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典籍-羅太無口授三法

成書背景

傳統典籍-羅太無口授三法

依戴原禮序可知,朱丹溪將恩師羅知悌傳授的醫學理論及經驗轉述於內侄趙氏,由趙氏筆錄而成此書,書成後丹溪贈予其弟子戴原禮,後經再傳而至今。由本書成書過程可知,本書主要是對羅知悌醫學思想及臨證辨證處方經驗的總結,從側面亦體現了朱丹溪個人作為羅知悌的關門弟子,對恩師學術思想的繼承和把握。

羅知悌,宋末元初醫學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1238~1243年間,卒於1327年。字子敬(一說敬夫),號太無,世稱太無先生。羅氏生平較為坎坷,年少時被送入宮中做宦官。後得劉完素門人荊山浮屠傳授醫術,又旁通張從正、李杲之書,集金代三大醫家之長,繼承之餘又有獨到見解,醫術日益精湛。還精通詞章書畫、天文地理,受到宋理宗趙昀的重視。南宋德祐二年(1275),元軍入臨安,擄走宋恭帝,羅氏作為宦官被迫同行至大都。居於大都三十餘年,“以疾得賜外居,閉戶絕人事”,嘗與《敖氏傷寒金鏡錄》的作者杜本相交。古稀之年才得以回到故鄉杭州。晚年傳醫術於朱丹溪。

內容簡介

本書分述中風、傷寒、暑病、瘟疫等內科雜病及婦人胎產前後諸疾證治,共五十六門、九十餘證。每一病證按證、因、脈、藥依次論述。羅氏師從劉完素門人荊山浮屠,盡得劉氏之學,又旁通張從正、李東垣之說,故其學宗河間而兼採眾家之長,每多闡發己驗而立新說。其臨證制方用藥,靈活變通。如治“傷寒”一證,其以九味沖和湯代桂枝、麻黃二湯。言“遵仲景方法,然變態百端,不能悉舉,仔細詳之”。又如其論中風,以河間、東垣心火盛而腎水虛立論,再從“雖緣外風之中,實因內氣之虛”溯源,認為“虛之所在,氣多不貫。一為風所入,肢體於是乎廢也”。並根據中風部位確立治療大法:“中髒者宜下,中腑者宜汗,中經者宜補血以養筋,中血脈者宜養血以通氣。”羅氏診病立方,法隨證出,方據法立,井然有序,簡明切要,實為臨證圭臬。

流傳版本

現存清光緒十四年(1888)卓穎抄本。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排印本,收入《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校注整理

2015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雪丹等校注本,收入《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影響評價

本書不僅對研究丹溪學術淵源頗有參考價值,對中醫臨床證治亦不無啟迪和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