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如果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孤獨=卓越

合群=平庸

好像世人是如此理解的。

尼采曾說過:“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看過《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的人都能體會到一點,那些被銬上“精神疾病”枷鎖的人,他們的想法往往異於常人,看待事物的觀點超乎常人理解的範圍。沒有人能夠與他們產生共鳴,因此他們只能獨處著,並且被扣上精神患者的頭銜。

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但你能斷定他們是孤獨的嗎?並不能,在他們的腦海裡每天會有各種各樣新奇的事物冒出來,或者是某一個“深入的課題”被他們所“研究”著,並樂於享受其中。

那他們是卓越的嗎?在世人的眼中,他們只會得到同情與憐憫,與卓越搭不上一點邊。

什麼是孤獨?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他不同於寂寞而產生的惆悵思緒,更是一種自我的狀態。

被孤獨的人從來不覺得孤獨,那是一種主觀上疏遠的情緒,他們樂於接受並享受它。

一個人看電影

一個人吃火鍋

一個人逛街

一個人學習

…………

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在校園或是職場上,這樣的人很快會被貼上不合群的標籤,並且被抱以孤獨者的同情。恰好這個人成績好/業績好,那麼就會被迅速歸類為高級的孤獨者。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忽然有一天這樣的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看電影,一群人吃火鍋,一群人逛街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快速的接受融入其中。因為他們享受一個人獨立思考的時光,也接受一群人暢快淋漓的大醉一場。並沒有多高尚,也沒有不甘平凡,只是想多愛自己一點。

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經常有人說:“如果你忍受不了孤獨就只能合群,那麼合群就要學會庸俗。”

合群=庸俗

違心的合群才是浪費生命的庸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從個體變成群體,再從群體變成個體的過程。從個人到群體的變化,是一個學會篩選角色的過程,就像挑選一件衣服,一頂帽子一樣,適合的群體我們就要學會享受群體所帶來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不適合的群體就像不合腳鞋,沒必要將就著穿到破爛。

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網絡上有一句很有趣的話:“俄羅斯方塊教會我們,如果你合群,就會消失;但是,不合群就永遠也過不了關。”

所以那麼多遊戲,為什麼你又非得抓著俄羅斯方塊不放呢?超級瑪麗你打通關了嗎?地下城勇士玩到幾級了……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一書中寫到:“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最後群體消散以後,迴歸到個體的過程,你開始變得健忘,然後,變成孤身一人,就如同剛降臨這人世間一般。

孤獨是高尚,合群是平庸,忍受不了孤獨,那就平庸的活著?

孤獨、合群、卓越、平庸,其實就是在用不同的形式多愛自己一點罷了,有人喜歡獨處,因為他享受一個人自我沉思的時光;有人喜歡群居,因為他熱愛思想與思想的碰撞,熱愛轟轟烈烈的人生。無關對錯,只在乎選擇,愛自己,還是愛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