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中國經濟從常規增長轉入長期的戰疫增長模式

劉世錦:中國經濟從常規增長轉入長期的戰疫增長模式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逼近200萬例,而世衛組織最近強調疫情仍未到達頂峰。

海外疫情持續蔓延,受此影響,中國經濟繼續承壓。如何看待海外疫情這個第二波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是怎樣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第二波衝擊在時間上將會大大長於第一波衝擊,帶來的增長減值也大概率超過前者,中國經濟要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相當長時期的“戰疫增長模式”。“全年能夠實現3%左右的增長,就是一個很大勝利。”劉世錦同時表示,在增長背景出現改變的情況下,對增長目標的評估也要相應調整。建議採取“相對增長率”的評估方法,就是用中國增長速度與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比值或差值。“如果2020年世界增速為-2.5%,中國為3%,相對增長率就是5.5%,是高於去年的。”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如何取向?劉世錦建議,短期政策要聚焦於“恢復”、“救助”“避險”,其中救助幫助的重點是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這就要依靠財政政策發力。避險的重點是防止金融體系由於流動性緊張引發的停擺和混亂,中國應該有能力使貨幣政策保持正常狀態,而不必跟隨去搞負利率。

劉世錦還強調,現階段要實現經濟的穩增長,首先和重點是穩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而基建投資穩不住中國經濟的大局。那麼如何促進消費?他建議對低收入群體直接補貼。“(補貼)不能走形式,下毛毛雨,要有適當大的量,比如達到低收入人群一個月的收入或消費水平。”

從中長期看,如何通過改革激發經濟增長動能?劉世錦認為,實質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要以要素市場改革推動都市圈建設。“基建投資的突出問題是投的地方和機制不對。投到都市圈,出錯的概率不大。”

新京報:海外疫情衝擊,作為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承壓。如何看待海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劉世錦:首先,不能低估第二波衝擊。今年年初中國經濟首先受到疫情衝擊,一個多月的時間經濟幾乎停擺,目前已在逐步恢復。但海外疫情正處在上升焦灼狀態,總體上仍未出現拐點。WTO最新估計,2020年全球經濟不可避免地遭受劇烈衝擊,增速將會下滑-2.5%至-8.8%,出口增速為-17.1%至-40.9%,進口增速為-14.5%至-33.8%。

中國出口一季度同比下降11.4%,進口下降0.7%。2季度以後,預計海外疫情對中國進出口影響加大,將會成為對中國經濟的第二波衝擊。有關研究推測,中國進出口全年將會出現15%-20%的下滑,其中服務貿易降幅更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淨出口在GDP中的佔比較低,只要淨出口不出現大的負增長,對國內增長影響有限。這在正常增長情況下是對的,但如果出口短期內下滑幅度過大,導致大批出口企業停工停產,將會直接影響到國內的消費、投資和就業。通過投入產出分析可以看出,出口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影響到0.2個百分點左右的GDP。近期有關信息顯示,外貿企業訂單斷崖式下跌的情況已經出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證實了這一點。當時,出口從高點下降了30個百分點,帶動GDP下降了7個百分點。

第二波衝擊何時緩解,直接取決於國際疫情走勢,而國際疫情有三個很大的不確定性。第一,美歐日等國一段時間後出現拐點,但在現有管控模式下,可能難以像中國一樣短期內清零,會出現一個相當長的尾部;第二,印度、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尚未進入暴發期;第三,疫情是否會跨年度甚至長期存在。

在此背景下,第二波衝擊在時間上將會大大長於第一波衝擊,帶來的增長減值也大概率超過前者。

同意這樣一種說法,全球疫情結束不取決於疫情結束最早最快的國家,而取決於最差的國家,因為我們處在相互關聯的同一個地球。

正因為如此,我們將不得不面對並適應這一個現實,即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相當長時期的“戰疫增長模式”。這種增長模式的顯著特點是,需要支付一個“戰疫折扣成本”,就是說,總是要拿出部分資源去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經濟難以開足馬力運轉,實現潛在增長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