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終將都有自己的“墓誌銘”

我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一個偏遠農村,從小就不太合群,上學有壓力或煩惱,經常去婦產醫院和火葬場感受一番,回來後豁然開朗.

為什麼去這兩個地方呢?去婦產醫院看看,知道健康的重要性,既可以體會“日日上高坐,漸漸入祠堂”的真諦,又聽到孩子的啼哭,能感受到新的生命力。去火葬場看看,知道人活著才是一種幸福。逝者已去,殊途同歸,不分貴賤,皆化灰燃。陸游有詩“死去原知萬事空”,金錢、名利皆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何必為此挖空心思.但假如死亡真的來臨,你希望自己的墓誌銘寫下什麼?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麼?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讓我們覺得談這樣的事情不吉利,《西藏生死書》裡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然而死亡教育正是我們從小所缺乏的。但,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

你的墓誌銘是什麼?

當我們終將要離開這個世界時,如果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短暫的一生,你會用怎樣的話來總結?這一生又是怎樣度過?

“我望著山上的烽火臺,若硝煙升起,我將從這裡出發,再次奔赴戰場”,這是開國將軍李中權的墓誌銘,他戎馬一生,將自己最寶貴的時光奉獻祖國的解放事業,多次負傷後留下的道道疤痕是他參戰的最好證明,一次次的戰爭變故讓他更加堅持自己的追求,將保家衛國的責任隨著血液流淌貫穿整個生命。

“愛過、被愛過、精彩過”這是陵園一位逝者的墓誌銘,他勇敢地追求過自己的愛,也嘗試過被人愛的滋味,每一段歷程都成為最美好的回憶。嚐盡生活百味後,從酸甜苦辣中品味自己的人生故事。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出離苦”,這是佛陀的墓誌銘。

墓誌銘是逝者一生的精粹,是一種精神,是留給後人一世的財富。

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墓誌銘:“米蘭人亨利·貝爾安眠於此。他曾經生存、寫作、戀愛。”

愛爾蘭詩人葉慈的墓誌銘:“對人生,對死亡,給予冷然之一瞥,騎士馳過。”

好的人生是設計出來的,‍‍即使你沒有一個非常精美,非常完美的設計,‍‍至少你要認清自己的始點終點和現在所處的位置。拿起你的筆,靜下你的心,以始為終,寫下你的墓誌銘:

1姓名

2出生年月日時辰

3出生地

4身份我是誰的兒子

5我出生於哪一年、將去世於哪一年、人生一共多少年、已經過了多少年、還剩多少年

6餘生多少年、奮鬥多少年、一生要做哪幾件事為使命

7 往後餘生如何完成未完的夙願

如果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思考,我們怎麼會走好我們的人生呢?如果我們對未來都沒有思考,怎麼可能擁有未來,‍‍所以不妨‍‍去帶著一份想象,帶著一份憧憬,‍‍帶著一份對未來的預知,然後去思考你的未來,去擁抱你的未來。計劃是為了更好的變化,並不是你列完了你的計劃之後就會永遠一成不變,其實在未來的一生當中,還是會不斷的發生一些變化。‍‍帶著一份思考,度過你的一生,‍‍打開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方方面面的感知,覺知覺察,覺醒,覺悟,去度過你的一生‍‍。

如果有緣分,建議大家一定要參加我的家庭教育公益分享,有兩個體驗式環節《生命的重生》、《生死祭》,會帶給你前所未有的視聽體驗。作為讀者的您,一定拿起筆,靜靜的坐下來,好好撰寫你的人生墓誌銘。

去寫吧,像不曾來到世界一樣;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害一樣;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生活吧,像今天是世界末日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