惡劣時,他們要進20英里,天氣晴朗,他們也只行進20英里。多數時候,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並非沒有目標。

那些背到C就棄了的單詞書、吶喊了半年都減不下去的贅肉、新年立下的flag可以作證:

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眼高手低"很多人認為這是癥結所在。在我看來"才華配不上野心" ,"眼高手低" 都不是什麼壞事兒,因為手的高度是永遠低於眼的,一個人要不斷到達新高度,眼界高是先決條件。而且,僅僅和才華匹配的目標,那還能叫"野心"嗎?重要的是,別讓野心留在原地。

稻盛和夫在《幹法》裡提到

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的積累,如此而已。

2.

有個人餓壞了,買了好多饅頭。一連吃了6個,當吃到第7個的時候,才感覺飽了。這時他有點懊惱,"早知道直接吃第七個就好了,就不用花那麼多錢"。


你可能覺得故事中的這個人很傻,但換一個故事版本,你就會發現,現實當中,這類人其實很多。現在社會上,追求速成的人比比皆是,"一個月搞定日語"、"兩個月學會寫作,實現月入過萬"、"兩週學會做短視頻,帶貨十萬",這樣的字眼總能吸引一大波人。

如果寫作真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掌握,那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這些苦練寫作幾十載的人就不用混了。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你只看到了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卻沒看到他此前的長時間積累。你看到某人吃第七個饅頭就飽了,就去研究第七個饅頭是什麼做成的,用了哪些面料,卻忽略了他前面還吃了6個。無論是賺錢,學習、工作能力都需要你在某個領域不斷耕耘。不可能繞過前面6個饅頭,直接吃第七個就行的。人的黃金歲月就那麼幾年,如果你總是淺嘗輒止,追求速成,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競爭力會不斷下降,人也會慢慢廢掉。如果直白的跟你說這些道理,你可能會不以為然,只有自己真正經歷過,趟過坑,撞過南牆,才會開始反思,改進。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指出。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當今社會,人是怎麼廢掉的


希望你醒悟的時間不會太晚。

1.避免接收「低信息密度」網上的信息源對氾濫的大眾娛樂資訊保持高度警惕,把你的目光,專注到經過時間驗證的經典作品上。比如讀書就要讀經典,而不是暢銷書;看質量高的紀錄片,而不是不用動腦的綜藝節目。你主動過濾掉的信息越多,你保存的注意力就越多,你就越有富餘的時間和腦力,來尋找和消化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2.少做消耗性的事情把志趣轉移到創造上來任何能「輕易獲得高成就感」的事情,都要小心。輕易能讓你爽的事情,最後都容易讓你痛苦。比如從天而降的豔遇、無盡通關的遊戲、幻想意淫的小說、輕易得來的財富(賭博、彩票)、想要就有的快感(毒品)。

這些事情,本質是在用你的短期快感,消耗你的後半生幸福。別掉進這些陷阱。多做創造性的事情,才能獲得長久而健康的幸福。比如花1年學會一門有用的技能、用1個月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用1周構建一個有用的思維模式、用1天陪伴你摯愛的親人、用1個小時寫一篇詳實的覆盤日記。

向那些厲害的人看齊,做一些有長期回報的創造性事情,時間越長,你越會發現他們帶來的好處。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績,核心條件絕對不是天賦異稟,也不是上天垂憐,而是你把你最寶貴的注意力,花在了一件有創造力的事情上,並且為它付出超過常人的心血和努力。

別不信,時間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當今社會,人是怎麼廢掉的


最後 沒有人可以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但 每天都前進20英里,就可以最快地到達彼岸。

這裡七友,你的情感好友,每日更新 ,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