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圖卷》

《陶冶圖卷》末端署王致誠款。此卷大致繪於嘉慶道光時期,描繪了制瓷工序中的鑿土、煉土、造匣缽、修胎、施釉、畫彩等情景。文內並附外銷制瓷連環畫《瓷器制運圖》,此套共三十四幅,記錄十八世紀清代景德鎮外銷瓷器以及廣州夷商的活動。此兩種均現藏於香港海事博物館。

陶冶圖卷

《陶冶圖卷》

材質: 絹本水墨設色,總長:267 釐米,JPG圖片尺寸:54183X3883像素,TIF圖片尺寸:108419X7765像素

《陶冶圖卷》

由鍾棋偉創立的懷海堂是香港著名的明清官窯瓷器收藏機構,著有《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等。此《陶冶圖卷》有明顯的嘉慶道光時期《陶冶圖》的特徵。與乾隆八年版不同,此畫作不僅對御窯廠內的瓷器製作過程有較為完整的描繪,更是用了很大篇幅對周圍之景進行渲染。畫末端署“王致誠”款,但與王本人風格有出入。

附:瓷器制運圖

《陶冶圖卷》

本組34幅制瓷連環畫,以水彩繪成,為十八世紀清代景德鎮制瓷工序的難得紀錄。這類畫專為外銷西方市場,一貫形象化地說明中國文化的各種面貌。各圖詳細顯示陶匠分工、官窯及外銷瓷器的制運,以及廣州夷商的活動。中國外銷畫起源於廣州的畫室,當地外國商人(夷商)雲集,形成中國工藝品活躍的交易市場,隨後外銷畫畫室亦於香港興起。

依次描繪

《陶冶圖卷》

饒州:本組畫以“饒州”為題而揭開序幕,畫面描繪官員乘船沿昌江抵達景德鎮。圖中所見紅塔地標,建於北宋初年。在旁的官方糧船懸掛著黃旗,負責徵稅。在漕運制度下,漕船(即糧船)從民間徵收地租田賦,經水道解運京師。清代稅收除以糧(米)繳納外,亦有城磚、瓷器、布匹、棉花。

鑿土:工人應是鑿採瓷石,一些擔著石泥籃子準備離去。

樁土:工人正利用水輪車,藉山上流水推動水碓,將採石粉碎並淘洗乾淨。

踏土:水牛正來回踩踏泥池,混和泥與水,使之成漿,浮面一層將提走另作沉澱。

篩土(非高清):備用的泥漿送到作坊過篩,篩子由婦女以幼細的馬尾毛織成,再倒進雙層絹袋過濾。

泌砂

(非高清):泥漿過篩後倒進缸內,流走水份,凝成固體泥塊。用無底木盆放在數層磚塊上,內鋪質幼大布,放入泥塊包緊,另加磚塊壓實,待所有水份吸收。

印土:在泥塊完全乾透以前,倒進長方形模具內定型,再以鋼線鎅開,印上商號。待泥磚曬乾後,送到作坊存放。

賣土(非高清):白墩子及高嶺土均於安徽祁門諸山鑿取,製成泥磚後運往景德鎮。

煉土:泥磚運到景德鎮後先貯于山洞,再經淘淨及攪和。高嶺土與白墩子須按特定比例混和,放進鋪砌的地坑內用木鏟搓揉。

車胎:拉坯工正利用輪車塑造盤、碗、杯、碟等圓器,輪車上木圓盤與機軸成垂直角度,不停轉動使拉坯厚度均勻。旁站著工人,手執懸繩,以腳幫忙推動輪盤。

修胎:圖中泥坯正待曬乾。棚內修坯匠用輪車以小刀修削器表,棚外挑夫肩擔一板條的泥坯。

盪釉:均勻上釉有兩個方法︰蘸釉及吹釉。圖中工匠手持小圓器圈足浸入色缸上釉,稱為蘸釉。至於大圓器或其他器形(琢器)則用竹筒蘸上釉色,均勻吹向器表,就是吹釉。

據柴:景德鎮四面環山,故源源不絕有木柴燃料供應。圖中可見柴工帶著斧鋸伐柴,一些準備挑柴離開。

裝窯:瓷器須經高溫窯燒。瓷坯放進匣缽後裝窯。

燒窯:工人擔柴到來,以供窯工加柴添火。

出窯:圖中正在開窯,匣缽呈紫紅色。而窯內仍處於高溫,窯匠須用溼布包裹頭及身,雙手纏上逾十層厚布、浸泡過冷水的手套,入窯取出燒成的瓷器。

出裝:粵商帶備行裝、盛禮,前赴景德鎮訂購瓷器,準備會見接待他的當地代理人。

投行:圖中描繪粵商到景德鎮拜會當地牙行瓷商,門上牌匾書有“然惠行”商號。

請酒:圖中行商設宴招待粵商。屋內佈置不乏當地出產的彩瓷,包括宴桌上的碗盤、案上花瓶及大盤。

定貨:粵商向景德鎮牙行商人訂貨,屋內紅字寫有“早晚時價不同,目下一言為定”,意謂雙方協商後的價格將是定價,也不會有收據作實,一切只遵照口頭協議。可見店員正使用中國傳統的算盤及銀錠秤。

催貨:粵商在預定的日子提取瓷器,旁有陶工因被要求更換大量次貨,而表現不滿,被僕人拖拉勸走。

鬦彩:圖中描繪景德鎮的彩瓷作坊,瓷器上彩之後,將運往北京或廣州。畫面另見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幕︰左方一位老人戴著西洋眼鏡,細心在瓷器上彩。

明爐:白瓷塗釉上彩須經第二次低溫窯燒,以穩定器表的顏色。圖中工人正檢視明爐,可見爐的前門打開,爐底放置炭火,上置鐵叉承託鐵輪,瓷器置於輪上轉動燒烘。

箍桶:工人正凖備製造木桶的材料,以包裝瓷器運輸。

交艸:樂師正演奏娛樂茭草匠工作。草扎瓷器包括白瓷或青花瓷,將運往廣州加工釉上彩。

裝桶:圖中除了裝桶工人外,可見管工在旁核對貨單,另有工人在桶外書寫商號。茶壺等西方風格的瓷器為主要出口貨,當時民間也作日常用具,可見於屋內案上一例。

送客:景德鎮的牙行商人正送別粵商。粵商帶著一船的瓷貨,滿載而歸。

過灘:圖中瓷器正渡過鄱陽湖,隨後會轉入贛江到達南昌府,隊伍在此會轉行陸路,由挑夫擔運瓷器,翻越橫臥江西、廣東兩省邊界的梅嶺。這時湖面風急浪高,二船伕須竭力掌舵,另二人駕馭方向,以免觸礁。商人則憂心忡忡在艙內觀看。

過嶺:圖中裝桶的彩瓷由四人擔運,而裝籮的白瓷只需一人,商人則安坐二人抬轎中。隊伍翻嶺後,再循水路沿北江南下,經英德、清遠、東莞、佛山到達廣州。

歸裝(非高清):圖中黃埔江一艘懸掛紅十字旗幟(應是聖喬治十字旗或英國國旗)的外國小船正劃著,以及載滿裝桶瓷器的貨船,可能準備繳付關稅。畫面描繪了廣州城景緻︰中央小島原名“海珠石”,上築有廟宇及祠堂,清初時放置二十臺大炮並改名“海珠炮臺”。背景中花塔地標為六榕寺一部份,建於兩宋時期。

法琅(非高清):在廣州加工的彩瓷名為“廣彩”,別具西洋設計風格,專為出口製作,大部份是餐具。

暗爐:暗爐用於燒成較大的釉上彩瓷。圖中瓷器放進封閉的雙層爐壁,內燒炭火,一般烘焙一個晝夜。

開鋪:圖中所見歐洲人手持兩袋貨幣到中國瓷商購貨,很可能就是十八世紀後期的國際貨幣西班牙銀元。

發財:壓軸畫面描繪廣州舉行的祭神典禮,充滿節日氣氛。除了身穿官服的商人欣賞酬神戲外,婦女及小孩也可參與。酬神戲向風火仙師酬謝神恩,感謝祂一年來的庇佑。屋堂內掛起一面西洋鏡,反映出舶來品在廣州相當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