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光陰荏苒,年歲更迭。日升月落,朝乾夕惕。又是一年春風起,陽春德澤,萬物光輝,鐵科院已經走過70年曆程,這是一幅壯麗的畫卷?


本篇檔案,為你撥開歷史的雲煙,展現鐵科院的前世今生,追尋前輩先賢的足跡,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鐵科前夜


1949年,新的歷史節點來臨。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軍隊、物資、人員,巨大的運輸需要,使剛剛獲得新生的共和國,迫切地需要鐵路......


序章


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伴隨著國民經濟發展需求,鐵路事業加速恢復、不斷髮展,與鐵路運營、製造、維修等相關的問題,急需依靠科研技術力量加以解決。就在解放戰爭硝煙未盡之時,鐵道部的決策者們高瞻遠矚,已開始振興人民鐵路大計的籌劃,依照茅以升、唐振緒等專家的建議,決定整合分散在各地的鐵路技術研究機構和資源,籌建一所為全國鐵路服務的科學研究機構。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北平鐵路技術研究所舊址


1949年2月,北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管會派以劉建章為首的軍代表接管了原交通部平津區鐵路管理局鐵路技術研究所,簡稱北平鐵路技術研究所。4月,北平鐵路技術研究所劃歸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鐵道部領導,並在同年8月劃歸中國交通大學校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管會接管了原交通部材料試驗所、技術研究所籌備處。8月,軍委鐵道部以交字二號文致中國交通大學,令唐山工學院接收上海留存的原交通部材料試驗所和技術研究所籌備處的儀器、設備及人員。


1949年9月,中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軍代表顧稀,交大校部辦公室秘書張惠生根據

茅以升、唐振緒等人建議聯名向鐵道部呈送了建立鐵路技術研究所的必要性和所址選擇的書面報告。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一條接管整合之路,於我們今天可見的只是時間之簡軸,於他們前夜經歷的必是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僅是器材和設備的保護上,就費盡了百般心力,從而為新中國鐵道科研機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15天,完成籌備到成立


那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在最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卻有著最昂揚不屈的鬥志。籌備鐵道科研機構推上了日程,縱是千頭萬緒,也有破解之功。事實上,從做出籌備的決定到最後的成立,僅僅只用了115天


1949年11月5日,鐵道部部務會議決定,鐵道技術研究所設在唐山,暫由中國交通大學校部領導,北京技術研究所除照顧京院試驗室外,均搬唐山。


1950年2月8日,鐵道部人字第115號令,由唐振緒兼任研究所所長,由張文奇、金允文兼任副所長。交大校部顧稀連夜赴唐山,於

2月28日傳達交大校部10日轉發的第115號令,唐振緒所長召集在唐山的研究所全體人員會議,宣佈鐵道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內設土木、化學、金屬、電工四個研究組、儀器實驗工廠及總務、技術兩科。全所職工約80人,其中唐山36人,北京44人。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鐵道技術研究所(唐山舊址)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鐵道技術研究所直屬鐵道部

由中國交通大學代管,全所職工80人


向上滑動查看職工名單


土木研究組:姚明初、楊壽奎、郭惠平、王雄風、吳世俊、劉書元、董奮、宋堯、王道綏、孫治昌、馬金貴、徐風壁、徐翠山、白玉龍、李進之、劉燕容、相明、薛孝


金屬研究組:郭希烈、周晨光、殷之文、王君墨、於景升、雷吉明、趙增祿、劉承發、葛玉升、南淑芳


化學研究組:宋昌畿、吳文雄、吳克奎、王秉輝、王浚明、張維、秦淑華、佟殿恆、閆寶泉、葉成、許澤冰


電工研究組:許英、顏慶田、何家冀、喬佔琳、關樹仁


儀器實驗工廠:步文奎、苗起元、王集中、司懷金


總務科:何甲碧、過杏江、黃次雲、司連山、董裕珊、週記明、陳寶印


辦公室:唐國璋、鄭鴻坤、黃建錚、劉秀芳、董玉升、範先立、張曉亭、韓寇群、莫燧英、趙永成、趙永祿、翁德貴、赫子華、舒林阿、李松茂、張慕勤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歲月帶走了青春的容顏,卻帶不走這些名字背後的光環和記憶。致敬第一代“鐵科人”,經歷過無數個不眠之前夜,用智慧與汗水,蒼遒有力地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起筆。


服務鐵路的建院初心


1950年3月2日,鐵道技術研究所召開第一次所務會議,研究組織規程和人員分工。5月15日,鐵道部滕代遠部長視察鐵道技術研究所時明確指出:研究所屬於鐵道部,暫由中國交通大學校部領導,是為全國鐵路服務的科學研究機構


9月16日,鐵道部決定,將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改名為鐵道部鐵道研究所,由鐵道部直接領導,並轉發央人字第464號令:經政務院七十次會議通過,中國交通大學校長

茅以升兼任鐵道研究所長,唐振緒、金允文任副所長,領導機關設在北京東交民巷34號。茅以升此後任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所長(1952年專任)、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30年,提出了“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辦院方針,指明瞭服務全路的發展方向。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茅以升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建議,鐵道部要恢復和利用偽滿鐵道株式會社遺留大連鐵道技術研究所。大連鐵道技術研究所自1952年8月1日開始,正式改屬鐵道部鐵道研究所領導,改名鐵道部鐵道研究所大連分所,其土木、金屬及化學研究組的人員和設備向北京集中。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土工組成員在唐山工學院內合影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至此,解放初期多地資源集結完畢。以茅以升老院長為代表的老一輩堅強柱石,披荊斬棘,開荒拓土,鑄就歷史豐碑,如同前夜之燈,與中國鐵路的蓬勃發展交相輝映,更為後來者點亮不可磨滅的希望之光,引領不捨晝夜的奮進之路。


從所到院的快速發展


鐵道研究所成立後,在北京建設科研基地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中心任務。


1951年3月25日,副所長金允文與張惠生、許澤冰在北京西郊勘察後,提出了在青塔院(北京鐵道管理學院新址附近)選定研究所新址的建議。4月11日,鐵道部批准了研究所建所地址的報告。5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購地100畝,保留地300畝。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購地地契之一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鐵道研究院規劃圖


1953年初,北京、唐山、大連三地人員和設備搬遷集中於北京。搬遷集中後,北京西郊共有職工290人,大連分所105人,全所共計職工402人,投身於艱苦又光輝的創業篇章。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遷京後部分職工合影紀念


從建所之初至1955年底,研究所積極開展試驗研究工作,為鐵路現場組織技術培訓技術服務

,共進行了105項試驗項目,研究成果直接服務於鐵路現場並推廣應用,科研服務日益擴大。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53 型軌道檢查車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55 型軌道檢車車內部


1953年4月,中國第一輛軌道檢查車(53型)在唐山機車車輛修理廠試製成功,並交研究所使用。1955年研究所在此基礎上研製成功55型軌道檢查車。


1956年1月1日,鐵道部鐵道研究所擴編為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擁有線路、結構、混凝土、水文、機務、信號、通信、化學、金屬9個研究組,職工人數增加至633人,開啟了頑強拼搏、欣欣向榮的新徵程。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國務院批准鐵道研究所擴編為鐵道研究院的批示


1972年,鐵道部鐵道科學研究院和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院等合併為交通部科學研究院。1975年,中央決定重設鐵道部,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與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重新分設。


2002年,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由事業單位轉製成科技型企業。2007年,鐵道科學研究院冠名“中國”,正式更名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2018年3月,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公司制改革並更名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為中國鐵路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漫漫征途更加璀璨燦爛。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前世今生


多年以後,無論怎樣梳理、品讀或欣賞這些鐵科前夜的故事,終會發現,我們早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前輩們堅守著的報國信念和勇擔起的歷史使命,深刻地烙進了代代傳承的紅色基因裡,匯聚起中國鐵路科技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花絮:為什麼選定3月1日建院


1954年2月,鐵道研究所決定隆重慶祝建所四週年之際,茅以升所長會同副所長唐振緒和李泮明研究具體所慶日期時一致認為:1950年2月28日在唐山召開職工大會宣佈了鐵道技術研究所的成立,公佈了鐵道部對研究所領導人員的任命,3月2日召開了研究所的第一次所務會議,遂確定1950年3月1日為鐵道研究所成立之日,每年的3月1日為所慶日。


花絮:“一千萬斤小米”


鐵道研究所建立之後,研究工作人員和設備,分處京、唐兩地,工作極為不便。1950年12月26日,鐵道部決定校所分開,研究所在唐山的設備年底遷至北京,鐵道部另撥款給唐院購置教學設備。按照當時研究所搬遷設備的總值,摺合

一千萬斤小米,由鐵道部另行籌款撥給唐院。最終研究所在唐山的化學、電工兩組的儀器設備在年底前完成了遷京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