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犧牲巨大,貢獻不容抹殺——解讀習主席G20講話

中國犧牲巨大,貢獻不容抹殺——解讀習主席G20講話

3月2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召開,習近平主席出席峰會並發表題為《攜手抗疫 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

如何理解講話中提出的四點倡議?此次會議對於全球共同抗擊疫情、穩定世界經濟有何積極意義?強國論壇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進行解讀。

攜手合作:齊心協力應對共同的敵人

強國論壇:此次會議是G20歷史上首次舉行領導人視頻峰會,也是自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主席出席的首場重大多邊活動。對於這次會議的意義和成果有何評價?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本次G20特別峰會核心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公共衛生措施上進行合作,目前疫情加速蔓延,國際合作可以幫助陷入困境的國家應對疫情危機,包括醫藥品的短缺、技術共享、疫苗的共同研發等,讓全球儘快克服疫情;二是協調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刺激舉措,避免有的國家“搭便車”或者“各自自掃門前雪”;三是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保持開放的貿易體制。

峰會召開的意義,第一是提振信心。習主席的講話傳遞戰勝疫情的強大信心,為各國攜手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第二是攜手合作。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因此必須要加強合作。

此次峰會取得了重要共識

第一,峰會聲明提出,要採取透明、有力、協調、大規模、基於科學的全球行動以抗擊疫情,承諾建立統一戰線應對這一共同威脅;同時要攜手合作,共享實時、透明信息,交換流行病學和臨床數據,共享研發所需的物資,採取一切必要公共衛生措施,爭取提供足夠資金來抑制此次大流行病。

第二,啟動5萬億美元提振經濟計劃,共同維護世界經濟,峰會提出使用現有一切政策工具,降低此次大流行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害,恢復全球經濟增長,維持市場穩定並增強經濟韌性。

第三,共同應對疫情對國際貿易造成的干擾,努力確保重要醫療用品、關鍵農產品和其他商品和服務的正常跨境流動,並努力解決全球供應鏈中斷問題。

第四,加強全球合作,準備好迅速應對,並根據需要進一步採取行動。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及多邊和區域開發銀行一道,迅速果斷開展合作,部署強有力、協調一致、快速的一攬子金融計劃。

中國倡議:四個著力點為抗擊疫情發揮積極作用

強國論壇: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四點倡議:“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如何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此次峰會上的講話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結合中國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貢獻,這對於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這四點倡議,從不同方面著力涉及了當前聯合應對疫情的四個重要職能。第一,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習近平主席提出,儘早召開二十國集團衛生部長會議,建議發起二十國集團抗疫援助倡議,這對於一些沒有足夠醫生和醫療資源、人財物力量也比較薄弱的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具有前瞻性,假設這些國家疫情發生蔓延和擴散,局面會更加困難。

第二,有效開展國際聯防聯控,拉起國際聯防聯控網絡。各個國家都能在藥物、檢測等方面形成一個機制,我認為十分必要。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

第三,從全球治理的角度講,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G20這些大國應密切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真正讓世界衛生組織在抗疫過程中發揮領導作用,團結一致而不是各自為陣。

第四,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疫情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各國應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防止世界經濟陷入衰退。

強國論壇:習近平主席指出,各國應該聯手加大宏觀政策對沖力度;要實施有力有效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對此您如何理解?美國有政客稱,要將中國和其他美國以外醫療設備供應鏈轉移回美國。您如何評價?

張燕生:習主席提出的這些倡議是具有針對性的。舉例來說,要維護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前提是要聯合抗擊疫情,把疫情控制住。隔離會造成產業鏈、供應鏈中斷,很難做到物流、資金、人力的互聯互通。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有三大生產網絡:北美生產網絡,歐美生產網絡,東亞生產網絡,這三個生產網絡都有各自全球性的分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如果不尊重經濟規律和常識,將供應鏈、產業鏈轉移,破壞其穩定,這本身就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疫情對全球造成衝擊,因此減免關稅、取消壁壘、暢通貿易,維護供應鏈、產業鏈的穩定,將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等障礙清除,對維護世界經濟穩定,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十分重要。

中國貢獻:展現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態度

強國論壇: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這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經濟發展有何意義?如何看待中國為全球疫情防控勝利所做的犧牲和貢獻?

張燕生:中國表現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態度。中國將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世界經濟創造需求,保持貨幣政策靈活適度。堅定不移擴大改革開放,放寬市場準入,實際上是指中國以開放的方式促進聯合抗疫,穩定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全球福祉。積極擴大進口,就相當於為全球創造需求、創造訂單,這對全球的企業,以及就業、民生都是重大貢獻。習主席講話中還提出,中國將擴大對外投資。對外投資到了哪個國家,就會給這個國家創造GDP、就業機會、稅收等。這些措施都為世界經濟穩定作出貢獻。

另外,習主席還明確提出,中國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抗疫需要藥品,生產藥品需要原料藥,中國是現在生產原料藥的兩個生產和出口大國之一。中國不僅沒有限制原料藥出口,還要繼續加大出口,保障國際藥品生產,為抗擊疫情提供支持。

對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前所長陳鳳英認為:中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為抗擊疫情,防止疫情蔓延,中國採取了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探索出一套比較成熟的防控疫情方案,為全球防疫築起了“第一道防線”,既為世界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中國為全球疫情防控的勝利所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充分展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擔當。

其次,主動分享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國經驗。中國第一時間分離鑑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展開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建立形成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相配套的檢測技術體系等,陳鳳英認為,今天我們的病疫研發是比較超前的。

最後,積極開展對外抗疫援助,中國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向有關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截止26日,中國已分4批組織實施對89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抗疫援助,包括檢測試劑、口罩等醫療物資。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供了2000萬美元捐款,支持其開展抗疫國際合作。中國的地方政府、企業和民間機構也向疫情嚴重國家施以援手,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爾維亞、柬埔寨派遣醫療專家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