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家彭學明散文:古丈茶歌


湖南作家彭學明散文:古丈茶歌


桑木扁擔輕又輕,我挑擔茶葉出山村,鄉親們問我哪裡去,北京城裡看親人。桑木扁擔輕又輕,我挑擔茶葉上北京,你要問我是哪來的客,湘西古丈種茶人。桑木扁擔輕又輕,千里送茶情意深,香茶獻給毛主席,都說我是幸福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靡全國的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講述的是湖南湘西古丈縣幾位茶龍給毛主席寄茶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1958年清明節前。那時,漫山遍野的茶葉吐著新芽、泛著新綠,古丈縣古陽鎮思源橋村(原紅星大隊)的幾位年輕的土家族茶農,也像春天的新茶發著新芽、漫著新綠。他們懷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深切感情,精心炒制了十斤一芽一葉的明前茶,湘西人叫社茶,寄給了毛主席,還特別在茶葉裡夾寄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以表達土家族兒女對毛主席的愛。在忐忑不安而又急切喜悅的等待中,毛主席居然委託中共中央辦公廳寄來了回信,回信說:毛主席收到了你們寄來的古丈毛尖,不愧為名茶,很可口,毛主席嘗後連聲稱道“好茶!好茶!”,希望古丈人民大力發展……。信後,毛主席還叮囑茶農種茶辛苦以後不要再寄了,祝福古丈縣人民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社會主義的美好日子越過越好。毛主席的回信,立刻像春風一樣吹遍了古丈縣的每一寸土地,古丈縣人民種茶的勁頭也一個比一個足,古丈縣的每個山頭、每個家庭,都種了茶葉,成了茶園。一個小小的、不到15萬人口的小縣,居然栽種了15萬畝茶葉,一人一畝,可謂名符其實的茶鄉。

這幾個當年給毛主席寫信寄茶的土家族青年茶農,叫楊祖南、張顯翠、汪明月、汪明星。

著名作家葉蔚林聽說這個故事後,寫了一首歌詞《挑擔茶葉上北京》,請著名作曲家白誠仁作曲、土生土長的古丈籍歌唱家何紀光演唱。何紀光因此一夜成名,成長為家喻戶曉的著名歌唱家。如今,楊祖南等幾個土家族茶農都已作古。葉蔚林、白誠仁、何紀光,等也仙逝。他們共同演繹的歌曲,卻成了全國人民心頭一片永恆的茶葉,年年發綠,萬年長青。特別是湘西腹地的古丈縣人民,更是把這首歌曲融進了大地和血脈,把茶葉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和日子。

走進古丈,峰嶺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狹坪是茶。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遠遠望去,到處是茶叢茶垛。坪場裡、屋後面,坎上坎下,左左右右,都方方溜溜地栽了一排。陽臺上的花缽裡,小小的幾叢綠色,常常是剪了又長,長了又剪的茶葉

湖南作家彭學明散文:古丈茶歌

這茶葉,三國即有記載,唐代即為貢品。唐皇的深疾,因飲了這茶鄉的茶葉,通體舒暢,神志飛神,本很窒息的心胸立即海闊天空,多年的病疼一下子無影無蹤。所以封了地盤,派了臣民,來這裡墾植了千山萬山的茶葉。無怪乎常常有人驕傲自己的先祖,說他們的某某遠親近戚,做過唐王的大臣。

這實在是一種得意,一種傳說。可鬱鬱蔥蔥的茶葉,卻真真切切的繁茂起來。你想象得到漫山的綠色,可想象不到到底有多寬、多遠、多長。茶葉在坪裡一行行一排排地站成一片綠色,在山坡裡一壟壟一圈圈地組成遍山風景。一到春天,綠色便嫩得閃亮,鮮靈靈地浸在茶尖。茶季便有了一年的高峰,任茶鄉人長出億萬雙手指也採摘不盡這透亮的綠色。親戚、熟人、朋友,四面八方的腳步蜂湧進茶鄉盛季,採這茶鄉如許的顏色和風情。

姑娘們穿著五彩,在山那邊一唱,歌聲就峰迴路轉,鳥翅般緩緩蕩去,落在這邊厚實的肩頭。因了這歌,小夥一聲吆喝,四山有音,坡坡嶺嶺,有了青春者們的春心對歌。茶樹成了鋼琴,茶葉成了琴鍵,靈巧的指頭流銀鈴叮咚的琴聲。

趁著這熱辣辣的歌弦,間或有人禁不住挎了茶籃茶簍,邊摘邊溜。不料主人卻在路口笑吟吟地擋著。不知所措的時候,卻見主人從自己的茶簍裡再取一些添了,送過來。說這茶是春茶,炒時要掌握火候,揉時要注意力度,否則就有了茶味沒有了茶形,有了茶形又沒了茶味,說得你面紅耳熱,不知如何是好。

晚上,爐火在灶堂裡不那麼旺,但紅光照得見影子,男的就在凳上坐了,一邊添柴一邊凝神端詳著女人的臉,女人一邊揉著溫溫的茶葉一邊遞來千嬌百媚,十幾年的恩恩愛愛就在眼睛裡傳來傳去,要有幾多情就有幾多情。難怪茶葉這麼條索緊細勻齊挺直、這麼翡翠光潤銀毫閃亮,原來是兩個溫存浸透的千年感情。

有了茶,隨便一杯什麼水,河裡的、井裡的、溝裡的、池裡的,杯裡一衝,那茶葉就成了一隻醒了的翠鳥,在霧氣裡緩緩地亮開翅膀,一片一片地舒展挺立,齊刷刷地指向藍天。這杯水也就或黃或綠,清澈透亮,溶化了大自然的清香甘醇。

湖南作家彭學明散文:古丈茶歌

有了這得天獨厚的一杯茶,茶鄉人就擁有了一種誠摯與慷慨,在每個餐館的桌子上,在每個單位的鐵門前,在每家每戶的階簷上,都擺著或大或小的茶缸茶桌和茶杯,渴了累了,你可以盡情地喝,不管主人在不在,不管你是否人生地熟。有老倆口退休閒居,就在十字路口搭了一個茶亭,一天到晚給行人燒水泡茶。錢是不要的,家家戶戶一樣。來客出門,茶葉就成了友誼成了朋友成了親親密密的關係和難以推卻的盛情。遠親的,近族的,只要你來我往,兩斤茶葉是少不了的。

茶杯是不會說話的金口,茶葉是不會說話的舌尖,天南海北的茶客,卻是最會唱歌的精靈。古丈縣的這枚好芽,這片好茶,在茶客的嘴裡,就成了世上難得的美味佳茗,到處傳頌。在古丈縣揹著茶簍、唱著茶歌走出來的宋祖英,也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裡,給世界唱起了家鄉人民最愛唱的《古丈茶歌》:綠水青山映彩霞,彩雲深處是我家;家家戶戶小揹簍,背上藍天來採茶。青青茶園一幅畫,迷人畫卷天邊掛,畫裡彎出石板路,彎向海角和天涯。春茶尖尖葉兒翠,綠得人心也發芽,遠銷五洲四海客,逢人都誇古丈茶。

如是,“英妹子”“學明哥”“古陽河”“小揹簍”“黛勾黛丫”等茶葉品牌,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飛往全國各地。

如是,在全國各地的茶樓裡,在各種各樣的茶話會上,在各家各戶的珍藏室裡,在每一場國際博覽會的茶藝大比武中,都有了這茶綠茶香和茶座,有了這茶鄉的巨幅廣告牌:

古丈毛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