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首射軍星後,美伊在波斯灣“危險接近”會否升級?

根據《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中小船讓大船的原則,伊朗快艇在美軍軍艦穿插和近距離航行是比較危險的。但伊朗此前也指責美軍挑釁攔截伊朗軍艦。對於美伊之間最近的小摩擦,有專家點評稱,“其實都知道彼此的底線,所以就是嘴炮而已。”

今年1月美伊劍拔弩張的架勢令人印象深刻,3個多月後,雙方又互放狠話,摩拳擦掌。

多日摩擦後,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警告稱,他已命令美國海軍擊毀所有“騷擾”美方艦隻的伊朗艦艇。伊朗外長扎裡夫23日對此回應稱,現在美軍中已有超過5000人感染新冠病毒,美國總統應該關心自己的軍隊,而不是對別人發出威脅。

而在特朗普發出警告的前一天,伊朗使用國產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第一顆軍用衛星。在外界看來,此舉是伊朗向展示軍事航天技術領域的進步,亦有向美國“示威”的味道。

伊朗首射軍星後,美伊在波斯灣“危險接近”會否升級?

伊朗快艇與美國軍艦並行航行。

美伊艦艇“危險接近”有多危險?

特朗普之所以警告伊朗,主要是因為伊朗艦艇“危險接近”在波斯灣國際水域航行的美國軍艦。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發布4月15日消息稱,當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船隻在波斯灣美國軍艦附近進行危險機動,大約一小時後伊朗船隻通過對講機回應並駛離美艦。從美軍公佈的視頻可以看出,搭載機槍等武器的快艇在美軍軍艦旁邊高速並行航行或穿插航行,距離近到可以看到對方人員的面部表情。

根據美國海軍公佈的信息,在國際水域航行的美國軍艦包括一艘是“劉易斯·B·普勒”號巨型遠征海基、一艘導彈驅逐艦、一艘海岸警衛隊快艇和一艘補給船。當時,美國海軍正與美國陸軍執行AH-64E“阿帕奇”攻擊型直升機聯合訓練。

美海軍稱,十餘艘伊朗艦艇在海灣水域“危險接近”美方艦隻,並稱美方採取適當行動“避免碰撞”。伊朗媒體17日報道,伊朗艦艇接近美國軍艦是為了回應此前美戰機企圖侵犯伊朗領空。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19日在一份聲明中說,美海軍數週來在地區水域多次出現“非職業行為”,美軍的非法存在是造成地區不穩定的根源。一週前,美國軍艦分別於4月6日、7日兩次挑釁攔截伊朗軍艦。

在此事發酵多日後,美國總統特朗普22日回應指出,他已命令美國海軍擊毀所有“騷擾”美方艦隻的伊朗艦艇。

特朗普當天上午在社交媒體上宣佈這一消息。美國防部副部長戴維·諾奎斯特在當天晚些時候舉行的記者會上說,特朗普是在警告伊朗方面,美方艦隻具有自衛權。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約翰·海滕當天也警告伊朗,若存在敵意和敵對行為,美方將在必要時使用武力作出回應。

從雙方對峙的視頻來看,根據《國際海上避碰規則》中小船讓大船的原則,伊朗快艇在美軍軍艦穿插和近距離航行是比較危險的。但伊朗此前也指責美軍挑釁攔截伊朗軍艦,雙方相互指責,可以說是一筆糊塗賬。”《艦載武器》執行主編石宏介紹說。

《國際海上避碰規則》由國際海事組織制訂的海上交通規則,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預防和減少船舶碰撞,規定在公海和連接於公海的一切通航水域共同遵守的海上交通規則。

但軍艦又有其特殊性,作為一個執行軍事任務的平臺,有時候並無完全遵循避碰規則,並且擁有其他船舶所不具有的特殊權利,比如軍艦豁免權、自衛權、登臨權等。軍用艦艇作為一國家流動的“國土”,在和平時期是唯一能夠成建制跨越國界的“主權象徵”,原則上可以對自身構成威脅的舉動進行自衛。自衛權,是指軍艦為消除對自己的緊追和不正當的危險而進行防衛的權利。

“但在和平時期公海上如何判定對自身構成威脅,更多是靠執行任務艦艇進自身判斷,這就存在一個誤判或者誇大威脅的問題。”石宏指出,“軍用艦艇行使自衛權不僅是一種法律行為,而且涉及政治和軍事問題,因而在行使自衛權時,必須要慎重,把握好分寸。”

在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教授,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晉看來,這幾年美伊軍艦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經常上演類似場景,這段時間以來,美國第五艦隊在阿拉伯海一帶頻繁舉行演習,威懾伊朗,加上伊朗的疫情暴發,美國的制裁讓伊朗也一直難以獲得足夠的醫療物資,導致兩國矛盾加深。此次行動就是為了回應美國,顯示軍方和強硬派的決心。

今年3月,美國海軍“杜魯門”號和“艾森豪威爾”號在阿拉伯海匯合,這是自2012年以來美軍首次在中東部署兩個航母打擊群。美國《突發防務》網站刊文認為,這些舉動是美軍大規模軍事力量調整部署的一部分,反映了美國正在中東地區加強軍事力量以向伊朗施以強大的軍事壓力。“杜魯門”號目前已返回美國本土,“艾森豪威爾”號仍在中東海域活動。

“其實都知道彼此的底線,所以就是嘴炮而已。”王晉指出。

伊朗首射軍星後,美伊在波斯灣“危險接近”會否升級?

從伊朗公佈的照片來看,此次發射的火箭配備了發射車。

發射衛星讓局勢“火上澆油”?

就在美伊互放狠話、局勢升溫之際,伊朗22日成功發射首顆軍用衛星,引發外界的高度關注。

當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用國產“信使”(Qassed)運載火箭成功地把“光明”1(Noor-1)軍用衛星送入425公里軌道。4月22日也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立紀念日,發射在沙赫魯德導彈靶場進行。

2009年2月2日,伊朗使用“使者”1型火箭首次成功將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九個具備獨立發射衛星的國家。“使者”1系列火箭自2008年8月首飛失敗以來發射9次,僅4次成功。運載能力更大的“鳳凰”火箭3次發射均告失敗,最近一次失敗發生在今年2月。

2月9日,伊朗航天局在霍梅尼航天中心發射了一枚“鳳凰”運載火箭,計劃將“勝利”遙感衛星送入距離地面550千米高度的近地軌道,但火箭沒能達到入軌速度,發射以失敗告終。

“信使”是伊朗第三個運載型號,外界分析認為,有可能以“流星”3中程彈道導彈為基礎研製,並利用了“鳳凰”火箭的相關技術。

“使者”1系列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約為50千克,“鳳凰”火箭採用更大直徑火箭,運載能力提升至350千克。

“從伊朗公佈的照片來看,‘信使’火箭採用機動發射,而不是以前固定發射塔架,因此,‘信使’火箭具有一定的快速發射能力,戰時可快速向太空發射衛星。”軍事專家韓東介紹說。

此前,美國國防部和空軍提出過“快速響應空間計劃”,探索利用固體火箭快速發射小型軍用衛星,為美軍未來一些軍事行動通過彈性和某些關鍵優勢。比如某顆衛星被對手摧毀,快速響應能力則可及時向太空發射衛星進行補充,維持太空能力。

伊朗首射軍星後,美伊在波斯灣“危險接近”會否升級?

起豎中的伊朗火箭。

“但機動發射的火箭也有弱點,就是運載能力比較小,根據伊朗現有火箭技術,‘信使’火箭最大運載能力可能在200千克左右。考慮到伊朗小衛星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首顆軍用衛星的對地遙感分辨率比較大,軍用價值較小。”韓東分析指出。

目前,伊朗科學家正解決“鳳凰”火箭存在的問題,並且計劃升級“鳳凰”火箭,升級後具備將700千克載荷送入1000千米高度軌道的能力,運載能力大幅提升。這樣伊朗就可以發射重量更重的衛星,衛星也可以搭載更大更多的載荷。

有分析認為,此次發射還表明伊朗在彈道導彈技術領域上有新的突破。俄羅斯聯邦軍事工業委員會聯合會專家委員會成員維克托·穆拉霍夫斯基認為,伊朗首顆軍用衛星的成功發射說明該國在導彈技術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能夠幫助德黑蘭在不久的未來製造國產洲際彈道導彈。

穆拉霍夫斯基強調,伊朗掌握洲際彈道導彈將會對地區對手構成嚴重威脅。美國實際上瓦解了伊核協議,迫使伊朗邁出了激進的一步,該國掌握洲際彈道導彈技術意味著美國政策的失敗。

伊朗宣佈成功發射首顆軍用衛星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懷疑此次發射是否符合聯合國決議。美國官方表示,一直在跟蹤這顆衛星,並將伊朗此次發射稱為“敵對行動”。

俄羅斯外交部認為此次發射不違反聯合國決議。俄外交部發言人瑪利亞 扎哈羅娃在通報會上表示,伊朗22日發射的軍事衛星並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關於伊朗核計劃的決議,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以及對伊朗核計劃進行監管的《全面聯合行動計劃》絕不限制伊朗以和平目的探索太空的權利和能力,伊朗沒有開發能夠攜載核武器的彈道導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