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由於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延期一個月舉行,考試時間為7月7日至8日。

今天距離高考還有74天。全國各地的備考學子們,在經歷了一個特殊的長假之後,他們更加珍惜當前的復課時光,眾志成城,潛心研習。

對考生來說,除了學習效率、時間管理、健康營養等關鍵要素,高考前的心理調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本文的側重點與心理專家、老師以及專業人士的“學院派”建議不同,我們意在從民間智慧以及心靈感知方面為考生提供精神上的指引和關愛,讓他們以輕靈的頭腦、昂揚的鬥志和充沛的精力備戰高考。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幸運物很重要,它真的能帶來幸運

你有幸運物嗎?如果有現成的當然最好不過。如果沒有的話,最好根據自己的生辰、星座或愛好選擇一個。

幸運物真的能帶來幸運。很多知名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專屬幸運物。這可以確保他們在重大賽事面前氣定神閒,不慌不忙,沉著應戰。無論最終的比賽結果如何,能夠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以最大限度的努力投入,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不光是個人喜歡幸運物,國家、城市或者公司、機構、團體也有自己的幸運物。2008年北京奧運會,“福娃”就是幸運的代表,擁有美好吉祥的祝福之意。無論是形象、內涵還是口號,都體現出濃濃的中國情、世界心。

在人生的歷程中,高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就像遊戲世界的通關那樣,優異的成績就是每個人的武器。幸運物可以給考生帶來力量、慰籍和信心,讓他們以強大的內心不懼風雨,不畏將來。

幸運物是多種多樣的。掛件、毛絨玩具、手鍊、玻璃珠、花朵、織物、動物雕像、鑰匙串等等不一而足,有的甚至只是簡單的數字或LOGO 圖案。

但無論如何,每個人的幸運物都有一段獨特的故事,這是專屬於個人的人生經歷,每每回憶起來,都會帶來無限的遐思和嚮往。在緊張的備考日程中,這也是難得的放鬆和籍慰。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為自己祈禱,相信內心的力量

祈禱本身是一種宗教儀式,是信仰宗教的人們向神默告自己的願望。但現在祈禱的概念是廣泛的。除了神靈、上帝,人們還可以向自己的內心祈禱。

心理學的認知規律告訴我們,當我們特別希望擁有某物或者達到某種目標時,如果我們反覆祈禱,大腦就會把它當作我們已經完成的事情,將其納入意識深處。這種內在的既視感、擁有感,會讓人感覺到篤定、踏實、有動力,帶來積極的心理預期。

我們經常在電影、小說、報道、採訪中看到,那些身處險境、孤立無援的人們,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祈禱是唯一能夠立刻實行的簡單辦法,它能讓人們獲得神奇的意志力量,勇敢面對未知的風險。

高考生的祈禱,既不需要專門的空間,也不會佔用額外的時間。每天晚上就寢前,留10分鐘的冥想時間給自己。總結和反思今天的事項,梳理和規劃明天要做的任務,在內心裡給自己祈禱、加油。這樣做不僅可以帶來優質健康的睡眠,更讓自己夢想成真的幾率大大提升。因為,反思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祈福既是傳統文化,也是個人信仰

浩瀚宇宙、茫茫人海,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

祈福一種祈求神明賜福的方式,向神明表達自己的心願,希望得到神明加持庇佑。這是增強人生信念的一種方式,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源遠流長。

祈福與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祈禱不同,它需要在特定的場所進行,有著很強的儀式感。

無論是讀書人士,還是職場群體;無論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是青少年、成人,人們都可以祈福神佛,護佑自己人生平安、考試成功、事業順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幾乎每個地區都有眾人信奉的祈福之地。比如北京的雍和宮、三亞的南山寺、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山西的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等,都是國內著名的許願勝地。

許願的要領是用心。心誠則靈,情真則明。許願不是妄想,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兢兢業業地付出努力;許願也並非全都出於私心私利,很多人都在為親朋好友以至陌生人祈福。

還記得今年2月份,中國的新冠疫情處於爆發高峰時,耶路撒冷的大批民眾湧向哭牆,在多名拉比帶領下為中國祈禱。在斑駁的牆面上,有希伯來文和中文的投影。其中的漢語是,“猶太人民為中國的平安和戰勝困難而禱告”。

這種祈福已經突破了國家、民族、地區和人種的界限,體現了全人類的心意相通和溫暖關愛。

每年高考期間,全國人民都在通過各種方式為奮力拼搏的考生們祈福,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為他們保駕護航,相信這種集體的心理訴求能夠幫助他們心想事成、如願以償。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打造語言的影響力

根據薩丕爾和沃爾夫的假定,語言決定人的思維,因而有語言決定論和語言相對主義,他們認為語言對人的影響是必然的。

積極、陽光、充滿能量的語言可以帶來信心和希望,而消沉、低迷、負面的語言給人造成壓力和懈怠。

在備戰高考期間,每所學校,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特色口號、勵志標語,為同學們鼓勁加油。比如:

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等於白活。

磨槍礪劍,不懼兵臨城下;腳踏實地,凌雲捨我其誰!

有來路,沒退路;留退路,是絕路!

全力以赴,用勤奮改變人生;永不言敗,以執著成就未來。

這是何等的激勵人心!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除了公眾語言,考生也要注意個體語言。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哪些重複度很高的口頭語。

如果這些口頭禪是下面這樣的:

我真棒!我能行!

會好起來的。

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加油!努力!

那麼,恭喜你,你已經營造了一個良性的語境。

如果你常說的是:

真煩人!別管我。

累死了!好辛苦。

我好難。我的媽呀!

沒意思。好無聊。

那麼,需要把這些語言摒棄,重新建立一個表達體系。

種種無意的、脫口而出的話語最能體現一個人真正的內心和思維習慣。要讓話語帶來正向的引導,自己首先要從細節上積極起來。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平常心才能保平穩

無論是家長還是考生,都要從心性上完善自己,以平常心應對大挑戰。把煩惱拋開,把心結放下,把傷心看淡,把勞累看輕,以苦為樂,才能發覺心靈的寧靜與和諧。

不要爭執鬥氣,讓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紛爭擾亂孩子的心境,而是要剋制寬容;

不要一驚一乍,製造緊張氣氛,要謹小慎微,淡定從容,讓家裡的氛圍平靜如常;

不要如臨大敵,把高考看作一座大山,氣勢壓人,而是想到生活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

不要破釜沉舟,不設後路,讓生活只有高考這一條選擇,而是讓眼光掠過高考,看到它後面的無限風光;

不要如履薄冰,給與孩子額外的超乎尋常的關注,老是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讓他感到有壓力。而是要“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的需求我們要提前想好、備好,孩子沒考慮到的我們提前考慮,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第一時間出面,孩子不希望被打擾的時候,我們要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和自由。

於隨緣、隨性、隨和之中不失自主、警覺和智慧,這就叫平常心。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堅守習慣的節律

在平常的學習中,陌生化策略是非常好的方式。比如,更換學習的地點或環境;採用新的學習方法;開展一項新的愛好或活動;打破已有的作息規律等等。

陌生可以讓大腦感受到新鮮信號的刺激,它會迅速調動身體和精神的力量,讓人們精力高度集中,更加專注投入,因而可以大幅提高學習功效。

但打破慣性也意味著改變的風險。這種不確定性儘管是遊移的,發生的概率也很小,但一旦它出現在高考之前的關鍵時期,就會給學生帶來不可低估的影響。

我之前認識一個男孩,成績非常優異,有望進軍清華。高考前要放三天假,於是他回到小鎮上的親戚家探望。不知道是飲食不習慣還是別的原因,他得了急性腸胃炎,導致那年高考發揮失常。

還有一個孩子,和同學外出看原版電影,作為對自己幾個月以來努力奮戰的獎勵。本來一切開心安好,誰知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輛電動車撞倒,右臂骨折,連高考都沒能參加。

當然,這些都屬於偶發、偶然現象。並不是說考生都要關在家裡,足不出戶。但高考前夕的任何謹慎都不為過。儘管超常發揮是我們的目標,但也要確保正常、穩定的底線。

因此,稍安勿躁,凡事三思後行,儘量讓學習的節律平穩延續,不要被其他的事情打亂,切不可放縱、放任、放飛。

這不是“迷信”!高考前的心理調適,家長和孩子都要懂這7點


低調內斂是必須

現在的社會,很多人習慣大張旗鼓地生活,喜歡把個人的細節信息透露在朋友圈裡或者自媒體上,求關注,求點贊,求認同。

或許,這是打造個人品牌的一種方式,但對於備考的孩子和家庭來說,悄悄努力,錦衣夜行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做法。這麼做的好處在於:

不會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俗話說“言多必失”,少說多做更讓人踏實安心。

不會給別人帶來壓力。尤其是光環在身的學霸考神們,氣場強大,容易給別人的心理造成“陰影”;

不會招致別人的閒話和議論。我們管不住別人的頭腦與嘴巴,控制不了別人的所作所為,自己的低調就是一種自我保護。

經常有人說:“我也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啊!”言下之意,有實力的人都是“霸氣側漏”,想藏都藏不住。其實細究起來,這種說法是很矛盾的。因為一個人的實力包含了兩個方面:硬實力和軟實力。

對於學生來說,硬實力就是成績、分數、獎項、證書;軟實力則包括了情商、性格、思維、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應該是硬本事與軟實力並舉。他們往往更加謙遜,不恃才自傲,不沾沾自喜。唯有如此,才能擁有更大的心胸,更高的格局,成就大器。

最後,祝全天下所有的考生,與幸運同行,與希望同在,求仁得仁、得償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