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個模型,解決問題

我最近經常感覺到焦慮?每天的讀書打卡快到時間點沒有發時,心中就湧起焦慮;到了年底,任務沒有完成得盡善盡美時,油然而生的就是焦慮,一想到過幾天的考試,簡直焦慮得不得了。但是,大把的時間去了哪裡呢?

面對手機上的各種誘惑,時間就在淘寶、微信等手機軟件中轉眼而過,等放下手機,就只有感嘆時間過的飛快了。

這幾天在閱讀成甲老師的新書《好好思考》,封面一句話讓我頓悟,它說道:學習並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這個更好的決策依據,就是那些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查理.芒格稱之為思維模型。我們只要學習各學科最傑出的思想,去抓住關鍵的要害;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問題。

但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最常用的決策依據是什麼?是經驗。比如,最近一段時間,我對好多事情的決策依據是要過年了。趕緊給施工單位辦理結算,要過年了;抓緊把框架協議簽了,要過年了;好好的護理一下皮膚,要過年了;買的幾件衣服,也是想著過年的時候要穿。這可以說完全是出於經驗而決策,經常都是像救火隊員一樣,哪急往哪,不能有效系統的解決問題。通過個人經驗做決策,會越來越有侷限性,正如過去父母的鄉土生活經驗完全不能指導我在互聯網時代建立個人影響力。

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呢?它其實不是一個精準模型,沒有明確包括某三個要點五個維度。其實是我們從各種各樣的領域裡抓來的,對自己有用的,過來人智慧的集合。這些智慧和經驗的集合,你們俗稱叫閱歷。

而被雷軍稱之為“中關村第一才女”的梁寧老師則解釋得更簡單透徹接地氣:“思維模型就是思考問題的套路。”

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中把思維模型拆解成四個層次:“事實上,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有效策略,都可以從經驗技巧、方法流程、學科原理和哲學視角四個層次思考追問。”

按我的理解,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和需要思考的內容,都逃不過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結合查理芒格先生和成甲老師的多元思維模型,相當於先把存在問題簡單化、從已有的知識體系和經驗技巧找出原因和適用方法。

比如,針對每天打卡焦慮這件事,我要首先明白,這是個什麼樣的問題?可不可以不寫?想了一下,自己報的名,自己承諾的事,也不可能不去做。那麼為什麼焦慮呢?是不想寫,還是不會寫?嗯,不會寫顯然不存在,應該是心裡面還是有墮性,覺得不到最後不想動筆,只想玩手機,說到底就是個心態的問題。

既然找到原因了,就好辦了,心理上的倦怠是正常的,有這種情況也不能一味的壓制,要平靜的接納這種情緒。然後問問自己,每天這樣的堅持,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就這樣放棄了,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問了內心一圈下來,我覺得,堅持的好處還是大於壞處。

經過這一番心理建設之後,我就覺得定起文章來,有無窮的力量,內心也不再排斥與糾結,順暢多了。

我們經常想著要等到自己很強大、很有本事才去做什麼,但其實想是沒用的,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所以好的思維方式決定你選擇怎樣的行為方式,導致怎樣的結果。一句話,認定好的路,去走就行了,去做就對了。

很認同成甲老師在《好好思考》書中最後總結的觀點:“簡單不是原因,而是複雜練習的結果。未來,只有高認知能力的人,才能佔據競爭的優勢。而多元思維模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所有人都有可能憑藉自身努力,提升智慧認知的渠道。”

造個模型,解決問題


造個模型,解決問題


造個模型,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