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要-從希臘到中國:張騫通西域到底帶回了什麼?

講座紀要-從希臘到中國:張騫通西域到底帶回了什麼?

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史學名家”系列講座在文華樓西區1327會議室舉行。此次講座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巨平教授主講,題目是《從希臘到中國:張騫通西域到底帶回了什麼?》。講座由歷史文化學院崔麗娜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楊巨平教授介紹了本次講座的主要觀點:一、張騫之前,中國文明與希臘文明之間沒有實際的接觸;二、亞歷山大東征及其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兩大文明在中亞相會的基礎;三、張騫是將希臘化世界和希臘化文明遺產的信息帶入中國的第一人,是綠洲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講座第一部分,楊巨平教授通過中西方史書中關於伊賽頓人、獨目人、流沙的記錄以及阿爾泰巴澤雷克古墓和德國南部克爾特人首領墓的考古發現,證實了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希中文明之間並無直接的接觸。

在第二部分,楊巨平教授首先講述了亞歷山大遠征的基本路線和亞歷山大帝國的疆域,並指出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希中文明相會的基礎,提供了希中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平臺;其次,楊教授通過亞歷山大帝國與歐亞大陸、塞琉古王國、帕提亞王國、印度-希臘人王國及巴克特里亞周圍地區的相關地圖,展示了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後希臘化世界各個主要王朝的疆域,證明張騫通西域已經進入了希臘化世界的範圍。

第三部分是此次講座的重點,即張騫帶回的希臘化信息。楊巨平教授將《史記·大宛列傳》與希臘史料中的記載對比,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講述:一、希臘化國家。楊巨平教授指出,張騫所見所聞的國家和地區大多在希臘化世界範圍之內,比如位於今天費爾幹納盆地地區的大宛(Dayuan)、以撒馬爾罕為中心的康居(Kangju)、地處阿姆河以北的大月氏(Dayuezhi)、位於阿姆河南畔的大夏(Daxia)、以伊朗高原為中心的安息(Parthia)、位於兩河流域及敘利亞地區的條支(Seleucid)等地。楊巨平教授通過“宛貴人相與謀黜殺國王(毋寡、昧蔡,立新王)(貴人——貴族?相與謀——宮廷議事會?)”的事件以及“宛國王毋寡(Megas, 偉大的)”名稱的由來,推測大宛可能具有希臘化王國的特徵。二、希臘化城市的信息:城鎮眾多。楊巨平教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中國和西方關於希臘化世界希臘式城市建設數量的記載。在中國的古代文獻裡,大宛“有城郭屋室,其屬大小七十餘城,眾可數十萬”,安息“城邑如大宛,其屬國數百城,地方數千裡,最為大國”。而在西方的文獻中,“亞歷山大東征一路上至少建立了20個以上的亞歷山大里亞,在中亞和印度建立了10個以上,最遠的是錫爾河畔的最遠的亞歷山大里亞。”亞歷山大的後繼者也繼承了他建城的傳統,塞琉古王國建城的總數在300個以上,巴克特里亞國王更是統治著“千城之國”。隨後,楊巨平教授結合近年來考古學的發現和進展,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以“阿伊·阿努姆遺址”為例,通過考古發現的宮殿遺址、劇場、東方神廟以及希臘式柱頭、希臘語銘文、神像的圖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希臘化時代城市的特點和樣貌。三、希臘式錢幣(帕提亞)的信息。楊巨平教授引用《史記》中關於此地區商業發展的描述:安息“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大夏“善賈市”……由此可見,此地交易用錢幣,而非以物易物。接下來,楊巨平教授展示了帕提亞(安息)國王的錢幣、亞歷山大錢幣、亞歷山大的紀念幣、塞琉古一世的錢幣、安條克一世的錢幣、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國王的錢幣等大量希臘化時期的錢幣,指出這些錢幣都具有以下特徵:一面是國王統治者的頭像,刻有統治者的名字;而另一面是保護神,體現了統治者祈求神靈保護其國家統治的特點。四、關於西域文字書寫的描述。據《史記》記載,安息人“畫革旁型,以為書記”。“革”為希臘化時期帕加馬王國出產的上等牛皮紙。同時還記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楊巨平教授指出,此時希臘語是希臘化世界的通用語,所以也與《史記》記載相符。五、關於葡萄種植與葡萄酒的描述。楊巨平教授說道,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製造葡萄酒的記錄,“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存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隨後,楊巨平教授又從葡萄與希臘人的特殊關係方面講述了亞歷山大之後,希臘人帶來了先進的葡萄栽培技術和釀酒技術,並由張騫帶回中國的史實。

最後,楊巨平教授總結道:張騫不僅是出使西域、由中原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把希臘化文化信息帶回中原的第一人。他的西域鑿通與亞歷山大的東征,從不同的方向溝通了歐亞大陸古代諸文明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聯繫。

楊巨平教授講述結束後,對同學們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耐心的解答。最後,崔麗娜老師對此次講座做了點評。崔老師指出,本次講座,楊巨平教授利用中西古史比較的研究方法,藉助豐富的歷史文獻、考古資料,以張騫通西域這一大家比較熟悉的事件作為切入點,還原了希臘化時代中國與希臘化世界的交往,令聽者受益匪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