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你

1.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小王子》

父母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你

每一個人,成為父母之前,都曾經做過小孩子,每一個個體的成長與發展,經歷過許多變故,許多的偶然,在這期間經歷幸福快樂,也遭遇挫折迷茫,然後站在這裡,成為了某某的父母。

有些孩子很幸運,在土壤肥沃,充滿呵護、關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這些孩子在成為父母的道路上也許會行走的平坦一些,因為他們有榜樣的參考,有內心愛的力量;有些孩子則不是那樣幸運,也許長於顛沛,長於流離,這些孩子在成為父母的道路中也許會遇到更多的困難,但是如果有恰當的機遇,那些曾經在對抗苦難中滋生的希望和力量會對他/她產生難以想象的幫助。

父母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你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家庭,選擇生長的環境,從出生之後,就在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然後成為現在的自己。這個自己是以往所有經歷綜合構成的複合體。原生家庭父母的每一次鼓勵微笑,每一次斥責誤解;少年時期每一次感動頓悟,每一次消沉傷痛;讀過的每一本書,寫下的每一段文字;經歷過的每一段溫暖,受過的每一次傷害;那些所有記得的、還有忘記的心情和故事,總結的人生的感悟和智慧,都使這個自己成為今天的樣子,成為面對自己,以及面對孩子的那一個人。

所以,在成為父母的時候,請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審視自己成長過程中那些得到的,和失去的,審視曾經的慶幸或是遺憾,請滿懷善意的看待一下,那個曾經弱小的孩子成長為現在的自己,會驕傲,會悔恨,會大聲呼喊不曾辜負的青春,或是感嘆曾經錯失的良機,無論懷有怎樣的情緒,都是那個孩子成為自己的獨特經歷和根本。

所以,請在成為父母之前,先審視自己,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拍拍曾經的小小的自己的腦袋,將他輕輕擁抱在懷中,然後告訴他——你可以成為自己,已經成為了自己,以及將來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將內在自己挖掘出來,能夠幫助成年的父母更加容易理解孩子的思維和情感。因為此時,父母能夠意識到不僅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兒時的自己,當父母善待孩子的時候,也就是善待了年少的自己。兒時幸福的父母在過去的回憶中挖掘出更多的幸福,而曾經不幸福的父母則會給予曾經弱小自己最大的溫暖和善意。

2.

父母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遇見更好的你

在《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作者談到:“所有的父母都是凡人,都會在不同的時候對他們的孩子產生兩種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這種接受和不可接受,就是父母與孩子相處中一種感情的邊界,不同父母對不同行為可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如:在有些家庭中孩子可以光著腳在地上行走,而在另外的家庭中這種行為則是被禁止的)。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父母對孩子行為,甚至是孩子本身的接受程度?對於具體事件來說,影響父母接受程度的因素可能有:父母的情緒,外界的壓力,父母的疲勞程度,但決定因素則是父母對孩子以及行為及孩子本身的認識。

一個孩子在家中是否能夠光腳行走,取決於父母對這個事件的認識:如果父母認為光腳行走會使腳部著涼,持有“寒從腳下起”的認知,這種行為就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父母認為光腳行走有利於孩子發展身體的平衡能力,提升感知系統,那麼光腳行為則可以接受。

為人父母的日常生活,會被大量類似的問題所充斥,父母對待這些問題持有的認識、選擇和態度構成了與孩子的日常相處模式。那麼,父母的認識源於何處呢——來源於父母的父母,來源於周圍同齡父母的認知,也來源於父母以往過去生活的經驗總和。毫無疑問,其中有大量有益的經驗,通過代際的傳承,同齡人之間信息的傳播,幫助父母來照顧和教育他們的孩子。但不能否認,其中也會存在很多誤解,存在不正確的認識,這需要父母有辨別的能力,同時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的進行儲備和更新。只有心靈深處有一種需要學習成長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轉換成不斷學習的行為,又通過行為不斷的實踐,在實踐中自省,在自省中總結,隨之繼續實踐,才可能真正的發掘出父母自己內在的力量。如果父母具備理性的智慧,內心的平和,就不容易在日復一日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瑣碎中陷入焦慮,懷疑和恐慌,而這就是父母內心的力量。

這是第一篇文章,這裡所探討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家庭教育作為所有教育的基礎,其重要的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在現實中沒有任何一門功課或專業是教父母們如何成為父母,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父母是相當無助的,本能的依賴父輩的經驗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許多家庭的幸福或者不幸都是以此為起點。而這也是創立這個公眾號的初衷,通過怎樣的方式方法,讓父母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用更好的自己來引導和幫助孩子,陪伴他們成長。

所有的問題需要構建在一個善意和愛的基礎之上,父母首先接納自己,自己過往的一切,充滿善意的審視自己,對成長的孩子報以理解和同情,在此基礎之上不斷的更新知識體系,不斷自省,通過這些方式,發現為人父母的力量。這就是第一篇文章所想表述的。

與諸君共勉。——父母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