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中,第三十六計是走為上。這個“走”不是逃跑,是指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方鋒頭,等待機會,以退為進,為以後的作戰保存實力。這和抗戰時期我軍的“敵追我跑、敵住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一個道理。

這一計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全軍退卻,避開強敵,用退卻的辦法避開危險沒有過錯,並且這也不違背用兵的常規。

敵方佔據絕對優勢時,我方不能戰勝他,只有投降、講和、退卻三條路可走。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是一半失敗,退卻不是失敗,而是保存了轉敗為勝的機會。

二戰時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又稱燈卻灣之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德國軍隊瓦解法國馬奇諾防線後包抄英法盟軍,盟軍撤至敦刻爾克(法國北部靠近比利時的港口)後,為了避免被德軍圍殲,執行了當時最大規模的撤退行動,名為“發電機行動”。撤退過程中,英國皇家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最終英國仍得以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的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的撤退行動成功挽救了將近40萬名盟軍士兵,併成為4年後反攻歐洲的根本。

南宋抗金名將畢再遇也曾經成功地使用過這一計。公元1206年,畢再遇和金兵築壘對峙。當時金兵幾乎每天都在增加,人數已經達到宋軍的十倍,畢再遇考慮到難以與敵抗爭,便決定暫時撤退。但是,金兵一旦發現宋軍撤退,一定會趁機衝殺。再說,畢再遇軍營裡平時一天到晚均鼓聲不斷,這一方面是為了威嚇敵人,另一方面是鼓舞自己。現在一旦斷了鼓聲,勢必被敵人發覺。畢再遇讓士兵弄了一些羊和一些大鼓。軍營裡遍插旗子,又預先把羊倒吊起來,把羊的兩隻前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難受,兩腿不斷亂動,就使鼓發出咚咚的響聲。金兵日夜聽到鼓聲,沒有起疑心,幾天後金兵才發覺,想追擊,但是畢再遇已經率軍撤得遠遠的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原文: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全軍退卻,避開強敵,用退卻的辦法避開危險沒有過錯,並且這也不違背用兵的常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