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景氣,國產伺服企業充分發揮節約成本藝術:給產品“瘦身”

談到國產伺服產業之前,我們先看墨西哥這個較為瘋狂的國家。

1994年墨西哥人均GDP為5854美元,而我國到了2011年人均GDP才達到5618美元。按道理來說,上世紀90年代的墨西哥人,生活算不上瀟灑,但好歹也過得下去。為什麼“老墨”會玩命的偷渡美國,寧可在美國打黑工,也不願在留在故土?原因在於墨西哥工業化基礎薄弱的國家,外來商品含運費成本和關稅,導致當地生活質量不高。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賺同樣的錢在中國的生活要瀟灑許多,畢竟這是全面工業化的國家,雖然商品質量可能參差不齊,但總能以較低價格購得生活必需品。

在工業領域,伺服是製造業很基礎的部件,沒有實現國產化,會提高國內製造業成本,也間接影響消費者。我國伺服行業發展走過近20年,2019年伺服產業受整體大環境影響,總體市場下降約20%。

從今年松下伺服,以及國內200多家伺服企業的反饋來看,都存在業務下滑的現象。不過這種下滑是正常的,因為製造業的不景氣。那麼,國產伺服面臨當下環境,應該如何度過難關,找到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市場不景氣,國產伺服企業充分發揮節約成本藝術:給產品“瘦身”

降價格穩客戶 企業創收不增利

第三季財報顯示:匯川淨利潤為6.46億,同比下降18.64%;新時達淨利潤0.52億,同比下降67.5%,英威騰淨利潤-0.39億,同比下降120.97%。

2019的伺服市場很難,到底難在哪裡?

在宏觀看來,市場萎縮一方面來自產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受貿易戰導致訂單量的下降。具體來說,紡織、機床、3C等行業嚴重不景氣,對伺服的需求量相應變少。

行業外部形勢不好,也導致業內的混戰。對於伺服產業,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價格戰。當市場份額變小的時候,價格走低是不可避免。一些大的廠商降價做市場,這時規模小的廠商為生存,不得不降價銷售。從工控的上市公司來看,多數企業出現“增收不增利”。

以伺服電機為例,一方面因人工費、稀土原材料的因素導致製造成本上漲;另一方面市場卻殺成了一片“紅海”,讓許多企業進退兩難

。據一家伺服電機廠透露,原本1200元的伺服電機,今年最低買過800塊,然而800塊仍不是市場最低價,可以說“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編碼器是伺服系統部件中被外資品牌把持的“陣營”。據業內人士透露,多摩川的第一季度業績下滑約40%,第二季度下滑約20%。國內的代理商表示,多摩川業績下滑不是因為競爭對手,而是下游需求的萎縮;在伺服電機領域,不少日系、國產的訂單都出現大幅下跌。多摩川編碼器在今年的表現,也可側面透露出今年的市場行情確實不樂觀。

國產伺服到底靈不靈?

既然是市場普遍萎縮,商家競爭加劇了,作為企業該怎麼辦?最直接、最現實的應對策略,就是節省成本,讓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大家也許會想到,廠商降低製造成本,對行業是扎心的,對客戶是擔憂的。

不急,那群有技術的廠商,在節省成本問題上,表現得頗具藝術。對於有一定客戶基礎的伺服廠商來說,以犧牲產品質量換價格競爭,是一種砸招牌的舉動。

因此,伺服廠商省成本的藝術,在於他們根據客戶使用需求,給產品“瘦身”。

在伺服驅動器領域,降低製造成本,功能專業化、體積小型化,更高的性價比、更細分的應用是廠商的開發趨勢。如廣州科伺智能開發的NV2系列緊湊型伺服驅動器,在N2系列的基礎上,優化內部電路設計,針對應用領域不同,對一些功能做些刪減,降低產品製造成本的同時,又保證一定的競爭力。再如之山智控G1系列驅動器,在底層元器件做進一步優化外,依據客戶使用需求,推出新的技術方案,將性價比推向新的臺階。

編碼器上,國內某家運動控制企業透露,整套伺服成本來看,編碼器佔了四分之一。目前,現階段光電編碼器基本沒有降價空間。要把伺服價格壓下來,且保持精度不受太大的影響,部分應用領域將磁編代替光編。

誰能走出差異化路線則靈

我們可以用驚人數據,來證明嚴峻的經濟形勢。其實,市場不好是尖銳的描述,經濟下行帶來的陣痛期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一個糾錯的契機。終端客戶生產量減少,有充足的時間,對新設備的性能進行測試,為伺服廠商對新品的研發,留下了充足的時間。

對於企業來說,不能光看宏觀的問題。企業在更細分的領域夾縫求生,才能夠絕境逢生。目前,雖然3C、紡織、機床等產業沉寂,但還是有部分行業依舊可觀,比如高端物流、安防,還有紡織後整理等。

例如,人們普遍認為今年注塑行業不好,然而,注塑行業的部分市場依舊“豔陽高照”。我們會發現,國內以及巴基斯坦、印度、中東、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TO G端市場,對安檢門的需求極為旺盛,深圳龍崗某些為安檢企業提供塑料外殼的注塑廠,卻忙得不亦樂乎。注塑廠規模因訂單的增加進一步擴大,對注塑設備的伺服產品的採購和更換需求,也進一步增加。

業內人士表示,自動化行業的發展,本身是差異化的。

經濟下行的特殊時期,企業需要特殊的發展策略。技術研發強的伺服廠商,更多思考技術研發與市場信息的匹配。

規模小的廠商,應該找準合適的細分市場。壓縮伺服產品製造成本,只是特定時期的“止痛藥”,畢竟編碼器、稀土、芯片等原材料的成本擺在這裡。過分的降價,只會帶來產品質量下降。

早在2019年初,運動控制聯盟年會上,以製造的本質為主題展開探討。製造的本質是極致為用戶負責,為用戶所想,急用戶所急,為用戶創造財富。這就要求伺服廠商,最終對客戶負責。伺服產品被客戶認可,在行業有口碑了,才能賣得出去。賣出去的產品要有利潤,就得提升產品的設計、工藝和技術。

國內伺服企業都希望向松下、安川、三菱學習,其實追趕這些巨頭,這應該是業內大型上市公司。有技術規模小的廠商,應該是聚焦於細分的市場做精做強,成為標杆。細分市場對於自動化企業,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確實是國內企業發展的路線。國產伺服起步晚、技術沉澱薄,無法與歐美、日本產品相互競爭。擺在目前的出路,還是要在木工、紡織、印刷包裝、新能源等行業裡面的更加細分領域紮根。

結 語

走訪於多家國內伺服廠商(不含上市公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觀點,即現階段他們都要“熬”。相對於外資品牌,我們人才儲備、技術累積、供應鏈、方案經驗都無法與歐美、日本企業相比。國內伺服廠商,要發展更要生存,那麼就得靠售後服務優勢,以及對某些領域的深挖。

製造業是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發展的根本,我國已完成工業化,不過只是初級階段,工廠的核心部件,對進口產品依賴程度高。伺服是工業的基礎部件之一,國內必須擁有與外資相抗衡的產品,終端用戶才有多一條選擇,製造業高端化發展才能行穩致遠。自動化發展道路很漫長,最後致敬那些在曲折中探索的工業人。

市場不景氣,國產伺服企業充分發揮節約成本藝術:給產品“瘦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