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西方有則名為《刺蝟法則》的寓言,說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兩隻刺蝟要相依取暖,一開始由於距離太近,各自的刺將對方刺得鮮血淋漓,後來他們調整了姿勢,相互之間拉開了適當的距離,在互相取暖的同時,也很好的保護了對方。

這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像刺蝟一樣“親密有間”,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所處的立場等是不一樣的,如果相互之間的交往過於親密,真實個性的差異就會明顯突出來,避免不了碰撞摩擦的發生,只有適度的距離,才能更加和諧的相處,不被彼此刺傷。

01 青春期,親子之間應當親密有間

身為一名初中班主任,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的困惑與焦慮:“孩子小時候乖巧、聽話、懂事,在我們面前有說不完的話,上了初中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越來越不服管教,越來越不懂事,經常衝我們發脾氣,話也越來越少,你問他,張口就是‘別管我,說了你們也不懂’,該怎麼辦才好呢?”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小時候,孩子對父母依附、崇拜,進入青春期後,伴隨著身體的快速發育,他們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在強烈的“成人感”驅使下,渴望從父母那裡拿到“解放證書”,渴望得到尊重,要求獨立。而此時父母往往還未能做好放手的任何準備,覺得眼前的孩子還沒有長大,沒有學識智慧,不懂人情世故,卻有了自己的主意,越來越不懂事,越來越不讓人放心,必須得嚴格要求,多加叮囑。孩子只好通過沉默、叛逆等極端地方式來表達內心強烈的不滿與渴望,親子關係陷入“相愛相殺”的模式。

而走出這一模式的關鍵在於建立“親密有間”的親子的關係,這樣既能給予孩子親密感與安全感,又能適應他們獨立自主的成長要求。

02 距離,是為了成長

臺灣作家龍應臺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在理智中,透露著濃濃的傷感,但正如《這樣愛你剛剛好,我的七年級孩子》中所說,“與父母的分離是少年成長中必經的階段,這與他們對父母的情感沒有任何關係”,這裡的距離不是情感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分離是為了幫孩子實現“心理斷乳”。

人的一生有兩個斷乳期,一個是生理斷乳期,發生在嬰兒期;第二個就是“心理斷乳期”,發生在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階段,是孩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轉折時期。在這一時期青少年隨著身心的成長髮育,逐漸從依賴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自己判斷、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實現真正的個性化與社會化。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生動地把這一過程中親子關係的轉變比喻成“脫衛星化”。他認為,子女如同一顆衛星,在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前,圍著家庭、父母繞行;進入青春期後,親子間的衛星關係逐漸被“脫衛星化”所取代。青少年逐漸與父母保持距離,直到自己充分獨立。

在孩子的生理斷乳期,無論飢餓的他們如何撕心裂肺的哭喊,父母都會狠心地一勺勺喂進他所陌生的食物,因為知道只有斷乳,孩子才能健康成長。而現在,孩子主動要求“斷乳”,實現獨立自主,父母為何還要執迷不悟,不肯放手呢?畢竟我們對孩子的所有撫養與教育不都是為了有了一天,他們離開了我們,也依然能從容幸福地生活嗎?

03 建立親密有間的親子關係,父母該做些什麼?

1.距離並不等於疏遠,親子間的親密依然很重要。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強烈的成人感,對父母的意見有牴觸情緒,但內心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只是依賴的方式有所變化。童年的依賴更多的是情感和生活上的,青春期的依賴則表現為渴望從父母處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與呵護。他們急於擺脫的是父母無休止的嘮叨與沒有個人空間,讓人窒息的愛,而不是父母。

《小歡喜》中喬英子對媽媽宋倩事無鉅細的管控早已疲憊和厭煩,為了反抗,她偷偷吃火鍋,逃課到爸爸家拼樂高,賭氣說喜歡小夢阿姨不喜歡媽媽,但當媽媽心灰意冷,冷落自己時,又因覺得媽媽不會再關心自己了而極度失落。父母的關愛是孩子安全感和價值感的重要來源,他們需要知道自己在父母眼中是被接納、有價值的。如果能始終保持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他們會更自信、開朗、陽光。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2.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女孩》中的一段話甚得人心:“你的女兒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她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是有特殊原因的,她是為發現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而來。”是的,孩子雖因我們而來,需要我們付出心力撫養、教育,但並不是為我們而來,並非我們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靈魂與人生道路的獨立個體。

破除傳統文化中“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類宣揚人格依附的陳舊觀念,尊重孩子的人格與權利,給予他們空間去構建自己的“領地”,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的價值,是我們該做的。那種認為“孩子吃我的,用我的,補習還是我在交學費,就什麼都得聽我的”或者“他是我孩子,我翻看一下他的日記有什麼”的觀點本質上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依附,甚至私有物,是不可取的。

3.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父母總以為自己非常愛孩子,且“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還要多”,自信自己會為孩子做最正確的決定,因此,總是在孩子需要幫助時迫不及待地給出自己的建議,甚至像《小歡喜》中的宋倩喜歡把自己的建議升級為命令,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從而與父母越來越疏遠。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此外,如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所言,如果父母一直替孩子們做他們能做並且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孩子就學不會責任感。選擇之後,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他們就開始抱怨當初父母一意孤行的決定,而不是積極想辦法應對眼前的困難,有的孩子,甚至故意通過表現不佳,來表達對父母“獨裁”的不滿。有個從小學聲樂的女生,一直以來都在學校的歌唱比賽中保持一等獎的好成績,有一次卻竟然連末等獎都沒有,比賽結束後,她對我說,實在無法忍受媽媽了,本來她和同學已經選好兩套備用的演出服,可媽媽硬要她穿另外一套,而另外一套看起來樣式老舊,還與所唱的歌曲風格不符,所以,她故意用所唱歌曲不符的情感來表演,以期讓媽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孩子面臨生活中的選擇時,只要不違背道德和法律上的原則,我們可以給孩子分析各種選擇的利弊,引導孩子做出最佳的選擇,但一定要把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讓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理想追求來做出選擇。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我們只要讓他們感覺到,當他們有需要的時候,父母總在身邊,就可以了。

04 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的一場深厚緣分

曾看到一句很有哲理的話:“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斯考克•派克也有句名言:“總有一天我們要放開孩子,他們是上天賜下的禮物,交給我們照顧----但不是永遠。”一個生命如果感受不到自由,沒有自己的空間,會因感覺窒息而爆發反抗;如果沒有機會去親歷選擇,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價值觀,就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並不是父母的所有物,父母子女的分離,是一段必經而又意義重大的旅途。

這個過程也許有些艱難,但我們要坦然面對,因為只有“親密有間”才能實現“親密無間”。

在青春期,最好的親子關係是親密有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