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家鄉的炊煙

難忘家鄉的炊煙

電視臺音樂頻道正在播放鄧麗君的歌:”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

有多久沒有見到炊煙升起,聞到炊煙那獨特的味道了啊。

對於遊子,家鄉和童年是系在心上的絲線,時不時扯你一下,讓你內心感到陣陣痛楚。

我們的童年啊,都留在了家鄉。

童年和家鄉是永恆的回憶主題,而能讓我們回到童年的,大概要數童年時的味覺、嗅覺記憶了。

我是聞著炊煙長大的。炊煙是家的感覺。

秋日的傍晚,天剛擦黑,煙囪裡冒出縷縷炊煙,是一家人晚飯的前奏。過去的年代,物質匱乏,能填進灶膛的,都是從地裡收回來的可燃物:玉米秸、玉米芯、麥茬,還有能撿到的樹枝、樹葉,像紅薯秧子、豆秸之類,是捨不得燒的,要打碎了喂畜。

尤其是陰雨天,炊煙剛竄出煙囪,便很難上升,只能從廚房的房頂匍匐下來,在低處徘徊,空氣中炊煙的味道越發濃厚。

屋外是炊煙,屋內是鍋裡冒出的蒸汽,和被灶火映紅的母親的臉。年齡稍大一些的時候,我也經常幫母親燒火。燒火的時候,自己可以烤一些東西吃。初秋,可以把新鮮的玉米棒子放灶膛裡烤,深秋,烤的是紅薯。我還烤過姐姐從地裡帶回的成串的螞蚱、蜥蜴。據說吃烤蜥蜴能助消化,味道也很香,只是現在讓我吃我也不敢吃了。

下午放學後到晚飯前的這段時間,是孩子瘋玩的時候,不大的村子裡,衚衕裡迴響著孩子們的歡叫聲。等到各家炊煙慢慢消失,孩子們就知道,又到了母親喊自己回家吃飯的時候了。

偶爾會到親戚家,白天雖然玩得高興,可只要母親不在身邊,一到傍晚炊煙升起,便抑制不住地開始想家,不管親戚對自己如何呵護。

炊煙只在鄉村有。上初中時我到縣城上學,縣城裡的人做飯燒蜂窩煤,蜂窩煤的煙辛辣嗆人,不像家鄉炊煙那般柔和。

再後來,到省城生活工作,省城裡家家燒的是燃氣,基本沒有味道,能聞到的只有工廠排放的廢氣,除了辛辣刺鼻,還有股怪味。偶爾周邊農村會在夏收和秋收後將堆在地裡的秸稈焚燒,氣味濃烈難聞,遠沒有家鄉炊煙那般溫婉。

二三十年過去了,家鄉也在變化,農村人很多人做飯也用上了燃氣,還有的是燒煤,用秸稈、樹枝燒火做飯的越來越少了。現在即使回到家鄉,大概也見不到炊煙升起,聞不到炊煙的味道了。

家鄉的炊煙,難忘的童年,只能夢裡見了。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罩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想去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