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2019年第一季度票房的回落,更多是關於“人”的因素。這樣的危險信號,預示著前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粗放增長模式的紅利被終結,而這恰恰是最危險的。

人。

在互聯網進入電影行業的初期,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變化就是“人”。通過迅速擴盤的方式,讓電影市場迅速膨脹。而如今,電影市場陷入“掙扎”,最大的難題也是人。

2019年第一季度總票房位186.15億,同比下跌8%。但這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觀影人次下跌、上座率下跌但票價卻在上升。這意味著市場的“癥結”已經超出了目前影市“自愈”的階段,畢竟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電影從來沒有遇到過“人”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第一季度影市票房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觀影人次下跌,導致整個影市最大的增長“引擎”動力不足,在放映場次增加的情況下,導致整個大盤表現不佳。

2、進口片缺乏“中段影片”,雖然第一季度有兩部破10億的進口片,但是缺乏足夠支撐整個大盤運行的“中段影片”,即2-6億引進片數量減少。要知道,整個電影市場的“上半場”,除了春節檔,大盤整體較冷。而這種冷熱分明的檔期,恰恰需要大量“中段影片”填充,但今年這種“領頭羊“也失去了。

3、國產爆款對市場的支撐作用減少。雖然今年《流浪地球》將春節檔單片票房拉入到了40億俱樂部,但去年《捉妖記2》首日王、《唐人街探案2》檔期王、《紅海行動》後勢逆襲。三部影片貼身肉搏,最終產出了兩部30億+和一部20億+。但今年,春節檔確定陣型時間較早,除了《流浪地球》其餘作品表現平平。再加上一月份的“真空“,導致國產片的發揮也不如人意。

每年的第一季度,都是窺探整個全年走勢的“貓眼”。今年第一季度呈現出的市場特徵,看上去依然焦慮滿滿。尤其是今年如何解決“人”的問題,成為了中國影市近幾年從未真正遇到過的棘手問題。

缺“人”的Q1,危險悄然而至

中美角逐。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去年的同一時間點上,因為第一季度票房跨過200億大關讓整個市場陷入到了一種興奮的情緒當中。事實上,單季度超越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的確對於影市來說是一個極為積極的信號。

但今年,基本上延續了去年下半年的蕭條景象。整個一月份就陷入到了“片荒”狀態,隨之而來的春節檔也沒有將大盤提升多少,3月份雖然擠入了多部高質量佳片,但往往容易陷入業內自嗨,整個大眾市場並不買賬。

對比今年和去年的第一季度可以發現,觀影人次、上座率的下降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國內市場較低的上座率,往往被看作是市場空白的“增長池”,但是如何提升上座率卻是一個尚且沒有答案的問題。

一月份電影市場的上座率僅為7.4%,三月份上座率為9.3%。但這兩個月上映了91部電影,每個月各有一部10億級的進口片。從影片最終的成績來看,並不難看,但對於大盤的貢獻似乎極其有限。

這,恰恰是今年影市呈現出的最大特點。

需要關注的是,根據根據美國2018MPAA報告數據顯示,北美影院觀影比重為75%,在72年前為77%。中國從2016年到2018年,影院觀影比重從30%激增到了57%,但是去年電影市場觀影人次增長已經明顯放緩,觀影人次達到了17.2億人次,相比2017年增長了1億,但是在增速上近位5.9%,前一年則是同比增長18.1%。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這多少可以看出,如今全球最大的兩個票倉陷入“人荒”是一個定局。但是相比北美,中國影市在進入高速增長期後,似乎從來沒有真正遇到過“人荒”的難題。

從一開始通過商業片“拉人”到現在通過口碑致勝的類型片“留人”,中國影市依然是建立在觀影人次上升檔基礎上在做加減法。但真正的,當觀影人次下跌後,如果重新與觀眾建立信任感,則是一個完全的空白。

要知道,第一階段商業片“拉人”的階段,國內影市的線上化率非常低,通過IP+流量明星的公式,通過低價票補的方式可以迅速實現從零到一。但現在,國內影市線上化率已經達到了84.5%,只有具有高口碑才能贏得市場空間的當下,意味著原有的“制勝公式”開始失靈。

所以,2019年對於中國市場來說是一個全新建立“模板”的一年。

進口片依賴症“致鬱”

進口片依賴症。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在前幾年,好萊塢爆米花在內地市場大殺四方。而今年,因為國產電影市場整體低迷的態勢比較明顯,所以更加依賴好萊塢電影。但有些時候,當你想靠的時候才發現並不可靠。

截止第一季度,共有《大黃蜂》、《驚奇隊長》兩部電影票房突破10億,而且《阿麗塔》也逼近9億,再加上臺灣愛情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逆襲打爆至9.15億,整個引進片市場優秀嗎?其實很優秀,也基本完成了兩部影片各自的“職責”。但是除了這兩部,進口片的表現並不能讓市場滿意。

在近9億《阿麗塔》之後,引進片票房最高的是《綠皮書》的4.73億。這意味著5-8億這個“中段量級”出現了嚴重斷層。而1-5億的進口片只有5部。

去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雖然沒有破10億的進口片,但是5-8億票房的進口片有3部,1-5億的進口片多達10部。

在破億進口片數量這一項上,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少了4部。而在超低票房這一項上,單單低於100萬票房的進口片就有3部。

這說明,第一季度進口片除了最頂尖的“超級爆款”外,整體水平非常平庸,某些層面已經完全脫離了兩級分化,而這不恰恰也是去年下半年開始整個市場的總體特徵嗎?

引進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表現,大有“本土化”的態勢。接下來的一個季度,往往是進口片決出冠軍的一個季度。顯然看上去《復聯4》提前“預定”來進口片票房冠軍,但這又如何呢?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去年賀歲檔前後,《毒液》和《海網》憑藉著市場極度飢渴的大盤,徹底爆發。但今年,是否還會有如此良機?那麼在整個好萊塢進入到2.0階段,在國內缺乏足夠市場基礎的情況下,批片表現呈現出了“一九分化”的可怕態勢。

這對於整個市場來說,是極其“致鬱”的。由於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今年電影市場能否成功“守擂”關鍵在於進口片的發揮,但從第一季度呈現出的態勢來說:好萊塢超級爆款可以有小突破,絕大多數進口片發揮平庸,但超低票房批片開始出現。

這對於整個市場來說,並不是好消息。

國產爆款續航弱

續航。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2018年第一季度,其實開局形勢並不比今年好多少。但是第一季度裡,《前任3》的“續航”能力驚人,在1月份的前8天,日均票房破億。而隨後而來的《無問西東》殺出重圍,拿下了7.54億票房。

但由於去年賀歲檔,國產片“被動放棄”,導致缺乏《前任3》這樣的國產片領頭羊順利銜接。而整個一月份,國產片表現最好的是《“大”人物》,而合拍動畫《白蛇:緣起》的表現也超出預期。

但兩部影片加起來近8億,其表現甚至還不如一部《前任3》的一月“掃尾”。而今年賀歲檔,國產片選擇如何“出牌”勢必需要考慮整個一月份的“真空期”問題。

在最受關注的春節檔,實際表現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整體上的質量提升有目共睹,但是由於今年春節前置,春節檔爆款的支撐作用僅限2月。此外,基本上從第一天就能過看出春節檔八大影片的走勢,所以沒有了硬碰硬的肉搏戰,整個市場陷入到了一邊倒的局面。

過快的“消耗”單片,雖然能夠提升單片票房,但對於大盤來說則是一次“災難”。最終,不僅大盤增長微乎其微,對於非《流浪地球》和《熊出沒·原始時代》的其他春節影片來說,實際表現都不如人意。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所以,春節檔“加量不加價”的低迷表現,也是下一個春節檔需要思考的重點。畢竟《神探蒲松齡》、《廉政風雲》雖然各自有各自的缺點,但是在春節檔這樣的黃金檔期裡僅有一億左右的表現還是極其反常。

這是市場對於優質影片獎賞的最佳時機,也是對於“以檔保片”最大的懲罰。一旦缺乏足夠具有優勢的質量支撐,春節檔對於非頭部影片則並不友好。

而3月份,除了于謙主演的《老師·好》外,盡然沒有一部破億的國產片。這是極其意外的,但也為所謂“口碑為王”敲響了警鐘。單純的口碑為王。並不難支撐市場。

優質類型片,永遠是在市場和大眾之間尋求平衡的最佳選擇。

可以看到,一季度呈現出的諸多特點,是對以往國產電影市場特點的顛覆。往壞了想,一季度呈現出的市場趨勢已經足夠讓人焦慮。但往好了想,過快清晰的呈現出市場特點,恰恰是對電影市場成熟度提出了考驗。

要不然,單純的數字超越,果真能是第一大市場嗎?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第一季度影市的“降”,究竟是降在哪?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