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商业化如何跟上新时期用户媒介习惯大洗牌?

前两天,一媒体商业化的朋友找我聊天,说最近大家都在家憋着上网,有些媒体的服务器都爆了。本来流量暴增是好事,但如何提高填充率和利润率,可愁坏大家了。


01 用户媒介习惯大洗牌可能也是机遇


其实呢,换个角度来看,用户媒介习惯大洗牌可能也是机遇。


例如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社交媒体,记得当年13-14年那会子,行业中在广告主以及代理公司口里,都觉得他的主要用户群体太年轻了,太偏娱乐化了。所以导致他的商业化变现,尤其在品牌这块有很大压力。我记得当时他们还主动拥抱程序化,希望探索各种通过开放数据和程序化能力,来增加附加价值的方式,增加资源售卖。而后面也就2-3年的光景,“也许可能是这波年轻人长大了吧”,他们的资源居然不愁卖了,他们的某些不愁卖的点位,居然在程序化方面的政策,变的特别保守。广告主们怎么约谈都不开放。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此一时,彼一时”。


所以我们来看眼下,预计经过本轮的非常时期,将加速各行各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用户的媒介习惯大洗牌,对很多媒体而言没准也是机会点。


就看媒体能否抓住这个机会点,做好功课,做足准备和铺垫,彻底改变在买方心目中的形象和定位。


02 品牌主非常看中目标人群重合度


如旧文《 》已强调过的,就品牌广告主而言,非常看中的媒体的属性,媒体覆盖的主要人群是否是广告主的主要目标人群,这之间的重合度是否足够的高。


再举个媒体的例子:这个媒体老有同学找我咨询商业化如何增加品牌预算的问题。这个媒体体量非常大,人群也不是窄众人群。但就是因为在大部分广告主的心目中,以及在一些第三方的媒体分类报告中将其定位为“工具”,导致该媒体商业化的消耗占比中大品牌主的占比一直不提不上来,连牺牲利润让利给品牌渠道的招数都用过。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工具”的这个分类标签上。大品牌会更偏向于新闻资讯、视频类的媒体分类会多一些。


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或者经过长期的心智教育,说明媒体的人群同广告主的人群的重合度高,确实会比较麻烦。


所以媒体其实对2C的形象定位,和商业化2B的不同受众的形象定位是可以区隔化来处理的。


2C更关注便利性、情感、特色、垂直入口等跟个体需求和体验紧密相关的东西。


而2B应更关注,媒体的人群在不同行业目标人群的匹配度,例如:大家在媒体中都是如何讨论汽车的?如何讨论化妆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特点。以及各种行业人群的覆盖规模等数据。以此来吸引B端广告主判别人群重合度和媒体价值,从而获取更多行业的品牌广告预算。


03 王婆卖瓜


所以媒体流量卖方也还是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


媒体若自己都不主动用各种报告来夸自己,难道“酒香不怕巷子深”,指望钱会主动找上门来的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勤奋的活儿,笨鸟先飞。


PR工作非常重要。空中的轰炸 + 地面的推销相结合。


各种行业会议的报告数据披露,行业大咖及媒体社群的传播...


行业代理及客户的定向拜访和沟通...


媒体商业化的同学也不一定非要坚持媒体2C的形象定位,完全可以去研究研究去年或近期,最有钱的那些行业,针对这些行业找出人群的关键词,然后在自己的媒体用户的数据中,去梳理各种跟行业高度相关的,那些行业内广告主希望看到的数据报告。


尤其对在投的广告主提供深度的用户行为数据报告也非常有价值。这些报告经过脱敏后,行业化后恰恰是可以行业化推广的必备销售工具。


当然形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目的就一个,让B端的买家,大家能留下一个印象:“新时期这个媒体的用户特点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没准我们可以考虑考虑同我们目标人群的匹配度,拿些预算测试一下?”


一次刺激不够就反复刺激,每个季度刺激一次,刺激个1-2年没准就“风水轮流转,明天到我家”了。


04 流量买方也在到处找有潜力的流量


其实流量的买卖,也是一个双边市场,卖方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买方。而买方何尝不也在发愁,流量红利消失,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到哪里还能挖掘到物美价廉而又合适自己的流量呢?


所以只要大家能看明白这点,那就一切都好办了。


主动勤奋些,根据自身流量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买方的关注点去多做沟通,尽量做到信息传递的无障碍,数据和能力开放的无障碍。


相对品牌广告预算而言,效果广告简单些,就是不断地引入不同行业的广告主测试流量匹配度,技术上不断提升流量分发效率。对于转化效果好的行业做地毯式铺推广,扩大行业占有份额。


以上,简单挑了几个点讲了讲。


当然那天跟这位媒体同学,还聊了媒体销售政策等相关的很多敏感话题,这里就不便公开讨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