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打造“三化”網上課堂

說實話,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對疫情中做好網上教學工作,起初還是有點慌亂的。因為此前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已開辦過網上課堂——“空中課堂”,我深知網上教學對硬件、軟件的要求非常高。一想到這次更是全方位、立體式,不但學校的硬件設施不夠,教學方法全新且有很多未知,而且很多農村尤其偏遠山區的學生家中沒有學習的移動終端,因此能否有效組織好,我心裡覺得沒底。

然而別無選擇。兩個月後往回看,從最初的慌亂變為如今的從容。“老師在家教,學生在家學”這種未來感十足的教學模式一下成為了現實。

快速起步,“空中課堂”推教學正常化

當絕大多數師生毫無準備地捲入在線教育教學時,不適應是師生的普遍狀態。我們只有迎難而上,主動作為。

學校開會形成決議:積極做好“空中課堂”網絡教學工作,教務處要統籌考慮,長遠規劃;技術處要提供技術支撐,做好硬件設施服務工作;辦公室要做好調研,會同教務處和三個年級研究制定網絡上課教師課酬標準,從精神上和物質上對授課教師進行多種肯定與獎勵;三個年級要根據工作實際精心準備,因地制宜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隨後,三個年級分別將各項工作實施細則,甚至包括可能出現的情況彙總,制定了本校“空中課堂”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指南,內容涵蓋學習平臺介紹、空中智慧課堂開播時間及作息時間表、教師學生家長三方準備工作、學習方式、學習檢測、班主任備課組長職責等。就這樣,我們果斷地搶先起跑,預期完成了第一個階段的任務。

直面問題,校長“巡課”讓管理精細化

快速起跑,必定會暴露出一些問題。作為校長,我要做的就是推動教育教學管理的精細化。

堅持聽課、巡課,是這一時期我最主要的工作。前前後後,我大約聽了三個年級總共90節課,既感動於我們教師專業素養的深厚,又敬佩他們信息技術操作的嫻熟,也欣慰學生們學習的認真與刻苦。但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好的情況,比如有的上課期間出現雞鳴聲或孩子叫喊聲;有的教師已經講了10分鐘課,終端卻無聲;有的教師精心製作的課件放不出來;還有學生在課堂上隨意進出或隨意發送與課堂無關的信息、不認真對待考試、不參加體育鍛煉和勞動教育課;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各年級開展學情大調查,就教學內容、難度、課件、作業以及學習效果、效率等,發放學生和家長問卷調查,又邀請各學科、各類型班級教師代表座談。隨後,我們列舉彙總了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達10項之多。

針對技術故障,我們一方面要求技術部門全力升級擴容,確保硬件支撐;另一方面,要求技術處隨時待命,確保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同時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和頻率,要求上課教師必須提前一天“試課”,確保流程清晰,操作流暢。再與學生和家長就網絡出現不順暢、效果差等情況時“約法三章”。

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先是調整授課進度,讓進度慢一點、強度小一點、難度低一點、坡度緩一點,穩紮穩打,不搞“夾生飯”以確保質量;然後調整授課計劃和細化作業安排。

還有,針對學生無教材問題,教務處和新華書店溝通,提供必需的教材,一起打包,由郵政公司快遞到每名學生的手中;針對學生思想問題,我們召開網絡家長會;針對困難特殊學生問題,我們做好關愛幫扶工作;針對學生精神不好問題,我們要求加強身體鍛鍊。

注重素養,“雲教學”帶內容優質化

經過第二階段的攻堅克難,師生作息安排不斷優化、教學模式不斷創新、作業佈置批改多元結合,我們基本完成了“空中教學”的完整、完善工作,下一步將是向“完美”方向努力。

突發疫情面前,如何把疫情和災難變成教材,上好這場生命大課?我們全面推動“空中課堂”提檔升級,向優質化邁進。

利用班團會,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高一高二年級縮減文化課時,增加科學、藝術與生命健康教育等課時;每週必須休息一天,讓學生觀看學校推薦的經典紀錄片,聽聽關於生命健康教育、科學藝術等講座,還可以做做家務;班主任做好“五育”並舉線上課程開發,利用班級群開展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等。截至目前,我們已開始了“學會講好中國故事,增強講好中國故事本領”系列“雲團課”,組織學生觀看電視演講;與家長共同策劃製作網課,通過喜馬拉雅App共享;以“感恩愛國”為主題開展了三期網上團課。

發動教學反思大討論,提升廣大教師的理論深度。全校範圍內掀起了“空中課堂”教學反思大討論,教務處收到了30餘篇反思稿件,質量普遍較高。

搭建勞動課程體系,脈動學生青春活力。3月初,我們就先後設計了“中國味養中國胃”勞動實踐課,讓學生在烹飪中體會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魅力,享受自己動手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我願為您洗次頭”勞動實踐課,培養學生感恩父母;“變形記”中角色互換,讓學生和家長彼此交換一次身份,由學生完成部分家務、午飯的製作,居家也成長。

(作者系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22日第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