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特崗語文學科筆試備考:幾種常考修辭的辨別

一、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1.設問和反問

都是問句,但設問是自問自答,不表示主觀傾向性,目的在於吸引注意,啟發人們思考。反問是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目的是為了加強語氣。

2.區分方法

是否有主觀傾向性。

沒有主觀傾向性、自問自答、無疑而問的是設問。

例1:科技革命以來,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靠的是什麼?主要是靠科學技術。

例2:學好語文要多閱讀嗎?必須要。

有肯定或否定的傾向是反問。

例1: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魯迅《記念劉和珍君》)意思是:我沒有什麼話可說。

例2:難道不學你就能會嗎?

二、借喻和借代的區別

1.借喻和借代

借喻的本質是“喻”,本體和客體有相似性。借代的本質是“代”,本體和客體有相關性。

2.區分方法

(1)能不能轉化成明喻。借喻能,借代不能。

借喻能用明喻轉化,而借代不能。

例1: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可以用明喻表述為“在此我們道別之後,你以後就像孤蓬那樣飄蕩到萬里之外了。”

例2:他曾經遠離她,在他們之間築了一堵牆,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他長期忍受著孤獨寂寞的煎熬。

借代不能用明喻轉化。

例1:“情人眼裡出西施”中“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愛的女子,不能轉化成明喻。

例2:化干戈為玉帛“干戈”和“玉帛”則分別以戰爭武器和友好物體指代戰爭和和平,也不能轉化成明喻。

(2)本體和客體之間是相似性還是相關性。

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似性的是借喻。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鴻鵠,原指天鵝,這裡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燕雀:燕子、麻雀,這裡比喻見識短淺的人。(司馬遷《陳涉世家》)

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的是借代。

例1:迎面走來了一群紅領巾。“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特徵,因此借代少先隊員。

例2:沙鷗翔集,錦鱗游泳。(范仲淹《岳陽樓記》)。“鱗”是魚身上的,用“錦鱗”代指魚。

三、通感和移就的區別

1.通感和移就

通感是把一種感官感知的事物用另一種感官描寫出來;移就是把不能用感官感知的事物用感官描寫出來。

2.區分方法

描寫的對象能否被感官感知。

描寫的對象能被感官感知的是通感。

例1:“那笑容,暖暖的……”(楊曉《陽光楊瀾》)。

例2:聽了他的歌聲,耳朵會懷孕。

描寫的對象不能被感官感知的是移就。例:茅盾《子夜》中的一句話“吳蓀甫突然冷笑著高聲大喊,一種鐵青色的苦悶和失望,在他醬紫色的臉皮上泛出來”。“鐵青色”本是用來寫物的,這裡用來形容人的心情“苦悶和失望”。

四、比喻和比擬的區別

1.比喻和比擬

比喻的比體和喻體有相似點,是用喻體表現比體的修辭手法。比擬是主觀上把本體看成擬體,而擬體絕不出現的修辭手法。

2.區分方法

比喻的喻體一定出現。例:月亮像顆橘子糖。喻體是“橘子糖”。比擬,擬體絕不出現。例:狂風呼嘯,江河揮淚。狂風像人一樣呼嘯,江河像人一樣揮淚。兩處都不出現擬體“人”。

五、對比和對偶的區別

1.對比和對偶

對比是兩種對立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對偶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用來表達相反、相關或相連意思。

2.區分方法

對比的重點是意思相對,對偶的重點是結構對稱。

表達對比的兩項意義是對立的。如: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是遇到比他們更兇的獸時便現羊樣,遇到比他們更弱的羊時便現兇獸樣。“羊”和“兇獸”對比。對偶兩項結構必須“對稱”。例: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