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眼中的千里馬―NO.14 中材科技


深海眼中的千里馬―NO.14 中材科技

1、公司是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國家首批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擁有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三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分中心、三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個博士後工作站/分站,形成了穩定高效的高層次研發平臺,擁有一支優秀的新材料研發人才隊伍。同時公司還是玻璃纖維、碳纖維、纖維增強塑料、絕熱材料四個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在行業中具有較為突出的技術創新優勢。

2、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特種纖維複合材料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裝備研發中心,也是中國國防工業最大的特種纖維複合材料配套研製基地。

“十五”期間公司共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29項,承擔國家科技部、國防科工委等省部級科研項目107項;共榮獲國家科技獎勵5項,獲得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40餘項。

公司擁有國家專利31項,專有技術67項,公司生產的先進複合材料成功應用於我國自主研製的“神舟”系列載人飛船。

2006年至今,公司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類獎勵173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銀獎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工程設計和諮詢類獎勵111項。

公司主業清晰突出,三大主業持續向好,而且業務協同性強

三大主業:玻纖(國內第二、國際前三)+風電(連續九年國內市佔率第一)+鋰膜(國內第二、劍指第一)。

1、風電葉片(七大生產基地+六大系列產品)。公司目前具備年產8.35GW風電葉片生產能力,擁有北京延慶、甘肅酒泉、吉林白城、內蒙錫林、江蘇阜寧、江西萍鄉、河北邯鄲等七個生 產基地,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覆蓋了國內所有目標客戶市場;擁有獨立自主的設計研發能力,具備1MW-6MW的6大系列產品,適用於高低溫、高海拔、低風速、沿海等不同運行環境。

2、玻纖。目前,公司玻璃纖維年產能突破90萬噸,並將在2020 年達到100 萬噸,位列行業第二。產品包括無捻粗紗、電子紗、縫編織物、短切纖維、耐鹼纖維等類別,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電子電器、風力發電、建築、管道、航空航天等國民經濟各個領域。

3、鋰電膜。目前產能10億平左右,旗下中材鋰膜:2.4 億平的基膜產能+1 億平的塗覆膜產能。收購的湖南中鋰:擁有7.2 億平溼法基膜產能。

新項目建成後的總產能:中材鋰膜預計2021 年二期項目建成後,將形成6.48 億平的基膜和2.4 億平的塗覆膜產能。湖南中鋰在2021 年將實現12 億平基膜和3 億平塗覆膜產能。

所以,到2021 年預計18.48 億平溼法隔膜總產能將位列行業前兩位,會充分受益於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成為公司新的業務增長極。

主要客戶:國內外主要鋰電供應商寧德時代、比亞迪(54.57,-1.94%)、億緯鋰能(59.01,-5.95%)、SK等均有所突破,並已成為CATL/比亞迪/ATL的核心供應商,且為LG/SK/松下/三星供貨在即。

貨真價實的5G概念

公司在2019年半年報中指出:新產品開發及技術創新方面,HMG及S-1HM高模風電產品及織物產銷進一步擴大,特種熱塑短切纖維(扁平、高模等)產銷比例擴大,5G材料低介電短切纖維性能良好,銷量增加。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低介電短切纖維是5G的關鍵材料。主要應用於5G智能手機、通訊基站、高性能印刷電路板、雷達器材、車聯網等。

關於公司5G材料銷售這塊,目前還沒有找到更詳細的數據,不知道銷售規模有多大。

貨真價實的氫燃料概念

中材科技已經加入長三角(浙江)氫能產業技術聯盟及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

市場是不是完全忽視了中材科技的氣瓶業務,這塊業務發展和盈利能力都不錯。

1、公司氣瓶產業主要圍繞CNG、氫燃料氣瓶、儲運等方向發展。

2、2019年上半年,營收2.38億左右,同比增長超過100%,實現淨利潤4,019.5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超過1,000%。

3、氫燃料氣瓶方面,率先研發完成國內最大容積165L及320L燃料電池氫氣瓶,並投入市場形成銷量;開發取證燃料電池車用及無人機用35MPa氫氣瓶23種 規格;啟動投資氫氣瓶生產線技改項目及站用儲氫容器生產線項目。

投資建議:中材科技為國內風電葉片與玻纖巨頭,新產業鋰電池隔膜作為新興成長行業發展前景向好,是未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20年在國外冠狀肺炎疫情不斷髮酵的影響下,預計公司三大板塊中玻纖需求還將承受較大的壓力,風電和鋰電池隔膜板塊影響有限,中長線可考慮9.50以下介入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