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條跟上海有關的冷知識,原來“印度阿三”出自這裡

上海,魔都。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除了繁華的外灘,忙碌的節奏。

上海還有什麼你不知道的事情?

15條跟上海有關的冷知識,原來“印度阿三”出自這裡

15條上海冷知識,一條比一條有趣,換個角度認識上海。


1、一直有個疑惑,為什麼只有上海,沒有下海呢?其實下海是真實存在的!

上海的名字起源於上海浦,大概在虹口區海門路附近,屬於南岸,而相應的北岸就有個浦,稱之為下海浦。

浦,本來是用於疏通吳淞江,後來因為下海浦堵塞,而開了新的支流,慢慢地下海浦就被填埋。現在的虹口區昆明路73號,還有個下海廟,依稀記錄著下海的痕跡。


2、上海哪裡人最出名?可能就要數張江男。但張江鎮的名字,確實是來源於一個叫張江的人。

在明朝隆慶年間,有個姓張名江的商人為了防賊,在現在的廣蘭路附近給自己的店鋪建了個柵欄,於是人們稱這裡為張江柵,後來成了一個集鎮,就是張江鎮。


3、同濟大學,這個聽起來非常有古文韻味的名字,其實是個“混血兒”。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德文醫學堂,英文原名叫Deutsch,上海話的音譯則是同濟。雖然是音譯,但信雅達都做得很棒!


4、滬C車牌,雖然說是上海車牌,但是存在感實在很低,在上海市區基本上看不到蹤跡。

說是滬開頭的車牌,卻被限制進入外環內,不僅是市區,寶山、閔行這些郊區都進不了。外地車牌在規定時間內,還可以進上海,滬C卻不能進去,心疼滬C!


5、萬萬沒想到,常說的印度阿三,這個名字竟然來源於上海。

老上海時期,英租界的小警察一般都是印度人,稱之為Sir。吳語習慣加個“阿”字,“阿Sir”叫著叫著就變成了阿三。


6、可能有很多人知道,上海市花是白玉蘭,卻不知道棉花是前任市花。


7、豫園九曲橋,不止九個彎,而是十八個彎。

九曲橋中的“九”泛指多,並不是實際上的拐彎數。


8、為什麼上海的簡稱是“滬”或者“申”?

上海曾經是楚春申君的封地,所以被簡稱“申”;晉朝時當地漁民發明了一種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導致松江下游被稱為“扈瀆”,慢慢的,扈字被改成了“滬”,並沿用至今。


9、地鐵11號線是世界最長城市地鐵線路。

全國第一條跨省地鐵線路,一路從江蘇崑山奔向迪士尼樂園,都不需要轉站。


10、上海人很嗲。

老嗲、瞎嗲、嗲了勿是一眼眼、覅忒嗲、嗲唻、嗲啥物事嗲、嗲煞了、嗲勿煞、嗲勿煞忒儂、發嗲、發啥個嗲,發啥斷命嗲、發啥斷命死脫嗲、發啥個糯米嗲、女人吃花功,男人吃嗲功。


11、上海話中,有句俚語:“託人託仔王伯伯”,這個王伯伯是誰呢?

相傳蘇州府城隍廟的的規模很宏偉,正殿上塑著威嚴的城隍老爺,在他的旁邊有一個差官就叫“王伯伯”。

他是城隍的差使,負責傳遞文件,經常往來於陰世和陽世之間,於是人們以為,只要託“王伯伯”就能將陽世的信息帶到陰世的親人手裡,這個意思慢慢延伸至今。


12、上海話沒有“包子”的概念。

有餡的包子也叫饅頭,上海人就習慣叫“肉饅頭” 、“菜饅頭”、“生煎饅頭” 、“豆沙饅頭”。


13、上海為什麼叫做“魔都”?

一說是來自本地論壇,07或08年時颱風過境時,因陸家嘴地區魔幻的照片而得名。


14、老上海的吃雞,不是現在的吃雞遊戲。

以前流行過一種叫“Kent”煙,上海人叫箭牌,上海話就變成了“吃雞唄”。


15、上海話節奏慢,往往三個頭字。

開始叫頭起頭、從前叫老底子,將來叫朝後去,昨天叫昨日仔...還有哦喲哇,做啥啦?當然還有扎臺型、坍招勢、尋相罵、打相打、搗漿糊?


看完這些冷知識,是不是對上海有了新的認識呢?如有錯漏,歡迎各位在評論區更正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