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2020年過了這幾個月,感覺啥都沒幹,光見證歷史了”。


這兩天,這句自嘲調侃的話,成了網上的熱語,從新冠疫情到中國銀行原油期貨爆倉導致油價為負數,人們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的“有史以來”。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不過,在汽車圈,這兩天也有一個讓人見證歷史的事——拿了政府10億多的補貼,最後竟然還虧損了近9個億。


這件事的主角,就是北汽新能源


1


近日,北汽新能源的上市母公司北汽藍谷發佈2019年年報,在2019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35.89億元,同比增長30.39%;淨利潤9201.01萬元,同比增長25.54%;扣除非經營性損益的淨利潤為虧損8.7億元。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這段話五十多字,相信會讓很多人看的雲裡霧裡,這收入增長三成多,淨利潤將近一個億,怎麼扣除了一個“非經營性損益”,結果虧損了8.7個億呢?


其實,答案就在北汽藍谷2019年年報中。在該年報的“非經營性損益項目”中,我們發現,最大的收益來源,是“政府補助”,而這個補助金額,是10.4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十個多億的政府補助,北汽藍谷的虧損,將近9個億,而其最終年報中的淨利潤9201.01萬元,主要是因為政府補貼“兜了底”。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拿了10億補貼,結果虧損近9億,但是因為有補貼在,最後自己還賺了近一個億……對於一眾吃瓜群眾來說,北汽新能源這波操作,確實有點“秀”。


2


事實上,無論對外宣傳還是自我定位,北汽新能源一直以“國內新能源一哥”而自居。2018年,北汽新能源甚至提出規模龐大的“擎天柱計劃”,按照該計劃,到2022年,北汽新能源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在全國範圍建成3000座光儲換電站;投放換電車輛50萬輛。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不過,殘酷的現實,給北汽新能源潑了盆冷水。按照北汽藍谷的年報,2019年北汽新能源實現銷量15.06萬輛,同比下滑4.69%。而今年以來,由於受市場需求下滑和疫情的影響,今年前三個月,北汽新能源銷量僅為9000輛,同比下滑64.1%。


按照這個趨勢,想要在2022年投放換電車輛50萬輛,北汽新能源可是比登天還難。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而在年報中,北汽藍谷也用了大篇幅來講述目前公司所面臨的困難。其提到,新能源行業正面臨三重壓力:一是市場消費持續下滑,市場行情持續走低;二是國家和地方新能源補貼退坡;三是新能源行業中,其它競爭者的崛起。


如果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市場太差,上頭不給力,對手太強”,總之,自己是無辜的。


3


好在,面對國內車市持續下行的壓力,為了促進車市消費,上個月國家相關部門宣佈年內新能源退坡政策暫緩,維持原有的補貼力度。


對於北汽新能源來說,補貼不退坡,也許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利好了。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當然,你如果說北汽新能源完全不在乎銷量,也不可能。畢竟,沒有起碼名頭上好看的銷量數字,怎麼能對得起一年十多個億的補貼,怎麼能堵上圍觀群眾的嘴?


所以,上個月,北汽集團內部下發一份《零售中心全員銷量考核方案》,提到“全員銷量掛靠方案”。該方案提到,對副總級別的高管,未完成3月份整體批發任務,將扣除50%-70%的月度整體工資,甚至進行免職處理。對事業部一線領導,未完成事業部3月份批發任務,進行免職+扣除20%-40%月度工資。對銷售部全體員工,掛靠事業部整體批發完成率,進行扣除一定比例的月度工資。


也就是說,北汽新能源為了提振銷量,每個員工都背上了銷售指標,如果完不成指標,那麼就要按照比例扣工資。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就目前我們掌握的數據看,北汽新能源3月份的產量僅3876輛,銷量為5992輛,同比下滑66%。至於是否完成銷量任務,因為北汽新能源任何的對外文件中均未提到該“指標”到底是多少,所以無從得知。


寫在最後:


別的企業想方設法做好產品服務消費者向市場要錢,而北汽新能源則是服務好相關部門,向政府要錢。同一個市場,截然不同的兩種經營模式,竟然能在一個維度中生存,也是當下國內汽車市場的獨特現象。


拿了10億補貼,最後虧損近9億,北汽新能源這波有點秀


不過,北汽新能源提振銷量的方法,不是提高車型品質,也不是搞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而是讓全體員工背上指標去賣車,也是汽車行業的一股“清流”。


當然,對消費者來說,補貼的錢不是自己的,人們只在乎這車本身的品質如何。至於這一年十個億的補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與市場,真的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