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進駐了縣級“全科醫生”

村裡進駐了縣級“全科醫生”

11月21日,董飛(左)在關口壩村的工作室為鄉親看病。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新華社西安11月23日電 題:村裡進駐了縣級“全科醫生”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

鴉青的照壁山佇立在冬日的暖陽中,把陝西省寧強縣巴山鎮一分為二,山這邊兩個村,山那邊5個村。33歲的全科醫生董飛,每週都要翻幾次這座大山,去山的那邊坐診。

照壁山屬巴山山系,山路狹窄,依山勢盤旋。董飛此行的目的地是山下的關口壩村——一個1100多人的大村。在那裡他設立了一個工作室。

董飛是寧強縣中醫醫院的一名中醫全科主治醫師,今年5月,作為技術骨幹,他和另外3名同事一起被下派到巴山鎮中心衛生院,幫助充實基層醫療力量。剛到巴山鎮,董飛並沒有急著開方看病,而是跟著巴山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白玉哲把全鎮7個村跑了個遍,熟悉每個村的情況,瞭解群眾的就醫需求。

“在關口壩村,有一位老大娘聽到我是縣裡派下來的醫生,就拉著我的手說,‘縣裡醫院好是好,可是我暈車去不了。你們要是能常來我們這裡就好了'。當時我就有了設立工作室的想法。”

今年6月,在衛生院的支持下,董飛在關口壩村、石壩子村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週分別去坐診一天。

村裡進駐了縣級“全科醫生”

11月21日,董飛(右二)與寧強縣中醫醫院副院長高靜安(右三)一起會診病人病情。 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一到關口壩村,幾位患者已經在等著。來不及喝口水,董飛馬上開始接診。“你哪裡不舒服?”“有沒有痰?”“晚上咳嗽嗎?”“舌頭伸出來我看下。”……他詳細詢問,仔細辨症。“你不僅僅是受寒,而是寒熱混雜型的感冒。你舌頭髮紅,說明還有內熱。”他耐心向患者解釋病症,並開方配藥。

“縣醫院的大夫來我們村裡看病,真是太方便了。我們就盼著他們常來。”拿到剛開的兩副中藥,50歲的村民王安聰說。

感冒、胃腸病、口腔潰瘍……董飛挨個接待著不同的患者。“內外婦兒幼,都得涉及,這就是我們全科醫生。”董飛說,“我在縣中醫醫院原本的專業是骨科,去年我專門考了全科醫師資格。在基層全科醫生有很大需求。”

董飛從骨科醫生轉換成全科醫生的“第一診”,是在巴山鎮中心衛生院完成的。“剛來沒多久就接診了一位痛經患者。人家聽說中醫醫院的醫生下來,專門過來看病。我當時內心也挺忐忑的,就很小心的給開了兩副中藥。患者吃完後症狀緩解了,又來找我開了5副藥。”董飛說,“這個患者後來還給我發了短信,感謝我解決了她十多年的痛經問題。”

工作室坐診只是董飛工作的一項內容,他還需要在巴山鎮中心衛生院裡完成日常工作。每天早上9時15分交接班,查病例、查病房、上門診、開醫囑……“在衛生院我每天大約需要接診門診患者20多個,這個數量比我在縣中醫醫院時的40多個要少,但是在衛生院接觸到的病症種類更多。”董飛說。

在董飛看來,中醫本身就不分科,“中醫大家幾乎都是全科醫生,方方面面都瞭解”。“我現在對做全科醫生越來越有興趣了,這將是我今後的職業方向。”他說。

村裡進駐了縣級“全科醫生”

11月21日,董飛和他的家庭簽約醫生團隊在石壩子村走訪。 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董飛也並未放棄自己的專長,他與同事們一起,為衛生院建起了針灸理療科,每天都接收不少患者。“我們這裡是山區,寒溼重。山裡人辛苦,很多人家建房子的石頭都是自己一塊塊背上山的。所以這裡有很多骨病患者,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炎等病很常見。”

白玉哲說,把董飛這樣的縣級醫院骨幹醫生下派到鄉鎮衛生院,是寧強縣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探索縣鄉醫療共同體建設的具體措施之一。“這很好地充實了基層力量,破解了鄉鎮院人才流失帶來的影響。過去許多人大病小病都跑到縣醫院看,現在縣裡的醫生就在這裡,患者也願意來了。目前我們衛生院的住院和門診人數,比原先都增長了一倍以上。”

家庭簽約醫生服務近年來在各地推進,董飛也是巴山鎮家庭簽約醫生團隊中的一員。他們這個5人團隊定期要到簽約家庭中進行健康狀況隨訪。

在石壩子村村民宋玉蘭的家中,董飛和團隊成員為她檢查了身體。56歲的宋玉蘭這八九年間因患病住院七次,她的狀況成為董飛這個簽約團隊的重點關注事項。

“你現在太重的農活不要乾了,活兒太重身體正氣就虛了,但還是要適當活動下,每天在門口走一走、轉一轉就好。”圍坐在屋裡的火爐邊,董飛細細地囑咐宋玉蘭。

“隔一陣這些醫生就會上門服務,來了好幾次了。我沒想到醫生能這麼關注我,他們對我實在太好了!現在的政策實在好,我滿意得很!”宋玉蘭說。

董飛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微信號碼張貼在村子裡,方便村民問診、諮詢。“村子裡留守老人多,這樣有病有事他們能隨時找我。”他說,“在巴山當全科醫生,每天的生活滿滿的、很充實,我覺得我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