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色彩瓷的色彩鉴别法

瓷在整个收藏热中是收藏者最关注的一门藏品。就因为它历史悠久、艺术水平高、观赏性强、经济价值大而倍加受人青睐。


鉴定古瓷的方法很多,说它难确实能难坏许多收藏者,说它不难对有些悟性好的人来说也并非高不可攀。但总的来说“实践出真知”,若要学会鉴别的本事就得从实物着手。多看多摸多学多比,功到自然成。我常说一句话“看不到真的辨不了仿的,没见过仿的比不出真的,什么都没见过也就什么也不知道。”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清代色彩瓷的色彩鉴别法


我这里谈的是色彩瓷,是指清代的单色瓷和彩色瓷。单色瓷有红色釉、蓝色釉、黄色釉、豆绿色釉、茶叶末釉、仿生釉……等等。彩色瓷又分三彩、五彩和粉彩。鉴定彩类瓷的真伪可仅仅从色彩方面去鉴定,可以做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传统的鉴定方法要许多方面去辨别才行,这样对收藏者来说感到太复杂了,有些顾此失彼,反而抓不住要点。何况,如今的仿造者已经识破了人们鉴别的要求,他们可以按照习惯的要求去尽力仿得一模一样,这并不为难。


如大家常关心的要点:有没有底款?字体和笔画对不对?大器有没有接口?足圈是不是泥鳅背?转足处有没有二层台?绘人物是不绘制颈部?等等等等。这些工艺、书写、绘画的要求和习惯是完全能够仿得“可以乱真”的水平。因此从当今仿制水平和工艺条件来说,对传统的鉴定方法是一个挑战。再强调那些传统观念去鉴定古瓷,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尽管你有仿造的高招,假的就是假的,真的是无法仿造、怎么仿也仿不出来的。这就是“色彩之别”。


古瓷的每一种色彩,都是由古代瓷艺技师常年积累、用汗水和智慧研制成功的秘方,每一个色有一个秘方。这些秘方一般是传不下来的,基本上完全失传。所以过去有过的单色和彩色现在是配制不出来的。现在配制的色也不可能与过去的色彩一样。色差的存在是不可能轻易消除的,因为每研制出一个单色釉的时间至少也得几年十几年,其代价非常巨大。所以利用这一差别是鉴别真伪的最好办法。


清代色彩瓷的色彩鉴别法


单色瓷比较法:


霁蓝:真品为深蓝,蓝中偏黑,有玻璃光泽。仿品为纯蓝,偏灰色,也有玻璃光泽。


天蓝釉:真品蓝中带灰白色,淡幽的蓝色极美。目前未见仿制,很难仿得出。


豇豆红:为康熙代独有的红釉,色泽幽雅清淡,鲜嫩明快,有绿色或绿白色彩斑出现。因仿制太难,仿品尚未见过。


仿生釉:是乾隆时期独有仿古铜、仿银器、仿竹木器等釉,很逼真、很美。仿品有一部分,但很不像真的,也不美,一比就知道。


康雍乾的五彩瓷是瓷艺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彩釉达到了炉火纯青、美不胜收的地步。以后任何时期都无法仿制出这个水平的釉色来。


清代色彩瓷的色彩鉴别法


彩色瓷的比较可能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五彩瓷(暂不谈粉彩):


五彩瓷中有三种以上的色彩,包含红彩、蓝彩、绿彩、黄彩、黑彩等。根据现代仿制技术和色彩的比较结果,仅凭两种主要色可以辨出真仿的区别。


真品五彩中的红色为紫红(又叫胭脂红),即红中偏深紫,色调极鲜美明亮。


仿品的红色为深红偏暗(又叫上红),色调沉闷不鲜。


真品五彩中绿色为果绿(又叫嫩绿),色淡,为明快的嫩绿色。


仿品绿色为深录偏蓝,如松枝色。


清代色彩瓷的色彩鉴别法


掌握此二主要色之外,还要以看白釉及色彩之外的地方是否有彩虹似的“蛤蜊光”?一般真品都有“蛤蜊光”,仿品则没有。


真品的色调协调,并都有光泽。仿品色调沉闷且无鲜美的光感。


这几个主要方面达不到要求,便可以否定它不是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