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祕境

初見石倉,原以為是一次不經意的行程,卻未曾想成了一場讓人難忘的驚豔之旅。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當車蜿蜒的越過一個個山丘,展現眼前的是一襲高山中的盆地,石倉的古民居就靜靜的蟄伏在溪河的兩邊,猶如陶淵明的詩句:“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中一副世外桃源的意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驚豔之處在於沒想到深山裡的村莊竟然有如此數量眾多的幾十幢明清古民居,且大多保存完好,古民居規模恢弘,氣勢不凡。每座古建築面積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的有3400多平方米。建築特點帶有徽州風格,高翹的馬頭牆,白牆青瓦,還有高大的石質門樓。門框上間或刻有栩栩如生的磚雕,一般是寓意吉祥的人物、花卉、鳥獸。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門前一般有廣場,照壁,古宅大都是三進的四合院構築,臺門進去就是大小不一的庭院,大的有兩百多平方,足以彰顯以前主人的氣派實力。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庭院地面用小卵石拼成各種藝術圖案,主體建築以中軸線為對稱,門樓和廳堂大都有題匾、楹聯,室內有天井臺明、柱礎,梁枋、牛腿、雀替也樣樣不少。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各進一般都有五架椽,也有九架椽的,前進有院,後進有樓,庭院上有天井,屋頂有重簷,閣樓有曬柵。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最裡面一進庭院正對的是廳堂,雕樑畫棟,上掛匾額,每幢大宅都有堂號,如懷德堂、光裕堂等,題額多為名流顯貴的大手筆。有的廳堂內擺有神龕,保留傳統的祭祖儀式,也有的廳堂內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派祥和喜慶之象。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天井兩邊各有三、五、七間不等的廂房,天井四周走廊都可放置八仙桌用於宴請賓客,構成前低後高兩翼拱衛的格局。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整體建築有主有次,佈局合理,有藏有露,也很有空間秩序感。可以想象以前大宅院裡人口眾多共同生活的一幅繁榮景象。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據記載,始建於乾隆年間的“餘慶堂”佔地3260多平方米,內有9個廳堂,18個天井,立柱552根,有大小房間129間,最多時內住同姓住戶60多戶200餘口。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敦睦堂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佔地面積2100平方米,兩進五開間,通面闊70多米,進深26米,共有廳堂4個,居室29間,內外門樓外觀宏偉,分別是磚雕題額“瑞映長庚”和“藹然暉吉”,廳堂內懸匾兩塊“括西俊傑”“圭壁束躬”。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這地名來歷是有故事的,傳說從前此地山上有個石洞,每天流出稻米,成為了當地人的米倉,後人因為貪婪砸開擴大石洞,但從此米倉不再流米,而是流出石頭,故而成為了石倉。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據考證石倉居民是清康熙年間為躲避戰亂從福建遷徙過來的,至今仍保留了閩地的生活方式,保持閩風異俗的文化,說的語言也與附近居民有異。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重耕崇學、彰善仇惡,斯文風雅,有著豐富深厚的人文資源和歷史文化,清乾隆時期,石倉就形成了極其活躍的土地市場,產生了數量眾多的契約文書。現在石倉還建有古契約博物館,存放著中國體量最大的客家契約文書藏品。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古老的水碓房,用來加工穀物的,見證石倉人民的勞作歷史。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這裡山巒疊翠,幽谷清流、自然淳樸。

石倉古民居,那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

石倉古民居,這一灣最後的江南秘境,讓人流連忘返。

||想了解更多有趣、好玩的古村落或小眾景點,請關注“文旅影像”,帶你開啟一段人文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