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珀湖重塑“水下森林”,“洞庭之心”煥發新光彩

華聲在線4月22日訊(記者 鄧拓平)多種多樣的水草、大面積的綠地、澄澈的湖水,4月14日,記者來到常德市安鄉縣珊珀湖,呈現在眼前的是一處令人心曠神怡的溼地公園。經過三年多的治理,這裡沒有了捕魚的船隻,水質大大改善,一度出現的“水下荒漠”也逐漸恢復。

實施“生物操控”,“水下荒漠”變“水下森林”

珊珀湖位於安鄉縣安豐鄉境內,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開始投肥養殖。由於多年來的投肥養殖,再加上週邊大量的農業生產、生活汙水及養殖廢水的排入,水體受到嚴重汙染,在2015年前,長期為劣V類水質。“珊珀湖是安鄉的‘母親湖’,受汙染後,群眾對此反映十分強烈,期盼珊珀湖能重煥生機,成為洞庭湖的一顆明珠。”安鄉縣副縣長周宏林說道。

珊珀湖重塑“水下森林”,“洞庭之心”焕发新光彩

治理中的珊珀湖。常德市發改委供圖

2017年開始,珊珀湖綜合治理全面開啟。“劣V水質,可以理解為水不能喝、大量水生植物會死亡,久而久之,會形成‘水下荒漠’。”參與珊珀湖治理的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項目首席科學家雷剛說道。過去,因大量投肥和廢水排入,珊珀湖磷含量超標,藍綠藻大量繁殖,導致其他水草消失殆盡,湖中生態系統的關鍵食物鏈被打斷。“所以,全面禁止投放養殖和實施環湖截汙是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嚴控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清除魚類並設置軟圍隔、統一調度沿湖涵閘等手段,珊珀湖生態大有改善。”雷剛說,他把這種模式總結為“生物操控”,“這樣做的最大意義,在於恢復珊珀湖生態系統的關鍵食物鏈,重塑‘水下森林’,是一種‘治本’模式。”

進行“生物操控”的同時,珊珀湖還開展了補水活水、重點清淤、生態修復等工程,水體水質持續好轉,生物多樣性持續優化,周邊水系持續改善。“珊珀湖是安鄉最美、最優的生態資源,安鄉會把珊珀湖作為湖區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周宏林說。

“洞庭之心”轉型發展,水草種植帶來生機

位於洞庭腹地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過去因為高密度養殖、過度投肥捕撈等導致湖體生態嚴重受損,水質一度達到劣V類,主要汙染物磷、氮含量比III類水質標準值高3至6倍,耀眼的“洞庭之心”成為黯淡的“水下荒漠”。

“之前,來到大通湖,最常見的就是養魚,但其實效益不算好,環境也汙染了。”4月14日,益陽市大通湖區副區長、河壩鎮黨委書記劉文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低效益、高汙染,“雙輸”局面下,大通湖開啟治理工程,走上轉型發展之路。

珊珀湖重塑“水下森林”,“洞庭之心”焕发新光彩

大通湖國家溼地公園東岸中部區域的水生植物產業示範園

2016年開始,大通湖全面推進畜禽水產退養、汙水垃圾治理以及疏浚引水活水,以防治養殖汙染、嚴控面源汙染和生活汙染。同時,大通湖打造水草種植基地,劉文介紹,這一舉措一方面能推進生態恢復,一方面能產生經濟效益。“現在,大通湖種植有湘蓮、馬來眼子菜、黑藻、苦草等30餘種水草。它們的存在能夠淨化湖水中的氮磷元素,同時經濟效益要比以前養魚高出許多,比如種植湘蓮每畝純利潤能達到一至兩萬元,種植苦草每畝純利潤有三至四千元,相比之下,養魚每畝純利潤僅有兩千元左右。”劉文說。

從養魚到種植水草,轉型成功後的大通湖又開始發展“水草+”產業:“水草+套養青蟹”“水草+水體景觀”“水草+農家樂”……劉文介紹,“水草+”模式也是當地重要的創收途徑。“明年,水草種植規模預計達到1萬畝,往後,大通湖還將打造水生植物科普園,發展生態旅遊是新目標。”劉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