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區:鄉鎮機構改革 激活一池春水

四川新聞網廣元4月14日訊(李林蓬)“我區堅定抗牢政治責任,結合區情實際,打破層級壁壘,用好用活機構編制資源,創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持續做好改革‘後半篇’文章。”廣元市委常委、朝天區委書記蔡邦銀如是說。

鄉鎮是服務群眾最直接的主體,是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橋樑和紐帶。朝天區按照“一心三副、六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科學實施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把原25個鄉鎮調整優化為12個。為全面做好改革“後半篇”文章,該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探索創新思路,抓實關鍵措施,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全面完成,實現了機構運行高效化、公務服務便民化、區域發展特色化,更激活了鄉鎮機構改革的一池春水,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生態文明繁榮和諧新朝天注入強大活力。

優化機構設置 管理精簡高效化

4月8日,室外溫度近20度,這是朝天核桃品改的最佳季節。

“幼樹定幹要注意,定幹高度約一米;一層主枝留多少,三叉排列最好記……”一大早,50歲的朝天區中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站楊正紅,已在校場村的萬畝核桃產業示範園裡,忙著指導群眾開展核桃品改和修枝整形。

同時,該林業站其他同志兵分三路,年齡和楊正紅相仿的姚剛已在旭光村指導群眾開展核桃品改,陳開劍前往區林業局報送資料,90後的梁蜀秦正在便民服務大廳窗口為群眾辦理業務,整理相關申報材料。

“以前同樣的工作,可能需要一週才能完成。現在我們從局派駐變為鎮編制、鎮管理,老中青用其所長,當天事務全部實現當天辦結。”楊正紅坦言。

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這是鄉鎮工作的真實寫照。楊正紅所在的中子鎮,由原中子鎮、宣河鎮、轉鬥鎮“三鎮合一”,鄉鎮轄區面積、人口均成倍增長。像這樣的“大鄉大鎮”,怎樣實現鄉鎮機構改革調整後更高效運轉?

“黨建是統領,協調是關鍵,治理是基礎,執法是保障,服務是重點,發展是核心。”朝天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編辦主任楊波介紹,為了全面激發鄉鎮活力,該區在鄉鎮層級用建構功能模塊方式,對鄉鎮黨政綜合辦事機構、直屬事業機構,實行“7+X”“4+X”模式設置,其中“X”就是在區政府駐地鎮、“百鎮建設行動”試點鎮設置了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應急管理辦公室,以及市政綜合服務中心3個特色機構,進一步規範屬地管理工作要求,推進服務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同時,該區還通過縱向下沉、橫向統籌編制資源,向常住人口多、區域面積大、發展任務重的鄉鎮傾斜編制。幹部對應相應模塊設崗定責,服從模塊牽頭人的統一領導,辦事人員更專注單個領域的專業所長,使服務更加專業高效,著力破解了碎片化,實現了扁平化管理。

“雖然運行時間不長,但已明顯感受到,現在抓經濟發展、徵地拆遷、服務基層等各方面工作更加得心應手。”朝天鎮,也是由原三個鄉鎮撤併建立的,該鎮黨委書記張紹軍說,通過鄉鎮機構改革,有效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進一步推進了基層治理的優化升級。

推動職能轉變 基層服務便民化

“你將身份證、結婚證進行拍照,用微信傳給我。我幫你辦理好準生證後,逢場天來取就行了哈。”曾家鎮便民服務中心負責人熊玉娟通過微信傳來的證件影像資料,為需要辦事的群眾開展代辦工作。

曾家鎮地處高寒山區,冬季嚴寒、群眾辦事難;夏季氣候宜人、接待遊客數百萬。熊玉娟介紹,便民服務中心的設置,打破了鄉鎮事業人員晉升“天花板”,全面激發了同志們幹事創業的激情。如今,大家一心一意謀創新、全心全意抓服務,不僅服務水平實現大提升,而且還統一製作了服務指南,積極推行首問負責、辦事預約、限時辦結、網上代辦等制度,全面推動服務信息化、集約化和精細化。

同時,嚴格執行“一枚印章管審批”,進一步優化審批服務流程,減少辦事環節,壓減辦理時限,切實做到規範用權、高效服務,確保辦事服務不缺位、權力行使不越位,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全面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鄉鎮機構改革,如果還是老套的管理模式,改革紅利就難以有效釋放。

在此輪鄉鎮機構改革中,朝天區著力強化鄉鎮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等基本職能,聚焦企業、群眾辦事的難點、痛點和堵點,認真梳理直接面向群眾、量大面廣、由鄉級服務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相關事項,按照“權力下沉、重心下移、權責一致、放管結合”原則,把經濟發展事務職能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社會服務職能放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為企業發展和群眾辦事提供最便利、最高效的政務服務,推動鄉鎮政府職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

“建立職責邊界清單和准入機制,避免‘責任甩鍋’,鄉鎮‘流汗又流淚’。”該鎮黨委書記何昌生介紹,過去,很多工作理應為區級職責,卻落到了鄉鎮,考核也往鄉鎮壓。這次通過鄉鎮機構改革,聚焦鄉鎮特別關注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綜合執法等領域,明確縣鄉職責邊界,建立區級部門和鄉鎮之間信息共享、審管互動、雙向反饋的工作機制,分清主次,明確責任,做到權責統一。

凝聚發展合力 區域發展特色化

朝天區水磨溝鎮,地處川陝結合部的深山區,這裡隱秘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水磨溝,在該區“一心三副、六區協同”發展格局中定位為生態旅遊休閒區。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分工更精準、管理更高效,服務更便捷,發展方向更明晰。”水磨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孫建東說,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前,水磨溝景區分跨原馬家壩鄉、青林鄉,無論是景區規劃、建設等諸多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的現象。現在,撤併建立的水磨溝鎮依託青山綠水、人文生態、險峰奇景等資源稟賦,堅決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強力推進農旅文康深度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步伐不斷加快。

在行政區劃調整中,朝天區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徵,按照“一心三副、六區協同”區域發展格局,加大統籌發展力度,科學調整佈局,將25個鄉鎮調整優化到12個。

圍繞新的鄉鎮行政區劃,該區區委編辦貫徹落實好“戰略統一、局部差異”的統籌設置,在朝天鎮、羊木鎮、曾家鎮、中子鎮等四個鎮,單設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和市政綜合服務中心,持續做大做強“一個核心”和“三個副中心”,進而引領區域高速發展,全面形成核心帶動、區域協同、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自從有了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服務中心,我們辦事就方便多了,不再到處打聽、到處跑。”曾家鎮榮樂村張榮說,去年下半年,他計劃在曾家鎮漢王老街開辦一家5D光影體驗店,但因為沒有專門的辦事窗口,推進一直很緩慢。今年初,曾家鎮設置了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服務中心後,商鋪租賃、店面風貌等都在工作人員的協調和指導下快速推進,即將開門迎客。

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服務中心的設置,是朝天區此次鄉鎮機構改革中的一道亮點。該區區委編辦緊密結合“全域旅遊發展”戰略佈局和產業實際,在各鄉鎮統一設置鄉村建設和文化旅遊服務中心,紮實推進縣域旅遊創新發展、特色發展、融合發展、優質發展,為建設川東北文旅經濟帶和中國生態康養旅遊名市提供了有力地體制機制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