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是國祭,舉國哀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曾經多次去東仲水瞻仰坐落在蒼松翠柏間的烈士陵園。

東仲水烈士陵園位於新村與老村之間的柏樹林中,有一條平坦的水泥小道,北面山頂是傳說東仲水出小主後來“違背天意”龍頭崩塌的位置,南面山窪是東仲水村的深水井與大水池。陵園雖然不大,但處於寂靜茂密的松柏林中,更顯得莊嚴肅穆。高大的烈士紀念碑,讓人感受到革命先烈們在槍林彈雨中視死如歸的大義凜然。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紀念碑有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背面的碑文記載:“公元一九四四年農曆八月十七夜晚,八路軍第三十七團在小底村與日偽軍作戰,六位戰士壯烈犧牲,特立此碑永誌紀念。”落款是寨豁公社管委理委員會,公元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

敬讀碑文,立刻讓人聯想到1944年八路軍攻打小底的場景。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武裝1943年從山西陵川來到寨豁山區,在此之前,原駐紮山區的國民黨土頑武裝已經全部投降日本鬼子,成了日寇的幫兇,山區人民在經歷了百年不遇的旱災、蝗災之後,又面臨日偽勢力的燒殺掠搶,苦難更加深重,十室九空,屍骨遍野。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救災救難發動群眾,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最早在北田院、南坡紮下了根,開展游擊戰擴大根據地,打擊了日頑勢力的囂張氣焰。1944年10月,太行八分區司令員黃新友命令全面消滅山區的日偽武裝,將太行山區紅色根據地連成一片,鞏固抗戰成果。從10月1日到5日,解放太行山區漢高城、玄坦廟、小底、茶棚到柏山一線的戰鬥全面打響。太行分區十三團、三十二團和老二團、決七團與博愛縣獨立營配合協同作戰。

原北京衛戍區司令員李鍾玄,曾親自參加了那場激烈壯觀的戰鬥。他在自己的戰鬥日記裡還原了八路軍將士浴血奮戰的真實場景。擔任主攻小底任務的是晉豫邊遊擊支隊改編的新一旅二團,號稱老二團。新一旅曾經隸屬於八路軍一一五師、八路軍一二九師,1944年陶國清擔任老二團團長,部隊主要兵員為晉冀老區的地方武裝,也是1945年解放博愛縣城的主要力量。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10月3日,老二團從南坡、羅河迂迴到東仲水集結,分區司令員黃新友、團長陶國清均在東仲水村指揮,這裡是直插小底的前沿陣地。濟源人李鍾玄當時擔任四連連長,負責攻打小底村碉堡,三連、五連攻打小底村。小底和玄坦廟一樣都是日偽武裝固守的主要陣地,修築有堅固的炮樓,配備有強大的火力。當天晚上總攻開始後,攻打炮樓的四連遇到了挫折。由於炮樓的進出口在二樓,偽軍拆除了樓梯,戰士們上不去,碉堡裡的敵人負隅頑抗,還有機槍,四班長王觀成、六班長王玉虎均當場犧牲,還有茹秋喜、楊德山、李世新、張玉和四人負傷。戰士們把碉堡圍起來,直到10月4日,漢高城、玄坦廟、鳳凰頭等守敵全被殲滅,小底守敵仍拒不投降。此間打退了從江嶺過來的援敵,直到下午四點敵人等待增援無望才放棄抵抗。

據東仲水村的老人們回憶,戰鬥結束以後,犧牲的烈士和傷員被拉倒東仲水村,因缺醫少藥,距離後方醫院太遠,又有傷員因失血過多犧牲。鄉親們找來幾口大缸,用兩口缸合裝一具屍體下葬,墳頭用木牌寫上了烈士的名字。1983年遷入烈士陵園時,由於時間久遠雨水腐蝕,烈士的名字已無可辨認。因此至今沒有烈士姓名記載。1983年寨豁公社管委會豎立的紀念碑,也是利用附近散落的墓碑改刻。因為原碑沒有全面打磨,村民用白積水等方法填補碑上舊字痕,刻上了新內容。但不知何故將主攻的老二團寫為三十七團,而不是同時參戰的決七團。

更可惜的是,當初建立博愛縣烈士陵園,為何沒有把這些烈士遺骸集中到陵園?如果當初有人負責此事,再通過當時還健在的陶國清、李鍾玄、張高峰等人諮詢一下六位烈士的姓名,這些抗日英雄就不會成為無名英雄。據瞭解,他們多為山西人,但姓氏、籍貫已經不為人知。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早些年東仲水與附近山村都有學校,烈士陵園就是紅色教育基地,年年有老師帶著學生來這裡講述先烈的故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近年山村沒有學校,陵園也成了被人忘記的角落。想想那些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前輩,豈不悲哉痛哉?但我還聽說一件讓人欣慰的事:西李背的王建民受父親囑託,年年清明節到這裡祭掃先烈,幾十年來從未間斷。他的父親王萬有是解放前參加革命的老幹部,如此要求晚輩不忘先烈,讓人由衷敬佩。今年清明節很想為建民兄弟拍一張祭掃的照片,可惜電話打不通,未能如願。

但願政府部門能夠關注此事,讓這些先烈們魂歸博愛縣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東仲水的八路軍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