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男人痛哭流涕:“3天前,我媽媽被送進醫院。今天她已經走了。她生病的時候,我不能靠近她,不能擁抱她,也不能給她送東西,因為她得的是新冠肺炎。我和家人每天都在祈禱,希望她可以早日出院。然而,她還是走了……

失去親人已經足夠痛苦,還不能陪她走完最後一程,這才是最撕心裂肺的痛。

一個孔武大漢,此時哭得像個被拋棄的孩子。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2020年的開頭,寒風凜冽。失去親人的痛苦,也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輕,但無法陪親人走完最後一程的自責和遺憾,會在往後某個夜裡,突然從心裡冒出來,讓人淚流滿面。

疫情是不可抗因素,但死亡與衰老的話題卻無可避免。我們始終該學會如何與生命告別。

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格文德說:“無人可以逃脫生命的悲劇——那就是,從出生的那天起,每個人都在不斷老去。”

在他的作品《最好的告別》裡,他通過醫生的視角,講述了多個真實的生老病死病患的故事,告訴我們,當老人生命走到終點,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1、知情,而不是被隱瞞

同事父親的病復發了,癌症。

之前的手術很成功,子女跟他說瘤子割掉了,沒事了。他高興地回了老家,依舊不改高糖高鹽的飲食習慣,暴脾氣也並未收斂半分。

這次,化療讓他掉光了頭髮,疼痛讓他整夜睡不著覺。他吃不下,卻還是腹瀉。他隱約知道自己怎麼了,想和子女談談後事,但他們只是一味安慰他說:沒事的,別瞎想。

他的眼睛望向窗外,窗外的風呼呼地刮,樹被吹得東倒西歪。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隱瞞事實,有害無益。很多人會選擇不告訴年邁的親人病情,怕他難以接受。殊不知,人在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最容易陷入恐懼。無法知道真相,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種無力與恐懼,比死亡還要可怕。

面對死亡,阿圖醫生說,“我們不願意思考這種可能性,結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為止做好準備。

只有接受事實,才能為之思考和行動。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2、給他們一次走心的交談和理解

作家菲利普羅斯說,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

外婆3年前得了老年痴呆,4個兒子輪流照顧她。雖然大城市有她愛吃的早茶,但她還是常常唸叨老家的老姐妹,想回老家。

舅舅們不願意。老家偏僻,買菜就要走半小時,也無法請到護工,更加沒有好的醫療環境。何況,誰也放不下工作,專心回去陪伴她。

直到醫生下了病危通知,外婆才能以回到老家。此時的她,已經口不能言,腳不能走了,只能困在一張床上。心心念唸的老姐妹也已經離開了。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我們會自以為把好的給老人,可是卻極少問過老人需要的是什麼,餘生還有哪些心願,有哪些我們是可以幫她達到的。我們日夜與她相處,卻從未真正理解過她。

《最好的告別》裡提到,“年輕人注重老人的安全,老人渴求對生活的掌控,這本就是悖論。”

如果來得及,多和老人聊聊天,和他們談談身前生後事。不要害怕被責備和不吉利,也許,他一直把話藏著心裡,卻沒人傾聽。而我們,又還能陪伴他們多久呢?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3、重視最後的生命質量

阿圖·葛文德的父親是一個醫生,當他知道自己患癌後,也和普通人一樣焦急恐懼。經過吃藥、手術等一系列治療,最後,他選擇了“姑息治療”,也叫“善終服務”。它不是以治病為目的,而是通過給予相應的照料,幫助病人處理遇到的困難。

按照老葛文德的意願,他斷氣後不叫救護車,而是聯繫善終服務的護士,準備死亡文件、聯繫殯儀館。接受善終服務後,他狀態不錯地生活了4個月。被醫生宣告即將癱瘓的他,卻能走著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珍惜,按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癌症病人到最後,身體的痛苦會遠超過對死亡的恐懼,生命質量很糟糕。臨終前,病人往往渾身插滿了管子,痛苦而死,看了就讓人頭皮發麻。倒不如選擇放手,尊重病人的意願。

阿圖·葛文德說:善終服務不是為了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把今天過好,不要為了未來犧牲現在。

生命的長度即將結束,但我們還有機會拓寬生命的深度。


《最好的告別》:面對衰老和死亡,你要認命也要任性


思考死亡,才能活得更好。面對衰老和死亡,認命,是你理解並接受它,才能無畏無懼,坦然面對;任性,是你這“借來”的一生要還了,別留下遺憾,蒼白度過餘生。

現在,我們要送別親人。將來,我們也要告別自己。你要思考,對於這一生,你不願留下哪些遺憾。

我很喜歡《尋夢環遊記》中對死亡的解讀: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