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看地图,发现这些年走过许多并不精彩的路。 比如云南,去了那么多次昆明大理丽江,去了元阳建水普者黑,去了保山腾冲和临沧,却唯独忽略了西双版纳的美丽。四月末的西双版纳已经非常炎热,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与朋友商量后决定去西双版纳附近的边境逛一逛,于是立即驱车前往中缅边境——打洛口岸。两个小时的车程很快,打洛口岸不大,目光透过国门,隐约可以看到缅甸。

【打洛镇】

中缅边境小镇,缅甸一侧是小勐腊。打洛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缅贸易小镇的称号,打洛镇并不大,但很热闹,游客,商人络绎不绝,购物,用餐也比较方便。打洛车站虽然很小,但站内有直接发往景洪,普洱,玉溪,昆明等大城市的大巴车。车站内你会经常碰到扛着大包小包的缅甸人。中缅边境贸易,也是小镇经济的一大特色,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兴旺这个偏远的边境小镇。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打洛口岸的翡翠城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我们中国口岸很气派

在口岸匆匆停留过后,我们便开车驶离了柏油路,转入一条砂石路,四野荒芜,前面是云南打洛镇独树成林景区附近。

【独树成林景区】

独木成林位于打洛镇的开发区内,距镇政府4公里,距中缅边境的219和218界桩仅1公里左右,出境到缅甸第四特区勐拉也只有3公里多。因此,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顺理成章地成为游客必到之地,成为打洛镇最红火的旅游景点之一。

独树成林景区中的“独树”,高达28米,树龄约900多年,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属热带、亚热带的大叶榕。主树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买了景区门票,坐上摆渡车,徜徉在热带雨林般的中缅边境公园里,导游傣族姑娘说,也许一不小心我们就出境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进入景区的第一个景点是缅甸境内的大金塔,可惜“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脚踩着华夏大地,眼睛望着近在咫尺的缅甸大金塔 ,这种感觉, 就像小孩子趴在蛋糕店的橱窗前,只能看着蛋糕流口水。

不出国便可看到缅甸掸邦万塔之国,和中缅友谊大金塔拍照,人在中国景在外国,照片的拍摄地点很是有纪念价值。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缅甸境内的大金塔。

景区分配给我们的导游是位傣族姑娘,说到这,聊聊傣族的风俗,有趣儿的很。
“猫哆哩”和“哨哆哩”这两个傣语称呼,已经被导游和游客玩坏了,每拨游客离开景区的时候,傣族导游姑娘都会说上一句“ 祝大家越来越“骚” 啊~!”(夸傣族的姑娘很骚很骚,她们会非常开心,因为那是很漂亮很漂亮的意思)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想起李志有一首歌《林荫路的夏天》

这颗是小型的“独树成林”——千手观音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中缅边境界碑,一步跨两国,只要从界碑跨过去,就是缅甸的国土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中缅光明佛寺】

独树成林景区内有一座佛寺——中缅光明佛寺,是唯一一座建在中缅边境线上的佛寺,又称中缅寺。寺庙是由泰国居士于2004年捐款出资修建的,全世界只有三座同类的佛塔,分别在缅甸,泰国和中国,佛塔是在释迦摩尼的头发所在地建立的,以纪念释迦摩尼佛祖,佛塔上的十二尊菩萨,象征着佛的恩泽惠及四面八方。佛寺的风格很东南亚,典型的南传佛教,建筑的风格和佛像的造型都与东南亚的小乘佛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点了三炷香,为家人朋友祈福。和其他景区的佛寺一样,寺庙里祈福的红色丝带是少不了的,看这些红色丝带的数量便知道这个寺庙的香火旺不旺。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见我只在殿外上了三炷香,没有进大殿,导游姑娘提醒我说:“南传佛教许愿是不用还愿的。”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独木成林景区内的孔雀,看着很可怜,孔雀的脚被绑在了铁栏上供游客拍照。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独树成林是打洛镇比较拿得出手的一处风景,政府大力开发,但游人不多,野趣幽幽,除了珍奇的花草,那棵大树才是主要风景。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独树成林景区中的“ 独树”就是它了,是一颗大叶榕,高七十多米,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三十多枝气生根直入土中相连成林。我们绕着大树转了一圈,观察这颗“树林”的发展方向。独树成林离中缅边境的界碑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说不定若干年后这颗大树就会蔓延到两国边境。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个人建议,如果打算游玩这独木成林和勐景来两个景区的话,最好是在打洛住一晚,一天一个景点,不然时间太赶,勐景来还是十分值得仔细游览一下的,毕竟是中缅边境第一寨。独树成林景区感觉环境很不错,但有些单调。


【中缅边境第一寨——勐景来】

很喜欢“勐景来”,虽然和其他的景区一样,难逃商业开发的宿命,但这里却依旧有让旅行者驻足停留的理由。
四月末的勐景来俨然还没进入旅游旺季,走到景区入口,零零散散的游客反而让原本宁静古朴的傣族寨子有了一丝生机。
勐景来与缅甸第四特区小勐拉隔江对望,打洛江从寨子旁缓缓流过,便是天然的国境线。“勐景来”是傣语,“勐”的意思是村寨,“景来”的意思是龙的影子。传说当年天子召树屯为了追赶一只金鹿,来到这里,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于是人们就在这里等候天子的到来,可等了很久都没有踪影,便在这里建起了村寨,取名为“景来”。

勐景来曾经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清澈的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江对岸就是缅甸。勐景来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很多信徒都会来这里拜佛求经,有”中缅第一寨“的美称。置身勐景来,寨中精美的小筑和佛塔,空气里飘荡的花果芬芳,萦绕在耳边村民软软的傣语和灵雀婉转的啼鸣,一切都如世外桃源般美丽和谐。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中缅边境第一寨的大门,景区非常不错,游客不多,典型的东南亚风格。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曾经在此地取景,不过个人建议不要去看所谓的《爸爸去哪儿》的房子,不要去走那些标着指示牌的路,在村子里,你可以随心的走走逛逛,这儿有最大的塔陵,有金碧辉煌的寺庙,这儿有神树圣水。这儿的一切都值得你仔细的看看。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进了景区大门,便要走进“幸福门”,门里挂满了游客的心愿。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金碧辉煌的 塔林 佛光闪闪,充满着祥和之气,像是一支支破土而出的春笋,很多当地人称这些金塔为笋塔。每座塔的顶端有许多小铃铛,当有风吹过时便会听到风铃般的声音,传说是来自佛界的梵音,为人们来幸福吉祥。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金色塔林,非常漂亮

公元1028年,傣王召烛拉翁勐景来为了表彰一百零一位高僧,兴建了大小佛塔101座,塔群雄伟壮观,据传当时曾汇集了3万多名信徒来此朝拜。但经历了千年风霜后原来佛塔早已经损坏了,现在的塔林是后来修复的58座塔。当地傣族每年都要在 塔林 举行“塔摆”,寺庙的僧侣会在此诵经为众人祈福。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金色的释迦摩尼佛镀金造像。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勐景来景区内的佛寺,建筑非常漂亮,简直就是来到了另一个东南亚。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勐景来这里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 关门节,到佛寺生活,诵经念佛,直到过世。
和泰国一样, 西双版纳 、普洱等地区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在这些地方只有入寺当过和尚,才算受过教化,就如同我们上学一样。在这些地区,只有曾经做过和尚的男人,才能得到姑娘们的青睐。
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从他们进入佛寺那一刻起,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得到了佛的庇护,他们剃去头发,穿上僧袍,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现在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缘故,小男孩们白天在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才会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还有的男孩读完大学毕业工作之后,依旧会请一段时间的假期回到佛寺里学习,回家之后仍然算是“康朗”,就是还俗的僧人。
勐景来佛寺的大殿,右侧是僧侣的起居室,景区入口处还有一个僧殿专门用来教育小孩子,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或者是教育培训。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金碧辉煌的大殿旁是僧侣学习的地方,寺庙定期会举办一些和佛教有关的活动。

大殿前的荷花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傣族是西双版纳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中唯一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称为"傣泐文",傣泐文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抄写经书和传播佛教文化。傣族的文字系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而引进,源出于古印度的巴利文。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目前勐景来这个村子里大概生活着六七百名傣族同胞,主要靠种植香蕉、芒果和从事旅游服务业为主,同时还保存了傣族织布、制陶、造纸等传统手工艺。

在傣族姑娘的盛情邀请下,参与了制造体验甘蔗糖的过程,很有趣。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喝着自己压榨的甘蔗汁,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漫步在勐景来,一幢幢别致的傣家竹楼掩映在竹林中,一簇簇红、黄、紫、白色的野花争奇斗艳,微风拂过,婀娜多姿的凤尾竹、黄斑竹便随风摇曳,仿佛跳起了傣家舞蹈,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椰子树枝浓叶茂,又像是走进了热带植物园。

寨子里的小芭蕉很好吃,油炸香蕉片是这里的特产,随处转转就能看到在炸香蕉片的老奶奶。一把小芭蕉才几块人民币,只可惜身上只有微信支付,没有现金。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勐景来这个村寨里有两棵不同品种的榕树交错生长,被当地人称为情侣树。树高20多米,还有数十根藤根直接生在土壤里,与打洛口岸的独树成林景区里那颗大树比不了,这颗只能算是迷你版。走过去试着抱了一下,遂放弃,自己太渺小。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榨糖是傣族最古老独特的制糖手艺,傣家人用大型的木桩,运用了物理学的轴承原理,借人力畜力作为动力转动木桩,将甘蔗汁榨出来,过滤之后就可以直接喝了,也可以将糖汁煮熬成一块块红糖。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导游哨哆哩喊我上去试试,我本人亲自出马,压榨了四根甘蔗,榨糖确实需要力气啊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转动木桩的时候一定不能停下来,否则容易被木桩的反作用力反弹到,容易受伤。为了不让木桩一顿一顿的停住,我便开始了跑步模式。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傣族制作陶器用的土是西双版纳地区特有的油土,首先用木锤把油土捣细,再将油土放到转动的木桩里,转动木桩,用手将油土捏制成各类陶器,然后用带有花纹的木板在器具外印上花纹或刻上文字,最后放在土窑里烧制几个小时后出炉,抛一下光就可以使用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做陶艺是15块钱一个人。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喝完了甘蔗汁,做完了陶艺,便要尝尝这傣家人的米酒。《爸爸去哪儿》在勐景来取景拍摄时,据说拳王邹市明带着他儿子也喝过这家的米酒。傣族的米酒度数很高,后劲儿很大。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傣族用土方制作米酒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酒味醇香,喝上一口让人心旷神怡,不过后劲儿也大,听导游说还有去痛、润喉和去火的作用。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傣族用这些材料来泡制药酒。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村寨里的路边有很多酸角树,直接摘来就能吃,傣族姑娘用酸角制作酸角糖。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寨子里很多的水泥墙上都被画上了傣族舞蹈的墙画,我和导游姑娘说:“哨哆哩,教我跳傣族舞啊~” 导游姑娘说:“教你个最简单的,跟我学~”
傣族舞其实很像 泰国 的舞蹈,真的很好看,只不过我没有胯,姿势没毛病,就是跳起来难看了点儿~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我对勐景来的喜爱,全部都融入在这支傣族舞里了。

【布朗族村寨】

逛罢勐景来,傍晚驱车亲临中缅边境布朗族村寨做客,布朗族的朋友们热情似火,豪酒三巡后,载歌载舞,难忘今宵。

丰盛的芭蕉林风中凌乱,布朗族的主人家以节日的礼节相迎,晚餐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菜肴,虽有些吃不惯,但热情却一点没消减。
这样一桌丰盛的晚餐,我却只记住了一样菜名:包烧。图片里右下角躺在一大片叶子里的那盘。包烧是当地 布朗 族很经典的一道菜,用芭蕉花、生姜拌上猪肉,再用芭蕉叶裹起来烧,吃起来有点像豆制品,但唇齿留香,咸而不腻。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丰盛的拉祜族菜肴

酒席间,不停有布朗族的姑娘和小伙子过来敬酒,酒过三巡,不胜酒力的我也开始微醺了。小时候,总希望每天都能参加婚礼吃宴席,对于童年时期美食的记忆,已经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布朗族的民族菜,虽有些吃不惯,可多多少少也弥补了儿时对美食留下的一些遗憾。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喝酒的杯子是竹子做的,上面印着“ 布朗 族非物质文化传习所”

曼芽村是个古老的布朗族村寨,布朗族,傣族,拉祜族等几个民族在这片土地过着离群索居逍遥快活的日子。我对这样的生活一点都不排斥,反而有些向往。这种生活与其说是现实所迫,不如说更符合他们每个人自己的意愿。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这位献唱的姑娘歌声动人,模样也俊俏,据说还参加过中央三套的《星光大道》。唱歌时酒桌上的小伙子们都放下了酒杯,完全被这姑娘吸引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歌曲,只是在我们汉族人的眼里,完全无法分辨。布朗族的祝酒歌很是感染人,歌声一起,酒桌上的几位姑娘就坐不住了,也站起身来随着节奏摇摆摇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情到深处自然浓,酒喝开心了,布朗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也开始载歌载舞,彻底的放飞了自我,与做客的我们打成一片。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可爱的布朗族小萝莉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写不出曼芽村的日落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只是很恬静,空气清新,鸟儿展翅的时候很好看,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去描述心里这一瞬间的情绪。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站在主人家吊脚楼上,看着寨子里玩耍的孩子,拨开挡在面前的树枝,仿佛能听见远方的声音,曼芽村的日落,让人舒服极了。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远处的山便是缅甸了。像许多其他偏安一隅的边疆村寨那样,曼芽村静静的沉睡在中缅边境的山麓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只有永恒的宁静伫立。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等待日落的时候,每个片刻都是美的,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孩童嬉戏的打闹声, 布朗 族姑娘们的祝酒歌声,红日的光晕顷刻间变得柔美了起来,“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

近观“独树成林”,漫步“中缅第一寨”,边境线上的别样傣族风情

听闻着悠扬的歌声,看着远方美丽的日落,要和今天说晚安了。令人难忘的勐景来,令人难忘的人儿,从此心里又多了一份难忘的旅途记忆。


【有关攻略】

一 打洛口岸

打洛口岸附近有专门经营出镜缅甸游的旅行社,300人民币左右,就可以办理临时护照,在导游的陪同下,可以入境缅甸一日游,不过需在下午5点之前口岸关闭前返回中国境内。

通关后,对面就是缅甸小勐拉,隶属于缅甸第四特区。缅北地区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用的是汉字,讲的是汉语,用的中国版的教科书,手机信号也是国内移动运营商提供的。因此国内人到缅北也是很受欢迎,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问题。


二 独树成林景区

独树成林其实是一颗有着900多年历史的老榕树,大树位于西双版纳打洛镇边贸区的曼掌寨子旁。树高70余米,树幅面积达120平米,有31支根立于地表,大树枝繁叶茂,恰似一道绿色的屏障,堪称一大奇观。大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自1992年起,当地人在其四周种植花草,后被政府开辟为旅游景区。

用时参考:1-2小时

交通:景洪客运站有车开往打洛镇,约140公里,约4小时,车票25元/人,到达打洛后,乘可微型车前往,约4公里门票

景区成人票50元/人,1.2至1.4米儿童以及持有本人有效学生证可购买25元优惠票。1.2米以下的儿童和年龄已满70或70以上的老人持有效证件,现役军人须持有有效证件,残疾人须持有伤残证可免票

开放时间8:00-18:30

景点位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中缅街(近榕树饭店)


三 中缅边境第一寨--勐景来

"勐景来"是傣语,"勐"是村寨,"景来"是龙的影子。 传说当年天子召树屯为追赶一只金鹿,来到此地。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人们就来到这里守候天子的到来,可是他们等了很久都没有踪影,就索性在这里建起了村寨。故称其为 " 景来 " 。

勐景来是一个典型的傣族传统村寨,毗邻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景区占地5.6平方公里,其间有水田百余亩,鱼塘若干,田园风光真实自然,58座塔林密布,千年菩提树伫立;村寨古朴典雅,傣家人们热情好客,寨里110户傣家原味生活,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融入心灵的信仰与习俗,村寨里有佛寺、塔林、菩提树、古泉,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特色。寨子里的傣族村民依然延续并保留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的造纸、打铁、制陶、榨糖和酿酒等工艺, 它们是活着的傣族民间手工艺。

用时参考:1天

交通:包车前往

门票:60元

开放时间8:00-19:00

景点位置: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