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物是質生成的,有形態的且相對穩定的能量,物是

可觀察的對象,是感知後的概念。人屬於物,物屬於一種現象或者意象,不可知物不屬於意象,因此不可知物不是物,而是與物並存的未知的隱在的質,屬於非意象範疇,物的本體含有不被人知的隱在信息。物是能量信息與精神意識諧振的象,自然本質不是人意識完全能感知理解的。物質在“物是意象”這節中儘量分開為物和質來理解,不要混為一談。

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物是意象

物體屬於現象,現象是物質運動作用向外界表現出來的信息經過感官功能處理能被人感覺到的一切事實,通過現象我們才有物這個概念。我們對物的概念受到感官的侷限: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見光,看不見其他波長的電磁波,人的耳朵聲音頻率範圍為20Hz~20000Hz,超聲波和次聲波都聽不到。皮膚對溫度的感知也很是有限,一般人類生活中能體驗到的溫度在零下50攝氏度到100攝氏度,在皮膚不受傷害長時間感受的溫度區間則更小,鼻子的嗅覺也是在生物進化當中有選擇性的,不如狗鼻子靈敏,大腦神經作為信息處理中心也是能力有限的,也是選擇性地處理信息。各種感官是物體信息的接收器,其功能都是在有限的區間範疇並不是萬能的,我把這種感知範疇簡稱感疇。感疇內意識決定了物是人主觀中的,非主觀的”物“是不可直接認知的

百度百科上客觀性指一個事物不受主觀思想或意識影響而獨立存在的性質。客觀的事實,不受人的思想、感覺、工具、計算等主觀手段的影響,而能保持其真實性。可以說這樣的

客觀性就是個悖論,人接收的信息就不可避免受到主觀思想意識的影響,真的東西不過是意識中認可的東西,假的東西不過是意識中不認可的東西東西本身並沒有所謂的真假,意識中的存在只不過是自然中存在的一部分信息的映射,可以說一切都是真的。已知的性質就是主觀的,主觀可以符合事實,不可知的什麼就不存在所謂的性質。主觀意識是可知物的映射,可知物也有不可知部分,主觀意識會缺乏不可知物信息的映射。所以我們所說的物只是我們意識中認知的物,它還有其他不可知的部分。我們人類溝通表達的物都是可知部分的物的意象。我們所謂的客觀還是會受限於自我意識的範疇,是沒法脫離自我意識去認知的。”客觀”可以描述成集體的共識,不做個人傾向選擇的判斷。人無論怎樣觀測思考,人的認知總是主觀的。

一位比蘇格拉底還要早的哲學家巴門尼德

早就提出: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雖然我不是直接繼承他們的思想,但他們可能間接的引導了我思考與之類似的問題,表達出了相近的思想,或者說思想是不能繼承只能思考獲得。在編寫過程中遇到與先賢的偉大思想相同時,我會在書中顯示其名字表示先者為大,就像一個設計或者發明在你創造之前已經被人註冊專利了一樣,尤其是巴門尼德這一句,可能在大家心中遠不如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黑格爾的”存在即合理“和馬克思的”存在決定意識“有影響力,但這是我已知最早的樸素的唯物和唯心的統一,也是演化成後三者之前的簡單統一,但歷史上的哲學家對“存在”闡釋的都不夠完全,或許人類的智力也就那麼回事,智商在兩千多年內也沒有多大進化,許多人看似聰明不過是對先賢提煉的知識的積累。巨人也不是一日長成的,能夠為人類建立新知識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王陽明:心即理

中國的王陽明主張: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心外無理,心外無物。這符合我所闡釋的“物是意象”,但是還可能有”物本體“和”自然理”在我們意識之外也是存在的。我們只不過是個信息的受體,感知發現了某些信息形成物和理的概念,並給出了語言文字描述相對應的概念。我們所討論的“物”全都是意識中的東西,”心外無物”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為意識之外沒有已知的對象,物都在腦中,這裡大家又可能會懷疑我是唯心主義者,上一節寫了“物意同原”下一節會寫“意是物相”,這裡的分歧是”物和質”的概念定義和本質,唯物主義者會堅定的認為”物“是可以脫離人客觀存在的,應該用”質”取代”物“的概念。我想唯心主義者應該都知道身體外邊有東西而不是某物,唯心主義堅持的問題是”客觀”怎麼來的?”存在”怎麼來的? ”物”的概念怎麼來的?最終只會落到意識本身,只有把這些

半具體的概念去掉,用“質”字這個不具體的東西描述外界對象,才好去除字面意思上的爭論。客觀,存在,物體,意識本身都是質的表象。”存在“是哲學領域最難理解,最具有爭議的一個詞,如奧特曼存不存在,龍存不存在,神存不存在都是些沒有邊際的問題。造個塑料玩具就可以是奧特曼,畫個圖就可以是龍,弄個雕塑就有人當作神膜拜。

我要重點補充的是意識之外還有不可知的非意在的對象。唯心是自閉的,唯物是概念混淆的,唯物的物還是人意識中的概念,唯物應該唯的是本體,應該避免使用已知物的概念,接受對象未知的本質,這裡大家可以去參考康德的”物自體“概念。

唯物主義闡釋的難點在於物的概念,凡是人類交流的信息概念都是意識中的象,客觀的範疇還是離不開集體主觀的範疇,非意識中的未知範疇才是完全獨立於主觀的範疇,這個範疇我稱之為非意象範疇,其中沒有交流的信息基礎,不可言說

存在”的描述離不開人類意識感知的概念,我把我們溝通的存在定義為”意在”,我相信有一種難以感知甚至不能被感知的非意象範疇,我不能用語言描述,誰也無法用語言描述。自然天在形成能量信息,質的信息形成意在的物概念,意在形成語字概念。

王陽明表達過: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就是聖人能在心中求理的意思,這其實少不了兒時前期心中對事物的觀察形成的意象,求理更應該去實踐實驗接觸信息形成新的意象,意象是求理的素材。

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王龍溪

王陽明的弟子王龍溪思想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自稱這是先天之學。王龍溪強調自由自在的處世態度,黃宗羲認為他的學說近於佛家釋迦摩尼和道家的老子,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這裡要提到莊子在《齊物論》中強調物與言是和諧統一的,即物論齊一。印度的泰戈爾在和愛因斯坦討論真理時也表示過:萬能的人對絕對精神的完全理解就能獲得真理。可惜萬能的人和絕對精神都不是現實成立的條件。

舉三個小例子,非洲荒漠有一種東亞沒有的獏狸,大家沒見過就難以想象,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獏狸,體型有點像平頭哥蜜獾,四肢有鋒利的爪子能挖洞,身上沒有毛,有堅硬的黃褐色甲殼,最奇特的是其長尾巴尖端有刺,喜歡凌晨從洞裡出來捕食蛇。這獏狸和龍的概念有相似的演繹方式,

龍是什麼?龍就是人對多個動物的意象組合出來的四不像。萬物皆象,同一種材質可以做成人需要的杯子,桶子,盆子,瓶子。

水是什麼?水在不同溫度下的不同狀態,除了固,液,氣,三態,超低溫還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高溫下還有等離子態,氫原子同位素氚形成超重水。無色無味的其他物質也有。電解水還能生成氧氣和氫氣。根據IUPAC規定,H₂O分子的正式名稱只有兩種:水與氧烷。怎麼準確的辨別水?萬物皆變,一個人類受精卵可以發育成長為一個人。

書是什麼?有次我指著桌子上一本厚厚的東西問同齡的朋友這是什麼,還問不識字的小朋友這是什麼,我要他們多回答幾個答案,一般的回答是書,紙,看到名稱的會說《夢的解析》,基本不會說一堆可燃物,一團信息符號,一個長方體,一種思想載體。電子書,報刊,漫畫書,連環畫,攝影圖集,書的概念範圍需要怎麼劃分?萬物無界

,一個手機可以是攝像機,電話機,錄音機,電視機,定位機還是個手電筒。未來不排除可以用水來造玻璃的可能性。

我偶爾會試想假如我天生是個瞎子,我該怎麼來認識外界,怎麼區分物,如木材和仿木質,銅和鐵,牛奶和水,男人和女人,我想太難了。如果除了瞎還是個聾子,離開人的能感知的語言概念,物是什麼無從定起。沒有意識只能說有某種未知的東西存在,這不是一些人認為的取名或者信息符號對應概念的問題,而是人根本上不知道的而沒有形成意象的問題。

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畫手

一個瞎子怎麼能理解立體畫鼻祖荷蘭圖形藝術家埃舍爾畫作《畫手》和比利時畫家勒內•馬格利特創作了一幅《這不是一隻菸斗》。”這不是一隻菸斗“迅速成為現代美術史上的一句名言,並被視為新藝術發出的最強烈宣言之一,它表明“一幅畫不是它所表現的那個東西”這一觀點。

物是意象:所謂的客觀無法客觀

這不是一隻菸斗

本質和物的概念是有區別的,一種動物的排洩物可能是另一種動物的食物。一種病人的良藥對於正常人可能是毒藥,手機對蝸牛來說是個難以感知的東西。人探索整個宇宙就有點像盲人摸象,我們看不見電磁場,看不見微觀粒子,看不見地球內部,也看不見整個太陽系,還有一些連概念都沒有的隱在範疇,或者叫

無象範疇,而我們思考又極度依賴我們所感知的意象。我們對自然宇宙的探索取得的進步就表現出我們意識不是萬能的,我們對物的交流早就受到了意識的束縛,交流的是意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