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昨天蒼耳看了一部讓人很難忘的片子,叫《小委託人》,又讓我想起了當初《何以為家》上映時的一些感受。

和《何以為家》一樣,這部影片也是講述父母與孩子之間矛盾衝突的。

當時《何以為家》的小主角,一個12歲的黎巴嫩小男孩扎因,因為不滿自己的父母將妹妹“送給”別人,強迫她與其結婚,而離家出走,後來又因為父母的行為讓妹妹難產而死,再次出現將他們告上法庭,要求讓身為父母的他們承擔罪責。

在電影裡,小男孩扎因憤怒的控訴他的父母的自私、愚蠢和懦弱,他控告他們,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他們把扎因和他的兄弟姐妹視為交易品、抵債品,把他們當成工具,而從來沒有將他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才使得扎因的妹妹失去了生命,扎因離家出走。

在這樣一個電影裡,蒼耳看到了父母與孩子代際間的激烈矛盾,甚至覺得很多父母都同扎因的父母一樣,覺得生下來的孩子是欠自己的,孩子的出世意味著還債,他們的一輩子就是來向父母報答恩情,賺取財富,撫養父母。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如果沒有盡到一個做父母的責任,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孩子反過來盡到孝順的責任呢?

孩子也是人,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當你決定將他(她)生下來,當你決定了要撫養他們的時候,你就需要付出一定時間、金錢、精力成本,陪伴他們成長,成為一個健全的人,一個擁有良好教育和道德認知的人。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何以為家》的背後,遭遇的父母與孩子認知之間的脫節,你如果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無法將他們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你就不應該期待去獲得他們的尊重,對於蒼耳而言,尊重是相互的,愛也是相互的。

《小委託人》和《何以為家》相似的一點,在於在這部影片裡,同樣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不過這是一對重新組合的夫妻,母親離世,父親找了一個繼母,而繼母的暴力,讓孩子失去了鮮活的生命。

家裡的父親,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妻子去世後對孩子們不管不顧。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多彬,是姐姐;一個叫敏俊,是弟弟,姐弟兩人很早就失去了母親,他們從來不知道母親的樣子,而僅存的一張關於母親的照片,也被某人刻意減掉了母親頭像的一部分。

因為從小就缺失母愛,她們當時渴望被愛的,也渴望一個母親角色進入到他們的生活裡,作為家裡的父親,也不想在兩個前妻生下的孩子身上浪費太多時間,於是給他們找了一個新的媽媽,孩子們高興的不得了,但他們不知道,這個新媽媽的到來,才是噩夢的開始。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扎因的父母雖然不合格,但他們不會對孩子用暴力,他們將孩子視為貨品,所以特別注意不磕碰到他們,以免損壞到貨品的價值。

但對於新媽媽而言,她來到這個家庭,只是為了錢。

原來她和作為父親的男人有一筆交易,她照顧孩子,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撫養費,而這筆費用正好可以償還她之前所欠下的債務。

在來到這個小家之前,她過去的故事劣跡斑斑,在服刑期間還曾被診斷為“憤怒調節障礙”!

什麼意思?就是意味著她無法去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一個母親呢?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們知道,一個母親的形象是慈愛的,善良的,感性的,但是像上面那樣的女性,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又如何能做到教育和哺育孩子呢?

這是這個故事裡讓人很難過的一點。

更讓蒼耳難過的,則是父親的態度。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原因就在於很多家事,私事,我們很難牽涉進去,也沒有權力牽涉,家庭暴力屬於糾紛,它始終不會讓人們把受害者和加害者區分開,人們遇到夫妻間的吵架,無非就閒言碎語幾句,你要是真把這些東西搬到法律檯面上,訴諸個人權力,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小題大做。

試想一下,當我們遇到身邊的鄰里鄰居的吵架,打罵孩子,我們的態度是什麼?是勸阻,報警?還是發發牢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

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後者。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真出了事,有人被打傷了,住院了,旁觀者和目擊者不會被追責,反而是那些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人可能因為某種層面上的越線而被追責,雖然我們知道,在道德層面上,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是有罪的,但是在現實裡,真正被追責的,少之又少。

所以像是《小委託人》裡姐弟遭受繼母毒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都沒有辦法幫助到他們,你可以把孩子接過來,保護他們,但是作為撫養人的父母完全可以以誘拐的名義起訴你,最終還是要把孩子送回去。

說得簡單點,就是你能給予孩子一時的溫存,卻無法拯救孩子的一生。

孩子作為家暴的受害者,始終是被動的,他們沒有話語權,也沒有足夠的能力提出反抗,甚至是在遭受打罵後,還無法向外界尋求幫助,尋求庇護所,這是最讓人難過的。

多彬和敏俊的父親,一個徹徹底底的自私主義者,作為孩子的親生父親,從始至終都沒能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他對孩子繼母說:“我不想看到他們。”

繼母問:“那你還生兩個孩子?”

他:“誰知道呢,不知不覺就生兩個了......”

多殘忍的推卸,一股腦就將自己身上責任全都卸掉了,而且卸得乾乾淨淨。

就連自己的兒子敏俊被繼母活生生打死的時候,做父親的也連眉頭都沒有皺一下。可能在他心目中,這兩個孩子毫無價值,甚至就連作為貨品的價值都沒有,可以被任意丟棄。

敏俊死了,只有姐姐多彬為他哭泣。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可笑的一點在於,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是他們生的孩子,所以可以任意處置,無論做出怎樣的行為,都與別人無關,也與整個世界無關。

於是他們將自己在社會中所遭受的不滿、憤怒等負面情緒,統統發洩到了孩子身上,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出氣筒,是沙袋,是累贅,是他們一切苦難的源頭,讓他們消失,自己就能開心了。

蒼耳覺得這種想法實在恐怖,我迫切的想要問:

如果不能好好撫養和教育孩子,為什麼要生下他們?

既然無法好好撫養孩子,為什麼還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手裡?

孩子究竟做錯了什麼?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蒼耳還是想提到一句話,就是:孩子是無辜的。無論有沒有孩子,我們都不應該將負面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更何況是一個智識還沒有發育健全的孩子身上,這是相當殘忍的。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我們曾經也是孩子,我們也曾在父母的撫養下成長,雖然童年時的記憶未必美好,但我們知道負面的教育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強調了人的內驅力量的作用,尤其指明瞭人在童年時所遭受的情緒或環境壓力,很有可能會對現下成年時的一些行為和性格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童年陰影的形成,給孩子一片充滿希望的未來。

或者,至少讓他們不再重複我們所遭遇的過去,用愛和真誠去和他們交朋友。

《小委託人》的最後,繼母和父親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但蒼耳覺得,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被搬到了檯面上,讓我們看到,家暴底下是一條暗河,很多沒有付出河面的陰暗,都被我們所忽視了,我們需要一條溝渠將暗河的水引出來,而這條建設溝渠的路,還需要走很久。

《小委託人》,家庭暴力的背後,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家庭暴力,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願天堂善待敏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