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萊陽丁字灣畔——榆樹錢


又是一年春風綠。又到吃榆樹錢的季節。

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膠東丁字灣一帶的農村,生活單一,榆錢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副食品。

清明過後的幾天, 一眨眼的功夫,河邊、鄉道、村頭,老榆樹開始發出嫩嫩的芽,枝條上便長出來芝麻粒兒大的苞蕾。不知不覺榆樹錢就掛滿了樹枝,一片挨一片爭先恐後地擠在一起,一嘟嚕一嘟嚕的,壓得榆樹枝都彎了。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綠的山,綠的水,綠得蔥蘢,綠得秀色可餐。

“ 榆錢兒,肉很厚,甜甜的,很好吃。再不擼點榆錢,眼看就過時了……” 一天,放學回家,母親張羅著。

父親在縣城工作,我又是家裡老大,弟弟妹妹都小,貪玩的我,有些農活推辭不掉的。

這時,母親拐著幾個簍子和圓兜,帶著我到村東道旁擼榆錢。

道旁的榆錢,不很高,伸手即可摘得。

榆錢是榆樹的種子,圓形,小紐扣兒般大小,薄如紙,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凸起,樣子像銅錢,因此得名“榆錢兒”。當榆樹破寒一綻出榆錢時,人們就會趁鮮嫩採下來,用各種各樣的做法去享受大自然饋贈的野味佳菜。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榆錢,別名榆實、榆子、榆仁、榆莢仁。為榆科植物榆樹的翅果。可食用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物質。 一個多小時功夫,兩個簍子和一個用白柳條編的圓兜已是“盆滿缽滿”。

我們帶著滿滿榆錢,像豐收的農民,心花怒放,滿載而歸。

回到家裡,只見母親將半盆榆錢洗淨,瀝乾水分,放進一些玉米麵,攪拌均勻,然後再放入泥燒製的飯笊中。把一口八印的大鍋舀上幾瓢水,再把榆錢放在帶“井”形狀的鍋殼支上。然後,打開蝦醬罐,從罐子裡再舀出一勺已經發酵的、像臭豆腐一樣臭的蝦醬的放在一個小碗裡,加點蔥花、花生油(條件允許打上個雞蛋)攪勻,鍋裡再放進幾個黃燦燦的餅子,“一鍋悶”,大約蒸15分鐘出鍋。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榆錢帶有粘性,綠綠的,和黃黃的玉米麵膠著在一起,相得益彰,香味俱全,鬆軟嫩糯。晚上我們一家五口圍著一起,品嚐開春“第一鮮”。

我用筷子夾著榆錢,放在嘴裡嚼幾下,然後用洗好的小蔥芽往臭蝦醬裡一蘸,鮮香嫩臭辣,五味俱全,榆樹錢帶有甜甜的清香,小蔥的辣,蝦醬的鮮,導致味蕾神經積極性全部發揮出來,那種味道獨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膠東風味,非常誘人。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家裡沒有蝦醬也可用豆麵醬頂替,同樣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天,母親把所剩下榆錢倒在平房頂上連續暴曬一週,待榆錢焦乾後,再到大隊磨坊,花幾毛錢加工費把它磨成粉,放在麵缸裡備用。 包地瓜面包子,榆錢粉必備,摻合在裡面很勁道。

玉米、地瓜當家的年代,白麵貴緊,平時都捨不得吃,聰明的農家人,只好加榆錢粉“提筋壯骨”。加了榆樹錢粉的包子,不變形,掉在地上,也不容易跌碎。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所以,榆錢當時在農村還有一個綽號叫“筋骨粉”。

有一年,鄰居一位按照輩分稱,我叫她侄媳婦的,她拿著瓢到我家借榆錢粉,原來她家包地瓜面蘿蔔絲餡包急用“筋骨粉”“救急”。 榆錢舉足輕重的作用非同小可,從此,我便對“筋骨粉”有了全新的瞭解。

母親經常用榆錢還可以糊餅子. 做法很簡單,將榆錢洗淨放在一邊,在盆裡放些玉米麵,加點食鹽,蔥花,然後把乾淨的榆錢放進去,調好水攪勻了,做成一個個的玉米餅子,下鍋蒸熟後,榆錢餅子,黃綠映襯,色彩鮮豔,質地細嫩,口味酸甜,蓬鬆可口,引人入勝。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榆錢最適宜生吃,鮮嫩脆甜;洗淨後與大米或小米煮粥,滑潤噴香;而切碎後做成餡來包餃子,蒸包子,煎餅卷,更是清鮮順口。

榆錢的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克榆錢含水分85克,蛋白質3.8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8.5克,膳食纖維1.3克,灰分3.5克,鈣280克,磷100毫克,鐵22毫克,維生素B1(0.1毫克),維生素B2(0.1毫克),尼克酸1.4毫克等,其中榆錢的含鐵量是菠菜的11倍,是西紅柿的50倍。

醫書稱,榆樹錢“渾身是寶”,有補肺、止渴、斂心肺之神效,還可助消化,食用榆錢能消滅胃腸寄生蟲,增強胃腸功能,是食慾不振、失眠者的天然保健食品。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母親最拿手的是用榆樹錢做疙瘩湯。

記得有一次父親從縣城回來,先用豬大油爆鍋改善伙食,放些蔥花、醬油、食鹽、蝦皮,粉條等,鍋內放幾瓢水燒開。

我在鍋臺前拉著風箱,觀看著母親廚藝表演,為自己以後獨立生活積累經驗。 只見母親先在盆裡放白麵加水,用筷子不斷的攪動,當形成一些小麵疙瘩的時候,等水開了後,把麵疙瘩倒入鍋裡,等麵疙瘩在鍋裡不停翻滾的時候,就趕緊把榆錢倒進鍋裡,旺火燒一個開,就可以出鍋了。那時候沒有耗油,出鍋前加點味精提鮮。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豬油的濃香,榆錢的粘滑,麵疙瘩的韌性,蝦皮的腥鮮,配合默契交織,非常好吃,一家人喝著半鍋疙瘩湯,個個汗流浹背,全身通泰。

榆樹錢親民好吃,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至今難以忘懷,記憶猶新。

萊陽丁字灣畔——榆錢樹


【作者簡介:孫瑞,山東萊陽人,中專畢業。從事新聞宣傳工作二十餘載,先後有數千篇新聞、數百篇散文作品被《人民日報》《齊魯晚報》《煙臺晚報》《青島早報》等媒體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