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前言:今天,對於的一些藝人來說,戲比天大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式,拍一部爛片不重要,觀眾頂多吐槽兩句。但如果人設崩掉了,那可真是天大的事兒,很可能會就此斷送自己的星途。


正文:4月23日早晨,周揚青發布千字長文把前男友羅志祥“時間管理大師”,“多人運動領頭羊”的身份都摟出來了。時間大師無力反擊,被錘了個結結實實。我刷著手機看了一天熱鬧,連“世界讀書日”,都忘讀書了!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想必那天也有不少讀者也是這樣度過的,一大早晨被迫吃了個“天降大瓜”,一時間不敢相信表面陽光開朗的大男孩,私生活竟然如此混亂;不少粉絲也因此難過,掩面嘆息,後悔當初怎麼會選他做偶像。

不過那天早晨最著急的,應該還是與羅志祥合作品牌商、節目組們,因為經此一役,羅志祥的人設已經岌岌可危,“人設崩塌”意味著其商業價值已經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可能會反噬廣告主的形象。在洶湧的輿論危機前,出道25年的羅志祥,還有多少商業價值呢?

答案恐怕不容樂觀。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羅志祥醜聞爆出之後,他代言的某飲品廣告已經下架,羅微博裡合作的商家廣告也都一一刪除,各大廣告主麻利兒的與渣男撇清了關係,劃清了界限。從這些商業動作中,足可見其商業價值已經大打折扣。

這便是“人設”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娛樂圈,人設已經成為藝人、明星們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經紀人、影視公司們都會花費大量的資源去幫助旗下藝人打造人設。不知不覺間,大家都進入了一個靠著人設恰飯的時代;藝人的真實才藝水平,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相對比來說,羅志祥的人設比較穩健的,既有無厘頭搞笑的“朱碧石”的成分,又有“偶像歌手”的成分;奈何此次前女友周揚青的“降維打擊”太厲害,羅志祥一下子被拍到沙灘上。

眾所周知,娛樂圈裡向來是不缺少緋聞、醜聞的,在香港娛樂圈鼎盛時期,“四大天王”中的黎明、郭富城,“雙週一成”中的成龍,那都是亂花叢中過的高手,頻繁更換的女友,難免會有檔期上的衝突;各路傍大款、做小三的女藝人,在香港的娛樂圈裡也不勝枚舉。查看當年的香港雜誌,小報,能讓你的三觀碎一地。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但那時候因為“人設崩掉”而斷送演藝生涯的案例極少,只要沒有惡劣到一定程度,揹負負面緋聞的藝人便還能在娛樂圈裡混下去。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李嘉欣與劉鑾雄

但近些年來,觀眾對明星藝人們“人設”有了較高的要求,對負面緋聞幾乎達到了“0容忍”的狀態。

為什麼“人設”在今天的娛樂圈既無比重要,又無比危險;人設何以成為懸在偶像藝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的?下面,本文從偶像藝人的“專業技能轉變”、“服務對象轉變”、“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界限模糊”三方面來解讀一番。


首先,偶像藝人專業技能在轉變:從靠作品吃飯,轉移到靠人設吃飯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在移動互聯網興起之前,人們認識一位明星,是通過一部火爆的電視劇、電影,明星與觀眾缺乏直接互動的渠道;可以說,作品便是觀眾接觸明星的唯一渠道。至於明星的私生活,粉絲們只能通過一些媒體報刊獲知,真實度也堪憂。

但隨著微博、貼吧以及各種互聯網內容平臺的興起,偶像類藝人的營銷方式發生了變化,很多偶像可能連一部像樣的作品都沒有,只需要帶著一張精緻的整容臉參加一檔真人秀節目,便可以火遍大江南北。(為避免爭議,在此就不舉例子了,可以參考模仿韓國的偶像養成類節目)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偶像新人時期便可以直接通過各種內容平臺接觸粉絲,搭建自己的粉絲圈。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三觀就可以讓無數粉絲喜歡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偶像藝人往往會塑造一個招人喜愛的“人設”。專業的營銷公司會通過大數據,問卷調查來探查,某一年齡段,某個範圍的觀眾喜歡什麼樣的“人設”,隨後便會給藝人量身定做一套“人設”。


對這些藝人來說,人設就是一件精美的套裝,披上這張“人設”,你就能火,但條件是,你不能脫下來。

粉絲加持下的偶像藝人成長極快,但風險也極大,速成的偶像能否承受“巨量光環”?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過早的人設包裝往往是“不合身的”,隨著藝人的年齡成長,萬一哪天藝人暴露了真性情,做出一些“不齒”行徑,那他面臨的將會是慘烈的崩塌。

歷數娛樂圈的“人設崩塌”事故,大都是忍耐不了內心的寂寞,脫下了那張人畜無害的“人設皮”,露出了自己不堪的一面。粉絲們看到這種表裡不一的反差,就像買了假貨一樣,被騙的他們當然忍不住憤怒,要口誅筆伐,將這位藝人罵個狗血淋頭。


其次,明星服務對象轉變:從ToB轉向了ToC;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以前的藝人從培訓班、表演院校畢業後,第一選擇是簽約影視公司、唱片公司,先演戲、出專輯,成名後,再面相觀眾,代言賺錢。像陳奕迅、周杰倫這樣的歌手,他們想成名成大腕兒,得找唱片公司簽約發專輯;像趙薇、陳坤、黃曉明這樣的演員,他們想出道,得簽約影視公司,演電影賺取片酬,然後再利用名氣成立工作室賺錢。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簡單的說,他們只需要創作出好作品,後面的交給市場就可以了。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但現在,營銷公司則選擇讓偶像類藝人更直接的接觸粉絲群體,通過銷售偶像藝人周邊商品,舉辦線下演唱會,組織見面會、各種打榜應援的粉絲活動,這樣遠比辛苦創作來的輕鬆。即便出演影視作品,也只需簡單露個面,對演技的要求近乎於無。

作品,更像是他們的貼“臉”商品。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這種“網紅模式”被很多年輕的藝人所採納,他們在未成名時,便要不斷與粉絲互動,積累好感,利用自己的粉絲額力量,讓資本注意到自己的存在,然後通過專業包裝正式出道。

在ToB轉ToC的過程中,

偶像藝人們省去了“創造作品”環節,因為人設能夠為之吸引一大批強有力的消費者,在粉絲經濟中,他們能更好的盈利。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由營銷公司+粉絲團體量身定製的“偶像”就是一張絕佳的濾網,能有效篩選出目標客戶。


對於合作品牌來說,不同的“人設”背後,就是一群有著相同愛好,相同價值觀的粉絲群體。

舉個例子:

喜歡小鮮肉、高冷、禁慾系標籤人設的粉絲,可能會喜歡潮牌、時尚單品

喜歡運動、科技範兒、標籤人設的粉絲,一般會喜歡AJ,高端電子品牌

根據自身的品牌特性,分析不同粉絲群體的特性,品牌很容易篩選出自家的目標客戶,做到精準代言營銷。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然而,這樣一來單一人設搭建的“粉絲經濟”也是極為不穩定的,偶像在維護自己人設的同時,也要適當做出一些“驚喜之舉”,讓粉絲不斷有驚喜的感覺;但這些驚喜之舉不能超出限度,一旦引起粉絲反感,將引發劇烈的連鎖反應。

其實從火熱的“粉絲經濟”中,我們也能看到,現在的偶像明星更像是一種快銷品,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的成名,迅速被大眾消費,也迅速的沉寂;絕大多數藝人都成了曇花一現。各種鮮肉偶像的不斷爆紅,沉寂的背後;是明星的服務對象在發生了變化。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在明星、粉絲、資本三體循環的粉絲經濟中,粉絲是盈利的基礎,高粘度高忠誠度的粉絲,對明星藝人有著更高的要求,出軌、道德瑕疵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這是一個相互滿足的過程,也無意中塑造了一個相互制衡的局面;粉絲成就了藝人,藝人要滿足粉絲的幻想;一旦藝人走出了粉絲幻想的界限,便有可能遭受指責,形象便會受損,從而直接影響到商業價值的高低。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尤其是偶像類藝人,他們就像浮萍一般,依靠著粉絲團體精心維持;小心翼翼的活在粉絲的幻想世界中,絲毫不敢暴露出自己的真實一面。

萬一“人設崩塌”,粉絲們大範圍脫粉,甚至有可能抵制他代言的或合作的商家,為了保護自身,品牌商們也必須及時劃清楚界限,以免傷及自身。


第三,偶像類藝人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界限更為模糊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從默默無聞到出道成星,全程都有在粉絲陪伴參與,偶像藝人的私人戀情、家庭瑣事都會曝光給公眾。他們無法分清楚,哪裡是個人空間,哪裡是公共空間。藝人們慢慢的成了透明人,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究其本質,還是“人設”惹的禍。

人設本質上就是利用“0距離”接觸,來為粉絲創造一種“虛假的真實感”。對於依賴“人設”成名的偶像來說,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征服觀眾,只能安心扮演粉絲心目中的“白月光”。

這種模式下,粉絲近距離接觸是不可避免的,各種“演唱會”“生日會”本質上都是一場場“粉絲見面會”,各類藝人的私人信息,也就成了維護粉絲熱情的商業信息。

長此以往,偶像們的私人空間不斷萎縮,粉絲們漸漸喪失了“界限”,當偶像出現私人問題時,粉絲們會一擁而上,從而出現“私人問題”侵佔“公共資源”的現象,其實,“公私”早已模糊不清了。


相比較於老牌演員,比如同樣是一代巨星的成龍,在2015年出版的自傳中親口承認自己年輕時候犯過很多錯誤,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合格的丈夫。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這些私人內容一經曝光,確實對成龍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但並沒有對成龍大哥的商業價值造成多少影響。

因為,大部分喜歡成龍的觀眾,並不是因為成龍是好男人,而是成龍的好功夫,好演技。

雖然成龍年輕時犯了錯;但那是他的私事兒,觀眾並不覺得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故而,很多老演員能夠脫離“人設”活的很好,很真實。


如今的“偶像”想要放下“人設”,遠離粉絲,潛下心來拍一部自己的“代表作”時,粉絲又不允許他們放下“頂流”的身份從“0”開始。這也是偶像們所不能接受的代價,萬一作品也沒拍好,轉型失敗,那豈不是兩頭落空?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由此可見,憑藉超高的顏值,精心打造的“人設”一朝爆紅,固然可喜;可是,若是長期生活在虛假的人設下,也為自己的職業轉型,增加了難度係數。



結語:現在的娛樂圈,“戲比天大”的時期過去了,但“人設崩塌”的日子來臨了;羅志祥不是最後一個"人設崩塌”的藝人,也算不上最勁爆的,在“虛擬人設”的模式下,永遠會有更大的瓜在等著吃瓜群眾。

在享受快速爆紅的紅利時,偶像們的“人設”,正在逐漸顯現負面效果。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藝人們收穫了“名利”,體驗了人生巔峰;資本商家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利潤;只有盲從的粉絲是最悲涼的一群人。

他們曾經那麼相信“偶像”,將其視為完美的“男人\\女人”,甚至在偶像身上寄託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當“偶像光環”破碎時,他們也難免會產生幻滅感。尤其是對低齡粉絲來說,這更是殘酷的,偶像的“人設崩塌”甚至有可能對他們的人生三觀產生負面影響。這是尤為悲哀的!

(全文結束)

人設,讓明星藝人又愛又恨又無奈;“人設光環”何時成為束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