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呂力,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

建設“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這一想法,是物理所在2001年成立了極端條件實驗室之後逐漸形成的。物理所為了推動在北京懷柔建設這一大科學裝置,於2004年成立了籌備小組。金鐸老師在這個戰略佈局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天幾位老師都在座,我彙報中有不清楚不恰當的地方,可請教金老師等前輩。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宇宙,它是來自於一次大爆炸,從高熱、高壓、高溫的狀態膨脹了以後,慢慢冷卻,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有了一些星系,有恆星,有地球這樣的行星。在壓力、溫度非常溫和的環境裡面,就產生了生物,像我們這樣的人類。人類作為宇宙的一部分,現在想要知道,我們從什麼地方來?將來往哪個地方發展?也思考這些大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當中,工具的應用,一直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望遠鏡的發現,導致了天文觀測等等方面的進展,導致了牛頓力學的建立。顯微鏡的發明,使得我們看到了細菌,對生物學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歐洲的強子對撞機,這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科學儀器,前段時間發現了希格斯粒子,我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個過程當中,工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相對溫和的環境。但這只是一個特例。在宇宙中,高溫、高壓、強磁場等極端條件比比皆是。我們要在實驗室裡建的這個極端條件,極低溫度要比宇宙的背景輻射2.7K低一千倍(2.7mK),強磁場比地球的磁場高50萬倍(約30T),壓力要達到地心的壓力(約380GP),超快的光場要達到電子振動的時間單位(阿秒=10-18秒)。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1綜合極端條件

科學研究像探險一樣,你站的更高就能看的更遠,你挖地越深就能發現更多的寶藏。我們目前的研究條件叫常規條件,通常比較容易達到。我們希望拓展研究空間到更廣的範圍,可以研究更多的現象,這就是我們的綜合極端條件裝置研究想要達到的目的。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2極端條件調控範圍

綜合極端條件可以大大拓展物質科學的研究空間,為解決當前科學技術中的疑難問題,為發現新物態、探索新現象、開闢新領域,創造前所未有的機遇。過去很多年,利用不斷拓展的條件,人們發現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現象。如1985、1996、1997、1998、1999、2001、2003、2005年等多次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都是藉助極端條件取得創新和突破。現在綜合極端條件的運用已經變成了科學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範式。

以極低溫為例,3He超流的發現獲1996年物理諾貝爾獎,3He有很多個相,有的相還是超導的。3He的物態是多個極端條件的函數,與溫度、壓強和磁場相關。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獲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當時實驗條件是1K溫度和8T磁場,不是很極端,但那個年代也是很不容易。

我們這個裝置,2004年物理所成立懷柔基地籌備小組,2007年科學院承擔了一個財政部的項目,叫“綜合極端條件系統”,實際上這些是我們懷柔這個大項目的前期研究。2007年到2016年期間,經歷了很長時間,非常的不容易,丁洪從美國回來後,有一段時間一直牽頭做這件事情。到2016年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項目建議書。2017年批覆了可行性報告、初步設計及概算,去年的9月28號“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項目正式啟動。現在一年過去了,目前仍處於基建階段,在建的實驗樓基本封頂了。

在申請的過程當中,跟教育部、吉林大學聯合,一起作為共建單位。我們在北京還有合作單位,超導磁體和電工所合作,還有個別項目是和北大與清華合作。

下圖是我們在建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的建築設計圖。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3建綜合極端條件實驗系統的建築設計圖

主要包括極端條件物性表徵系統、高溫高壓大梯級材料研究系統、極端條件量子態調控系統、超快條件物質研究系統、公共輔助設施系統,還有土建工程。北京的建築面積是48000平方米,發改委批覆總投資近16個億,北京近14個億,建設週期是5年。大概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跟北京同步輻射光源沒直接關係的獨立裝置,主要包括低溫、高壓、磁場、激光,在系統裡把激光一起綜合進來,有一定的特色,稱為一期。第二步把建立的獨立裝置和北京的同步輻射光源結合起來,稱為二期。

全部裝置分成三大塊。第一塊是極端條件下的材料表徵系統,北京部分主要利用低溫、強磁場。高壓綜合極端條件研究材料的物性。長春部分在吉林大學,主要側重高溫高壓大體積材料的研究。第二塊是極端條件下的量子態調控系統,主要是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對量子態進行調控。第三塊是研究超快過程。我們將圍繞綜合極端條件,建立一系列研究測量的配套設施,如磁性測量、熱學測量、輸運測量、結構分析、磁性測量、力學性質測量、超快譜學成像等等。一共分成4個系統,17個子系統。還有輔助設施、低溫工廠、加工平臺等。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4“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構成圖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主要指標包括:最低溫:1mK,最高壓:300GPa,最高磁場:26T;時間分辨:亞飛秒。最高磁場的指標是26T,但我們希望做到30T。

我們希望“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建成後,第一能夠實現極低溫、強磁場和超高壓條件下的多種先進物性和材料的表徵測量,為解決物質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提供有力的實驗支撐。第二,能夠在極低溫強磁場等綜合極端條件下對量子過程進行調控研究,在超導量子計算、拓撲量子計算、納米電子學等研究方向上突破經典調控的極限,建立新的量子調控技術,研製出新的量子器件。第三,能夠集成多種超快輻射源,對原子、分子、固體以及表面中的微觀超快動力學行為進行科學研究。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5極端條件下的材料表徵系統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6極端條件下的量子態調控系統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7超快條件物質研究系統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裝置報告(2018年)

圖8超快電鏡和超快電子衍射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建設項目去年9月份開始動工,希望到明年的這個時候樓都蓋好。現在已經開始訂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到明年這個時候可以到貨了,我們開始安裝調試。到2022年,整個這個項目要驗收。組織管理方面我就不仔細說了。謝謝大家。

金鐸:綜合極端條件實驗室的立項和規劃

物理所建設的這個設施叫做綜合極端條件設施,我想講一講工程設計的主要情況。所有的技術背景、學術背景、科學背景,以及要建設什麼內容,是呂力負責,而且呂力是整個工程的首席負責人,所以他講是最合適的。醞釀了好長時間,好多年,現在好不容易開工了,進行開工初期的工作非常忙,他能來也非常不容易。

我是從醞釀這個項目開始,到形成項目內容,是跟呂力他們一起來完成討論,也跟院裡和發改委一起,參加這個項目。所以我就想講講這個項目醞釀的過程,形成的由來。主要的意思,想介紹一下像我們物理所這樣一個研究所,歷來是從事中小規模研究課題的研究,最後出現了要建設一個大科學裝置。

在座的有搞激光、光學的,還有高壓的,我是搞低溫的,我們也有同事搞磁學、強磁場。物理所對極端條件的研究,極低溫、強磁場、高壓和超強激光的裝置非常熟悉,我們原來的這些不屬於大科學裝置,現在的叫法是“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而傳統上的是比較中小型的。

我從院裡崗位上退下來以後,十多年來一直幫助發改委做大科學裝置的規劃工作,佈局和項目遴選。也看了一些資料,發現在很早以前,人們把極低溫的工作認為是大科學,但後來時間不長很快就把工作排除到大科學之外了,因為它的科學形態和大科學不一樣。

無論從裝置的規模、研究隊伍,它就是小團隊研究,是領頭科學家小團隊的研究。小組在這兒研究一個小課題,或者幾個組聯合起來,研究一個課題,但並不太大,而且研究也沒有特別的要相互配合的計劃,服務對象就是自己,自己給自己做裝置,自己來進行研究。物理所這幾個裝置做了跟多了,從國家支持來說,就是支持一般的研究經費,很多經費都需要團組自己去爭取。但是後來漸漸的,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了轉變,就向大科學設施轉變。

我要介紹一下大科學設施的特點,大家一般就覺得這個設施規模大、尺度非常大,包括了非常大的裝置,包括我們知道的天文望遠鏡、加速器等。規模大不是主要的,它為什麼有這麼大規模呢?有的甚至形成系統,就是它非常完整的,為一些大科學研究計劃所必須的一些設施,同時又是許多單位、許多隊伍聯合起來進行研究,所以研究隊伍非常大,這樣一來,設施就規模大,技術也就非常複雜。這樣的設施,往往是由國家專門投資來建設,做一個國家擁有的一個研究設施。這就決定了它的性質,這個設施是國家所有,全社會所擁有,而不是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不是科學院所有,也不是物理所所有,更不是研究室的。一般的那些儀器,它的擁有權是下面的單位,國家隊伍來插手的這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這是國家所有,國家委託某個單位、某個部門來管理,國家包著這個設施的所有的經費。我們已經開始鼓勵企業、產業投入來支持,但是從原來的建設經費,完全是國家出,運行經費,國家完全包了,還有所有的研究經費,也是從國家申請,國家委託。那麼在我們國家現在形成了建設經費由發改委出,運行經費由財政部專門支持,發改委建了一臺裝置,財政部負責每年撥運行經費,運行經費也是非常巨大,財政部撥的比例就是建設經費的十分之一,撥給每年的運行經費,運行十年就把建設經費超過了,所以財政部的撥款遠遠大於建設經費的。當然還有科技部、基金委等單位,要負責支持研究經費。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個設施必須是開放共享,向全社會開放,包括國內的,甚至是國際的。當然學術界之外的,他想研究,也可以申請來用,用於科學研究的目的也是完全免費的,不需要付經費,只需要自己帶著儀器來接入測量,只負責自己那部分就可以了。在重大基礎設施運行上面,我說的不完整,但主要的特點都表現在這裡,跟中小型儀器那是完全不一樣,中小型儀器是屬於小組的、研究室的,或者公共實驗室等研究機構,但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完全是國家的。

極端條件設施裡,強磁場首先納入到重大科學基礎設施裡面,國際上也是如此。首先它建得很大,技術非常複雜,而且必須要建強磁場,你就不能說只建一個,而是20天、30天、40天,就一系列的建起來。所有這些有公共的供電系統,公共的冷卻系統,一個一個單獨弄,每一個用電都很大,如果分佈得很廣的話,民間也不允許。比如說我們建國家強磁場實驗室的時候,到好幾個城市去調研能否建在他那兒?一說用電當地就反對,因為好幾十兆的功率,對民用電很大幹擾。合肥有留出的地方,當時無論上海、北京都不接受,因為支撐條件要求太大了,它的冷卻等需大量的用水,都是很大的負擔,所以要建大型的運行系統,需要一支大型的隊伍,包括服務的工程技術型人員。最重的是在這樣的系統上,可承載國家級的,甚至是國際合作的非常巨大的研究項目,這是單個小設施,單個小儀器沒法承擔的工作。正因為如此,服務對象和用戶非常多,遍及整個科學界,甚至國際上的用戶也非常多,就像我們合肥的裝置,它每年很多人到這兒進行研究,因為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臺全超導的裝置,所以也就滿足大家將來在上面要做相當多的原理性的工作,這就成為國際合作非常熱的平臺。

超強激光系統也納入了大科學設施系統。極低溫、高壓等,都非常熟悉,原來都算是大型的儀器,但還算中型以下的,綜合起來以後發展成為重大的基礎設施,首先是由它的研究性質來決定。在極端條件的設施方面,出現了個新的重要的方向,是跟光源和中子源結合,形成診斷儀器中間的一部分。像美國、歐洲,都把極端條件的設施建在跟光源同步,跟中子源一道,未來光源和中子源都是具有極端條件的設施,自然就成為大科學設施的一個部分。

我們自在研究的時候發現,不僅僅需要單個的極端條件,而且需要不同極端條件的組合。這個組合往往帶來很大的新問題,就是在組合的極端條件下,不一定能夠運轉得很好。低溫和強磁場是矛盾的、是排斥的,我們怎麼組合好,取得最佳的性能。單個極端條件不具備的科學問題,技術問題,使得這方面的研究成為具有專門性的研究,需要有專門的科學知識,和專門的技術知識,技術條件。所以就形成了追求性能最佳的綜合極端條件設施這樣一個新的需求,成為了新的方向。最終發展使得綜合極端條件,成為一個規模相當大、技術非常複雜,遠遠超過以前的單臺設備,這樣的一個大科學設施。

我們所建立世界上第一臺綜合極端條件大科學設施,提出來之前,好像還沒有其它國家提出來。我們提出來以後,在國際交流中間,發現其它國家非常認可,也都覺得他們原來為什麼沒有想到,他們可能也要建設這方面的設施。

我的介紹就是這些內容,我覺得今後發展的方向有兩方面,一個是剛才說的,我們要繼續參加北京光源的建設,把技術條件和北京光源結合在一起,成為能力更強的大科學設施。綜合極端條件本身,還有繼續提升的能力,要擴展綜合極端條件設施的能力和性能。象超強超快激光,無論是高壓還是極低溫,都有很大提升的空間,所以這兩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夠做好準備,並且適時給出這兩方面升級的工作。我最後有一點體會,就是無論是大科學還是小科學研究,當然沒有專用名詞叫“小科學研究”了,但比起大科學研究來說,這兩方面都是重要的,沒有哪一方面是可以替代的,都是為探索科技前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偏廢。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科學發展,有些原來小規模的研究工作,逐漸的向大規模研究發展,從而出現了更多要依託大科學設施來進行研究,甚至依託設施群來研究的一些工作,也就是發展成為,或者一部分的發展成為大科學的研究。對於科研機構來說,必須敏銳的覺察到這種變化和需求,及時的提出新的發展和建設的措施,這樣一些措施提得及時,可能會推進後續多年的發展,如果失去機會,也可能會被別人搶佔了高地,可能非常遺憾。我自己的體會,物理所抓住了這個機會,現在聯合高校一起,建設北京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現在只建三個綜合科學中心,一個在北京建的懷柔。第二個是在上海建,已經開建了,而且可能走得比北京還要快得多。第三個就是在合肥。這樣三個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開建以後,全國各地紛紛都來爭取,覺察到這種需求,及時的提出建設的方案,這是非常關鍵的,有很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