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兵穆治華尋親:一位“榮民”的鄉愁與悲歌

“榮民”,即“榮譽國民”之意,在臺灣多指1949年前後隨國民黨由大陸來臺的退伍老兵。

這些“榮民”是臺灣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操著南腔北調。他們在家鄉有父母、有兄弟、甚至有自己的家庭,無奈被海峽阻隔回鄉路近40年,待到重回故土,已然少年變白頭,而有些“榮民”甚至到離世也未能等到這一天。

在過去,很多“榮民”因軍中婚配法令嚴格、個人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退伍後難以成家,無依無靠,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直到過世都是孤身一人,原籍四川瀘縣的穆治華便是其中之一。

異鄉人

穆治華,生於1907年11月12日,老家在四川瀘縣。在家鄉,他是一位普通的農民,與妻子劉天華育有一雙兒女,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上個世紀40年代末,老天給穆治華開了一個並不好笑的玩笑,他在家鄉被撤離的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帶去了臺灣,與骨肉至親分離,命運從此扭轉。

臺灣老兵穆治華尋親:一位“榮民”的鄉愁與悲歌

年輕時的穆治華

1949年5月20日零時起,包含金門、馬祖等離島的臺灣地區實施“戒嚴令”,切斷與中國大陸的一切交流往來。從原鄉到異鄉,穆治華就像其他來臺老兵一樣,有家不得歸,在臺灣無親無故,孑然一身。

“回家去”

也許因為自己是苦過來的,又或許是出於對骨肉至親的思念,在臺灣的穆治華每天省吃儉用,先後資助了13個貧困孩子。而對於大陸妻兒的牽腸掛肚,卻只能“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1987年7月15日,臺灣廢除了長達38年又56天之久的“戒嚴令”,正式解嚴,兩岸民間也開始慢慢恢復交流。

此時,以“榮民”為主要對象的“返鄉運動”也正在臺灣如火如荼地開展,老兵們紛紛走上街頭奔走呼籲,向臺灣當局有關部門陳情開放來臺老兵回大陸探親。

在多方的努力爭取下,1987年10月,兩岸幾乎在同一時間出臺了相應政策,正式開放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這些漂泊來臺的遊子終於可以回家了。

1988年,穆治華寫信聯繫上了老家的妻兒,這讓他激動不已。但由於腿腳長年來飽受病痛折磨,即使歸心似箭,他也沒辦法馬上回鄉。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骨肉親情並沒有被距離所阻礙。透過書信,穆治華經常隨信寄送錢款回鄉補貼家用,還向家人們介紹臺灣的經濟發展情況,並極力建議身為建築工人的兒子穆崇修來臺灣工作。

平時空閒時,穆治華愛好書畫,也多次參加各類比賽、書畫展,總是第一時間將自己獲獎的照片寄回大陸,與家人一塊分享自己的喜悅。

臺灣老兵穆治華尋親:一位“榮民”的鄉愁與悲歌

穆治華在臺灣的生活照

1990年,穆治華計劃回大陸參加孫子穆俊梁的婚禮。但就在出發前一晚,83歲高齡的穆治華在家練習拄柺杖走路時,不慎摔了一跤,加重了腿疾,回鄉計劃再次破滅,這也成了老人一輩子的遺憾。

1997年,大陸穆家人收到了穆治華最後一封來信。在信中,穆治華說自己不堪腿病折磨欲尋短見,已經把自己的身後事安排好,墓地也已買好,請家人們放心。

收到信的穆家人心急如焚,但由於當年通訊、交通、政策等因素,老家親人再也沒能聯繫上穆治華,天各一方變成天人永隔。

葉歸根

轉眼二十餘年過去了,頭條尋人兩岸尋親臺灣的熱心志願者劉德文里長,在高雄的茂雄墓園裡發現了靜靜長眠在此的穆治華。於是,他將老兵墓碑上的相關信息仔細記錄下來,希望能為已故的長者找到親人。

臺灣老兵穆治華尋親:一位“榮民”的鄉愁與悲歌

劉德文里長在雜草叢生的墓地裡穿梭、登記

4月9日,在接到劉里長發來的老兵信息後,頭條尋人迅速在老兵穆治華的四川老家發佈、推送了一則題為 的尋親消息,希望透過大陸互聯網科技的力量為老兵找到親人,助老人落葉歸根。

可喜的是,尋親消息發佈三天不到便被穆治華的老家親人看見,親人們迅速聯繫上了頭條尋人。

“爺爺1997年在臺灣過世,我父親2007年過世,父親生前也一直在找爺爺。昨天我們五姊妹看到消息都很激動,我們一定會讓爺爺落葉歸根,了卻三代人的心願!”穆治華的孫子穆俊梁難掩激動地說。

隨後,劉德文里長給穆家人傳來了老人墓地的現場照片。穆俊梁看了一眼屏幕那頭的“爺爺”,鼻頭禁不住一酸:

只見照片裡,老人的墓碑素雅潔淨,儘管偶有枯枝敗葉,但依然掩蓋不了墓碑上“四川瀘縣”四個大字在斑駁裡透著的微弱光亮。

這是頭條尋人成立兩岸尋親項目以來,成功找到的第262個案例。今日頭條兩岸尋親服務,由頭條尋人與臺灣ETtoday新聞雲作為媒體合作方一同發佈。如果您家裡也有親人失散在臺灣,或者您身在臺灣,想幫助臺灣的老兵尋找大陸親人,可以發郵件給我們(

),也可通過頭條尋人的臉書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聯繫我們。

臺灣老兵穆治華尋親:一位“榮民”的鄉愁與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