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的徘徊

掰指一算,居住上海快三十年。我們的身邊有一群跟我們類似的人;常年漂泊的我們,逐漸迷失家的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回不去的家鄉,走不進的他鄉。

無論是“北漂”“上漂”再或者是其它;家鄉人的眼中,你是混大城市的人,酸酸的語言讓你顯得格格不入;在你生活的城市,哪怕你的當地方言說的多麼流利,“外地人”三個字是你撕不掉的標籤。十多年前,在上海讀書的時候,記得老師曾經告誡我們:一定要學會三種語言。第一,你生活工作的城市語言,比如現在是上海話,方便你更快的融入這個城市圈子,消除你內心的隔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第二,普通話,“亂花漸欲迷人眼”日後的生活你們會遇到形形色色不同城市的人,普通話能消除你們之間的語言阻礙,走出人生的道路;第三,就是你們各自的家鄉話,“鄉音無改鬢毛衰”更多的是提醒我們需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有些人是幸運的,通過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努力,拿到一張“上海戶口”,榮幸的成為“新上海人”;但不幸的總是佔多數。

遊子的徘徊


我見過許多人在大城市努力奮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最終逃脫不了政策束縛的命運,買房的壓力,或者是……比如我小夥伴的爸媽在上海閔行區附近做工廠回收租賃二十多年,因上海近年來實行經濟轉型,環境保護,人口控制等政策;他們依賴的工廠陸陸續續搬到全國不同的城市,他們就此失去工作。待在一個熟悉但沒有收入的地方總歸是沒有安全感的;他的爸媽回了老家合肥肥東,回首過往,二十多年的奮鬥小有成就,感謝上海給予的機會,但他們也將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在那座城市。二十多年有著數不清的回憶和不捨,二十多年後住在家鄉這塊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溫馨而又彆扭。家鄉的菜不加糖,早上沒有白水燙飯……吃了二十多年的菜成為抹不掉的回憶。“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想做點生意,發現無所下手,因為太陌生,陌生的連小區門口的路名都叫不出。有的遊子很睿智,多年前用賺來的錢在當地買了自己的“窩”;但那不是家,只是遮風避雨的場所,因為有家人的地方才能算上家。上海控制人口數量的政策一出,許多家庭開始兩地分離,孩子家長不是上海戶口,無法在當地中考,高考;只能踏上回鄉的路。家鄉近的,孩子懂事乖巧的,家長們會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家長們兩週回去照看孩子一次,來來回回,多年不變;肥東火車站就曾閃現上海肥東兩地奔波的家長身影;孩子不懂事的,家鄉較遠的,就會選擇父母一方或雙方共同回家鄉。為了生活,更多的是選擇分離兩地。不幸中總是有萬幸的。還有一群成為“新上海人”的幸運兒;每每她們操著流利的上海話去跟別人交流時,多數當地人大多會說:儂是外地寧,儂佬厲害了呀!阿拉上海麥好。“外地人”三個字跟你的膚色,跟你的血液一樣,是改不掉的。

遊子的徘徊


回家鄉的那群人,多數一時吃不慣家鄉的菜,看不慣家鄉的天,走不慣家鄉的路……最多的是嘗不慣家鄉的“酸”話。家鄉的點點改變對他們來說都是翻天覆地的發展,總是扣盡腦汁的回憶離開家鄉的點滴;想不起的過往,回不去的路,看不到的人,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而你杵在那盡情聞著家鄉的味道,更像一個陌生人一樣路過。家鄉的人稱你為“大城市裡的人”,有的回答說:只不過在外要飯,沒辦法,還是在老家的舒服。多數人都無奈皺起眼角的魚尾紋,微微做笑。

身邊總有人問我:一個人在合肥不無聊嗎?不想家嗎?上海是大城市,多好啊,幹嘛不去?只有我自己心裡明白:我並不討厭那座城市,因為它確實給了我們許多機會,對我們有相助之恩,但國內外已經有許多優秀的人才聚集在那;而家鄉的建設也需要人駐紮,添磚加瓦。其實更多的是我擔心我的家人或者是日後的孩子記不清回“家”的路,只能在家鄉和他鄉間徘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