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南区:招商引资出实招,应对疫情显成效

疫情防控不松劲,招商引资不停步。4月23日,在第125场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津南区副区长罗家均介绍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津南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坚持疫情防控、招商引资“两手抓、两不误”,积极研判招商引资形势,创新开展“不见面招商”,同时为疫情结束后“走出去”招商打下基础。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确保招商力度不减、成效不降

罗家均说,疫情防控期间,津南区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新招法,改“面对面”招商为“屏对屏”沟通,积极探索网络招商模式,通过电话、微信、QQ、视频等线上方式,加强与意向客商视频互动交流、在线答疑解惑,积极策划网络招商活动,在线推介投资环境、洽谈合作项目。

今年一季度,津南区围绕“一屏、一谷、一展、一带、一稻”五个一重点工程,通过网络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维模式,签约及落地项目636个,预计投资总额534.4亿元,持续为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能量。

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力促提质提速提效

罗家均表示,疫情期间,招商引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但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4月9日,津南区委区政府印发《津南区关于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试行)》,该文件一是

明确津南区的招商方向,从根本上解决“招什么”的问题;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解决“谁来招”的问题;三是创新招商方式,解决“如何招”的问题;四是落实保障措施,激励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五是实施考核激励,通过实行科学完善的考评办法,调动招商主动性、积极性;六是加强组织推动,共同推进项目落地。该意见的实施将为进一步加强津南区招商引资工作、构建统一高效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助力津南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抓好线上线下共进,提振客商投资信心

据了解,一季度,津南区共举办3场大型线上、线下签约活动,先后与王府井、中铁建、中建三局、中铁十八局、正威集团等签订合作协议,投资额突破500亿元。其中,3月17日举办的“聚焦津南 筑梦未来--天津津南重点区域开发项目推介会”,采用津南主会场+企业分会场形式,通过互联网与50余家企业代表隔屏相会、共谋发展。津南区政府与王府井集团、中铁建、中建三局、中铁十八局签订合作协议。会上重点推出津南区六大片区42块待出让地块,吸引了多家企业投资津南的关注,并表达较强投资意向。会后,多家开发建设企业到津南实地考察,力求合作。

4月8日,天津市举办2020年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仪式。在津南区分会场,津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镇政府与金凤科技、联东集团、泰康合众、零氪科技(外资)、联合亚春(外资)5家企业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了“云签约”。金凤科技智能芯片及智能仪器仪表、联东生命健康产业园、联东U谷·津南科技企业港、泰康众合医疗器械产业基地、零氪投资、实卡机械等6个项目签约落地,计划总投资28亿元,涉及生物医药、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体现了津南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活动中,作为全市三家与市领导进行“云交流”的代表企业之一的天津泰康合众科技有限公司表达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优异的营商环境、区位优势、政府扶持和服务,让企业更有信心在天津、在津南投资、扎根、发展!

强化跟踪督导问效,确保项目落实落地

罗家均介绍,津南区精细梳理签约项目台账,按照已签约未履约、已履约未开工、已开工未复工、已开工并复工,对2019年的签约项目及重点在谈项目进行再次分类梳理。对已签约未履约项目,抓紧与企业方联系,督促帮助其尽快履约;对已履约未开工项目,跟紧贴近服务;对已开工未复工项目,了解复工情况,紧盯重点企业,及时收集分析企业复工复产需求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帮助解决;对重点在谈项目,抓紧沟通协调,确保疫情期间项目推动有进展,为项目签约落地夯实基础。

在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请问津南区围绕会展产业发展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罗家均回答:“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位于津南区海河中游南岸,是商务部与天津市共建的第三大国家会展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展馆面积4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总投资175亿元,一期将于2021年6月竣工并举办首展。”

“津南区围绕天津国家会展中心的开工建设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并实施路网、水、电、气、暖等相关配套工程,为国家会展中心提供强有力的配套设施保障。二是做好会展业产业配套,通过对上海、广州等地会展产业的调研学习和类比作出相关配套产业的计划,积极开展服务业、会展经济相关产业等项目招商引资落地推动工作。同时以我区海河中游高端服务业发展带为抓手,以绿色屏障建设为支撑,打造高端商务、星级酒店、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特色小镇等新兴商业业态,服务会展的同时,启动津南经济的新引擎。”(记者 马扬洋 刘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