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在過去幾十年中,河南戲曲界有過三次戲曲電影藝術片的創作高峰。

戲曲電影把舞臺藝術推向熒屏,並在創作過程中在故事情節、演員服飾、形體動作乃至唱詞、唱腔方面實現了相當程度的改良。我們另文總結了河南戲曲界的電影藝術片的一些歷程: 。

戲曲改革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什麼可以改什麼不可以改,都大有門道。我們循著戲曲電影的足跡,恰恰可以看到老電影是怎麼成功的,新電影是怎麼墮落的。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朝陽溝》劇照

劇本整理

由於電影的投資更大,創作者更多,也有著更廣泛的受眾需求,電影版的劇本和舞臺版相比,一般要精緻一些。

1980年代馬金鳳老師主演的《花槍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和舞臺版相比,電影中不再出現羅藝的再婚夫人秦氏和秦瓊等人物,更加突出了羅藝和薑桂枝兩人的故事。這是一個重大改動,整個故事更加緊湊,而且也順勢避免了古代多妻問題帶來的尷尬。同時,電影加強了程咬金、羅藝、羅成,以及尤通、史大奈等人物的刻畫,整體上喜劇色彩增強了很多。因此,電影版不是舞臺版的重複,而是精煉與昇華,讓人更加百看不厭、常看常新。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花槍緣》的傳統戲原名叫《對花槍》,這裡改個名,就有點碰到文化人的意思了。類似的還有《老徵東》改名《穆桂英掛帥》,《寇準背靴》改名《背靴訪帥》,《李天寶弔孝》改名《李天寶娶親》,後來又有《老子兒子弦子》改名《我愛我爹》。從效果來看,觀眾對於這些改動,有的接受度高,有的接受度低。但電影改編版對於原劇本來說基本上都有再造之功,1960年代和1980年代的戲曲電影都是很經典的。

另外,像《朝陽溝》《人歡馬叫》這樣一批現代戲,基本上是重新創作的新劇目,劇本的工作就更重要了。今天不再上山下鄉,但栓保孃的形象仍然那麼真實;今天不再有生產隊,但吳大叔“那時節無房又無地”的感嘆仍然那麼扣人心絃。這些劇本經得起長期考驗,真是力透紙背之作。

表演重塑

戲曲電影相對於舞臺表演有一個獨到之處,就是可以藉助很多剪輯特效,提高觀賞性。

在電影《七品芝麻官》的按院一折中,就使用了鏡頭技巧表現其跪拜高官的過程,突出了唐成官職之小,以及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氣氛。這比舞臺表演要生動,我每次看這段的時候都會聯想到電視劇《西遊記》裡面孫悟空上天受封弼馬溫的鏡頭。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在電影《李天寶娶親》中,張忠實“滿天烏雲風吹散那一段”,巧妙利用了房間的佈景,好像讓每句唱詞都有了著落。在表現他的慌張時,“轉一圈轉兩圈”的唱詞配合了一個俯拍的轉圈效果,十分滑稽。

在電影《花槍緣》中,使用了水中倒影表現薑桂枝憶往昔,又用鏡頭切換直接插入年輕時的種種。在電影《樊梨花》中,用特效讓樊梨花頭像出現在靈堂排位上,體現薛丁山的意識恍惚。電影《白奶奶醉酒》通過音效,把白奶奶回憶往事的幾句唱處理成迴音,與現實形成反差。這些效果也都是舞臺上所無法呈現的。另外,拍攝戲曲電影時,唱段都是後配音,也有的是他人配音(比如《樊梨花》),實現了最優視覺與最優聽覺的組合。

因此,戲曲電影的一點優勢,就是讓故事更生動地呈現出來,與原有的戲曲表現力相得益彰。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唱詞優化

戲曲電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相對於傳統劇本來說,唱詞更加規範。

地方戲曲本來就是通俗藝術,藝人們口口相傳學戲、演戲,很少人對唱詞精雕細琢。比如說有一段“出北京放罷炮三聲”,還有唱炮六聲,往復唱好幾遍你也不知道是幾聲。對舞臺版表演,尤其是鄉村露天大戲來說,這很有好處。只要聽到出京的事情,內容交待就成功了,不擔心聽漏什麼東西,主要是輕鬆享受唱腔。因此這種相對粗糙的風格是有利於觀眾理解的,太精緻的唱詞反而容易讓人遺漏信息。

但是電影不一樣,觀眾視聽接收都很有效,如果唱詞囉嗦,就會顯得累贅,聽起來不耐煩。戲曲電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每句詞都實實在在,更加緊湊,容易出名段。另外,“玉葬金井” “金瓜鉞斧”這一類偏文言的詞,在傳統唱段中有的已經跑偏了,發什麼音的都有,而電影版客觀上做了整理,有利於更好的傳承。電影《背靴訪帥》中寇準的一段唱“西風急斑竹搖如泣如訴”,我覺得改的比較成功。和原唱段“下朝來一邊走一邊長嘆”相比,邏輯更加清楚,除了表現對奸佞的控訴,也表現了寇準個人的抱負。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當然,改唱詞也不都是好處。也許是出於某種考慮,《包青天》裡面刪除了包拯見皇姑那段唱,《程咬金照鏡子》裡面刪除了“程咬金八字不好命真苦”那段唱。簡化掉了優質唱段,十分遺憾。

現在豫東地區有很多廣為流傳的戲,唱腔非常經典,在群眾中紮根很深,比如《劉墉下南京》這樣的大戲。個人淺見,如果這出戏能有機會拍成電影,在保留原有唱腔的韻味的前提下,在劇本和唱詞方面略微升華一下,恐怕會大大推動豫東調在中原地區的傳播。

樂律革新

戲曲電影的另外一大貢獻,就是樂律設計有了突破。

在戲曲作品中,改革唱腔原本是一個很犯忌諱的事情,改的不好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貽笑大方。但可貴的是,有一批優秀的創作者和常香玉、馬金鳳這樣的大師一起,讓戲曲百花園有了新看點。《朝陽溝》是這方面的最經典的一個案例,成功融入了新的元素,出現《朝陽溝好地方名不虛傳》《親家母對唱》等膾炙人口的唱段。現代戲之所以是現代戲,不是因為講了現代的故事,而是因為表演生活化和唱腔通俗化,這是《朝陽溝》給豫劇現代戲樹立的典範。

那一批難忘的戲曲電影,常看常新到今天

在電影《花木蘭》中“自那日才改扮喬裝男子”那一段,則是常香玉大師的得意之作。這段唱腔是常香玉吸收兄弟劇種的因素改編而成,在情節中恰合節奏,十分出色。電影《人歡馬叫》中,“寬他爹你個老東西”一段,則更是融說於唱,融唱於說,精彩至極。電影《花槍緣》中“二賢弟快回山寨去”一段對唱,也是一段散板,十分俏皮。

再有,這些戲曲電影的片頭音樂、背景音樂、間奏也都是至為經典的作品。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出來片頭聽一聽。

輝煌再續?

十分期待戲曲電影的輝煌能夠繼續譜寫下去。

然而2000以來的戲曲電影作品,不知是資金上的原因,還是觀念上的原因,殊難令人滿意。比如李樹建老師的《程嬰救孤》以及類似作品,基本上相當於把舞臺表演搬到電影裡面,看不到前述四點的任何一點。同時這些作品更像一人的獨角戲,看不到行當鬥豔,看不到流派紛呈,與經典差之萬里。再比如《任長霞》《常香玉》這類電影,看不到現代戲的通俗化特點,有造作之感。金不換老師的芝麻官系列略好一些,但也因為劇本粗糙、配角不入戲而打了折扣。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劇目裡面的樂隊被改壞了,鋼琴這樣的西洋樂器大行其道,卻聽不到梆子響了。梆子戲沒梆子,你玩兒我呢?

但願戲曲界的演員們能和優秀導演、編劇、作曲們一起,打破門第之見,不求量多,只求戲好,再為廣大戲迷推出好的戲曲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