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硅谷觀察之六|餐飲業“嚴冬”:外賣平臺佣金高達30%,是自救還是接受洗牌?

Amy Duan是北美美食生活媒體平臺“吃貨小分隊”的創始人,吃貨小分隊旗下公號訂閱用戶數超過160萬,涉及北美餐飲商家近2000家。在跟我約好採訪的當天下午,Amy團隊正在舉行一場線上講座,是針對硅谷餐飲業老闆們展開的。

第一期講座吸引了超過200人參加,主題是:美國聯邦小企業署(SBA)有哪些政策將幫助中小型餐飲企業?第二期則進一步延續政策主題,找來銀行專員聊不同銀行的貸款政策。

新冠疫情還在硅谷延續,餐館堂食全部取消,只允許外賣。但跟國內類似的一大痛點是,外賣平臺佣金高,最高可達30%。硅谷乃至全美中餐業,面對疫情來臨時如何應對,是轉型,還是會被淘汰?

過去一週,21記者跟來自線下、線上,餐飲業服務平臺以及餐飲業等研究人員交流。一個明顯的感受是:餐飲老闆們不僅需要自救,還需要他救。經過這一輪“嚴冬”,可能有不少人不得不“大浪淘沙”,接受“洗牌”的命運,然而,這跟疫情並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新冠疫情更像是加速器罷了。

線下餐廳:取餐保持距離,靠線上營收維持

離家附近不到2公里有一家常去的港式餐廳。這週一,我打算不點外賣,上門去取貨一趟。

餐廳坐落在一個小型購物廣場裡,對面是一家生鮮超市。與超市門口停著不少車輛相比,餐廳門口僅停著一輛車,反差有點大。以往,這個小廣場找車位並不容易。

如今,店面乾脆直接用幾張桌子封住了堂食區,連結賬區域都用一張長桌子隔開。店裡除了一名熟面孔的服務員之外,就是生面孔的老闆了。不少工作日的夜晚,我都在這家餐廳吃過,三十餘張桌子,上座率至少八成。

跟老闆聊了聊外賣量。他說,要看時段,像昨天(週日)就不少,今天週一,本來就淡一些。看來,就算居家工作的人們,還是分得清週末跟平日,不至於在家工作過了頭,把週末當成平日。

在外賣平臺上,該餐廳的菜並沒漲價,跟堂食菜單一樣。老闆直言,“(收入)跟平時沒得比了。”但因為各類服務費,同樣的三個菜下來,自取能比App點外賣便宜近8美元。

當然,更多中小商家不得不選擇了漲價,背後原因是——佣金太高。朋友Yao則直言,這半年來,看著自己曾點餐的外賣平臺服務費越來越高。但平臺高佣金是必然的,因為“人口密度太小,平臺方也需要足夠的錢支付運營費用”。

食尚灣是一家主打臺式小火鍋的餐廳,在硅谷兩大主要縣——聖馬特奧縣和聖塔克拉拉縣都有店面。聖馬特奧縣店店長Ocean告訴我,目前餐廳已上線的硅谷幾大主要外賣平臺如Uber eats、Doordash、Grubhub,抽傭比例均為30%,Postmates則抽傭25%。也有一些中餐外賣平臺抽傭比例從4%-7%不等。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截至2月美國各大城市群送餐App比例,數據來源:Second Measure)

在送餐App上,食尚灣平均菜價增加1-2美元。Ocean坦言,價格上升10%-20%的主要原因正是佣金太貴。

疫情期間,食尚灣位於聖馬特奧縣的老店平日訂單量超過100單,週末會相對多一些。但相較疫情前,外賣總單量下降了三成。至於聖塔克拉拉縣的新店,外賣在疫情期間甚至出現一定程度上升,除了疫情緣故之外,該店本身外賣比例佔比較大是另一主要原因。

今年1月初,食尚灣才開始上線各大外賣平臺,一個季度下來好評率、訂單數量都在該區域較為靠前。原來,該店幾位合夥人本就打算今年開發一下各大外賣平臺、公司外賣等業務。Ocean透露,計劃上送餐平臺是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的,確認不影響線下堂食客源才實施,在這次疫情中正好發揮了作用。

Ocean直言,老店堂食比例佔收入比近8成。“疫情期間靠外賣填補營收空缺,談不上賺錢。餐館只要能活著,收支平衡就很不錯了。”

這意味著,如果不是一早就在大型外賣平臺上運營,疫情突如其來會讓從未考慮線上運營的餐館業主殺個“措手不及”。

線上成品半成品、連鎖快餐受熱捧

相較於線下餐廳,純線上營業的餐飲則在疫情間備受消費者歡迎,無論是成品菜,還是半成品,但還有一類是跟國內略微不同運營模式的——連鎖快餐品牌,如漢堡、披薩店等。

鹽語是一家2017年成立於硅谷的餐飲初創企業,主要致力於做中央商業廚房,包括為科技公司送餐、餐廳半成品外送服務等。其創始人Fred告訴我,因為疫情影響,之前公司一些大型客戶陸續停了,“剛開始我們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但Fred發現,疫情期間消費者對衛生、健康、安全的需求增加,原本面向消費者(toC)的外賣業務增長迅速。一個月內,鹽語線上個人用戶訂餐量增加3成,還開通了一些新的城市區域。

除了單品菜之外,鹽語也推出了半成品原料進行售賣。Fred表示,因為陸續收到用戶反饋“買菜難、做飯煩”的問題,由於上游供貨商一直較為穩定,加之此前也有給餐廳配送半成品,所以推出半成品是順勢而為。

跟國內相似的是,不少線下餐廳都把自家原材料拿出來賣了。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日用生鮮需求量無疑是很大的,但不少生鮮送貨平臺已經難以刷出任何送貨時間。

一家華人網上生鮮訂單量第一的平臺,疫情期間每週五凌晨5點開放預售,如果不是早上8點前下單的話,那這一批預售就趕不上了。但送貨時間卻是10天后,朋友笑稱“簡直就像買期貨”。連背靠亞馬遜強大網絡的全食超市,我還曾刷出過當天送達,但如今再也刷不出這份“幸運”了。以至於有一天散步時,看到某鄰居家門口放個亞馬遜生鮮的包裹,感覺鄰居就像“中了獎”、“打贏怪獸”似的。

從線上到線下餐廳賣成品也賣原材料,既降低運營的食材成本,對消費者也是樂事。

Amy觀察到另一點是,就算餐廳希望繼續在疫情間堅持,但也有員工擔心被感染主動辭職的情況發生。3月初,一家川菜餐廳老闆就告知Amy,自家麵點師傅不來了,看看有沒認識的能幫忙招人。

根據點評網站Yelp發佈的《疫情對中小型商業影響報告》,自3月1日以來,全美消費者對餐館興趣總體下降了54%,截至4月13日,在餐館細分類別中,法國餐館下降59%,火鍋下降44%。但有一類餐飲類別則出現了上升——連鎖快餐類,如比薩店、快餐店如炸雞店的上升比例分別為83%、93%。

客戶管理軟件公司Womply則跟蹤了全美48000家餐廳的收入,數據顯示餐廳收入遠低於去年同期的數字,減少比例高達45%。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餐廳收入跟2019年同期相比減少45%,數據為截止至4月18日的一週 來源:Womply)

但需要指出的是,連鎖快餐比例的上升是中美消費對象、消費習慣不同所致。美國一眾知名的快餐連鎖店,從漢堡、比薩到炸雞店,堂食比例非常低,主要通過外賣或者開車自取(Drive-through)。這意味著如果想吃一個漢堡,還需要下載它們的官方App。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2019年美國下載量前十的餐飲App,其中有麥當勞、炸雞品牌、披薩、墨西哥捲餅品牌,數據來源:AppSamurai)

避開外賣高佣金:微信接龍,員工自送外賣

中小餐飲戶由於體量小、人力有限,疫情期間,大多隻得依靠外賣平臺進行配送。外賣平臺高佣金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避開甚至減少這類支出,從而賺取多一些利潤?不少商家利用起了微信群,無論是接龍、發廣告,還是老闆、店長親自送外賣。

硅谷有三座跨灣大橋,從東灣跨過對面的半島區域,最短需要跨過一座鄧巴頓大橋,但是,“居家隔離令”讓不少人選擇在家做飯,或者即使點外賣也只點家附近的。更何況,各類外賣平臺是根據距離配送的。

Amy以一家北京餐館京味軒為例,她告訴我,京味軒是疫情間最早開始做微信群接龍送餐的餐廳之一,不僅平日菜單可以點,還很快推出一系列適合外賣的套餐,幫消費者搭配好。“35元套餐,還送一個菜或湯。”

我在這個微信群裡看到,一到60單群主就宣佈截單。因為再多也“送不過來”,三個員工在每週固定送貨的當日中午做好,然後全部跑外送,至於老闆則在不斷開發健康的新菜。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連線上訂單量較多的食尚灣,店長Ocean也坦言,自己主動加了一些半島美食群,發些廣告,拓寬客戶。“結果發現不少是我們的老客戶。”Ocean笑稱。

“老闆如果真心希望堅持的話,還是有很多變通機會的。”Amy告訴我。

還有不少餐廳用其他方式刺激訂單,或增加現金流。比如最常見的滿額贈、鼓勵消費者充值如充200送25。但相較於眾多中小型餐館而言,大型酒樓更多選擇停業,畢竟,人員成本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例如,一家粵菜連鎖餐飲集團在硅谷擁有五、六家線下餐廳,大的餐廳僅後廚就約40人。不過,這家粵菜集團因為在硅谷有中央工廠,還可對外出售冷凍點心。一家廣州半島酒家集團在硅谷開的酒樓,同樣選擇了暫時停業。我在社交媒體上詢問是否可外賣自取,工作人員表示暫時不開了,讓我保重安全(stay safe)。

餐飲業何時恢復消費者信心?最快夏季

硅谷“居家隔離令”還在繼續。4月18日,硅谷6縣市最新確診人數上升至6086人,在加州確診數量佔比約為21%,持續下降中。其中最嚴重的聖塔克拉拉縣,傳統硅谷所在地,確診人數排名已經從加州縣市的第二位跌至第四位,18日無傳出新增病例,算是一則好消息。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放鬆。舊金山、聖馬特奧、馬林縣等硅谷縣市從上週五(17日)甚至出臺了“隔面”令,要求民眾出門在人口密集場所,如超市、公共交通上需遮擋住臉部,圍巾、頭巾,或者T恤等自制的遮蓋用具即可,但並未規定必須是口罩。

加州州長紐塞姆也認為,加州正“逐漸拉平曲線”。他14日在社交媒體表示,在科學的、公共衛生部門的指導下,將有望進行陸續復工。

但是,線下餐館業就算開放堂食,消費心理的重建並不會隨著政策的確定而立刻恢復。

食尚灣店長告訴我,自己曾跟店裡合夥人、身邊餐廳的朋友們討論過,就算“很快解禁”,預計到7、8月才能陸續恢復堂食過去熱鬧景象,但餐廳已經做好這樣的打算。“最壞的情況是從銀行無法獲取任何貸款的情況下,餐廳現金流大概能維持半年。”

Yao在從事商業地產領域研究,他2013年赴美讀書,取得商學院碩士後,目前正準備引進某餐飲品牌落地美國。

在他看來,餐飲作為零售業的一分子,線下零售何時好轉涉及到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從以往經驗及多渠道研究報告來看,想恢復到之前狀況至少需要3-6個月。如果按硅谷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來考量,小規模餐飲至少需要5萬-10萬美元的現金維持未來幾個月的低效運營”。

畢竟硅谷人工成本可佔到餐廳收入的比例40%左右,而且房東並不會隨意“免租”。食尚灣所在的小廣場,幾家商鋪聯合起來跟房東談,房東僅堅持“可以緩交,無法減免。”

鹽語創始人Fred則透露,疫情期間人員成本額外至少增加10%,主要是薪酬方面。此外,還需要加大投入在保護員工方面,確保口罩、消毒液、洗手液供應。例如,廚房區全員佩戴口罩及手套,每日更換 2 次以上,送餐員每送餐一次更換一次口罩、手套等。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鹽語工作人員在後廚處理保溫袋,保證取餐時的溫度。由鹽語提供)

食尚灣在聖塔克拉拉縣宣佈第一例新冠患者時,就購入了40桶大瓶裝洗手液,最初還能堂食時,就明顯放在餐廳入口處。“原價只是20多美元一桶,但買的時候需要30多美元了,現在已經要70-80美元一桶。一開始,每份外賣都配送消毒巾,但現在想買也沒貨了。”店長告訴我。

Yao以國內為例,一些優秀的餐飲品牌如今為了加速提升消費者信心,會採用每小時洗手、員工測體溫再上崗等一系列針對疫情而改進的標準化流程。“企業需要做到讓顧客充分了解其在衛生方面做出的努力。”

抗風險能力低,硅谷中餐館如何借疫情反思

無論恢復需要3個月,還是半年,對餐館而言都是一場持久戰。這意味著撐得下去的,可以繼續留在市場上。撐不下去的,會面臨淘汰。

跟眾多餐飲從業人士聊下來最大的體會是:無論是不是這次疫情,全美中餐行業本來就面臨一個斷層和重新洗牌的景象,只不過是疫情恰好加速了美國中餐業的洗牌。

過去老一代華人移民,來到美國開餐館更多的形態是夫妻店,是一條不錯的謀生選擇。但老移民的下一輩,不一定願意接受父輩餐廳業務,那麼這類餐廳可能就無以為繼。

在硅谷,已有不少新一代移民投入餐飲業,開餐廳可能更是出於興趣,出於熱愛。Yao在疫情之前,就一直關注餐飲商業模型,還跟我討論過餐飲自動化機器人,軟銀重金投下的披薩機器人等。

在Yao看來,早一代移民來美后,把粵菜、川菜兩大菜系發揮到了極致,這種初心值得後輩學習。“可我們也不得不正視,傳統中餐的突出問題:標準化程度低、規模化潛力差。這也意味著出品質量、一致性容易出現失誤,人才培養成本也高。”

Yao發了一份選品模型給我,裡面涉及到的不僅是餐廳的成本控制能力,還有是否符合餐飲趨勢、線下流量測評、復購模型、產品如何營銷包裝等。“餐飲品類中,快餐品牌的標準化程度普遍高,意味著品質更穩定,規模化潛力大,這樣抗風險能力就越高。”

不僅僅是中餐,餐飲業作為線下零售中重要的一環,總體抗風險能力是較低的。因此,Yao認為,餐飲業老闆可以趁著疫情期間,反思如何改變某項能力,提高整體的抗風險能力。

食尚灣店長Ocean就告訴我,疫情正好是一個“契機”,讓自己可以多去跟不同外賣平臺接觸,瞭解線上業務,拓寬未來渠道。

鹽語創始人Fred也表示,衛生安全、供貨渠道、人員流動性、流程規範化管理等本來就是餐飲運營的重中之重。此次疫情會促使公司思考之前的不足,包括改進物流靈活性、送餐模式等。像yelp、谷歌等,也提供免費廣告機會給各類中小餐飲商家。“收到這些來自平臺的善意,讓我明白疫情期間大家是並肩作戰的。”

吃貨小分隊創始人Amy Duan則表示,講座還會繼續進行。“不少餐飲老闆們對於如何經營好餐廳是很有心得的,但可能缺少了那麼一點抬頭看路,他們渴望瞭解,但缺乏對宏觀政策進一步利用的能力,缺乏專業人士告訴他們怎麼操作。我們做這個講座的初衷就是,希望跟商家們互相扶持,走過這一路。”

疫情下的硅谷观察之六|餐饮业“严冬”:外卖平台佣金高达30%,是自救还是接受洗牌?

(吃貨小分隊餐飲講座第一期海報)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