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01

抱怨的常態

有句諺語說:跳舞不好的人,總是抱怨自己的鞋子;技術拙劣的工人總是抱怨手裡的工具。

我們身邊可能都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抱怨。

有人抱怨命運不公,時運不濟;有人抱怨工作時間太長,薪水又太少;有人抱怨創業艱難,人心不古,四周圍充滿騙局;有人抱怨家人不甚體貼,孩子也不那麼省心;有人抱怨朋友不再真誠,利益總是大於友情……

抱怨就如同往我們自己的鞋裡面灌水,灌的越多,就越發寸步難行。

你如果大聲喊“痛”,傷害就會出現;如果抱怨,就會遇上更多想抱怨的事。這是行動上的“吸引力法則”。

當我們抱怨時,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不想要的東西上,所談論的都是負面的、出錯的事情,而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什麼上頭,這個東西就會不斷的擴大和重現。

一旦我們的抱怨形成一個磁場,我們就會深陷其中卻又渾然不覺,以為那是生活的常態,生活便再無美好可言。

既然抱怨給我們帶來這麼多痛苦和煩惱,我們就需要學會不再抱怨。

而要做到不抱怨,必經這樣四個階段:

02

無意識的無能

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這是我們還沒有覺察的階段,當抱怨從別人嘴裡吐出來時,我們就會注意到,而從自己嘴裡出來,卻充耳不聞;

我們每天抱怨天氣、配偶、工作、身體、朋友、職業,或者對各種大小事件發牢騷,每天這樣的牢騷會重複幾十次,卻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的抱怨頻率有多高,甚至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抱怨辯解,並找出合適的理由和藉口。

很多人喜歡抱怨自己的健康,其實可能只是為了得到同情或者注意力,又或者是為了逃避某種責任,或者不願去面對自己反感的事件,卻並不能縮短生病的時間,更不會降低疾病的嚴重性。企圖用汽油來滅火,無異於把限制健康的能量傳送到全身。

有醫生說,病人有三分之二的疾病都源自於心理狀態,心理和身體是互為關聯的,你心裡相信什麼,身體就會表現出來。

當人們在抱怨自己的健康時,就把自己“病人的角色”呈現在別人面前,這些負面的說辭,就會被自己的身體聽見並最終烙下印記,身體會相信並將這股能量導入體內,從而引發出更多的健康問題。

因為每一次抱怨,都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然後你抱怨著一些新事物,卻又引來更多不想要的東西。如此往復,就形成了抱怨輪迴。

即使面對像致命的疾病這般艱難的處境,我們還是應該從中找到快樂,把焦點放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引發積極的激發健康的力量。

03

有意識的無能

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這是我們的覺醒時刻,是容易放棄而故態復萌的階段,我們會意識到自己的抱怨,但是還沒有能力做到不再抱怨。

我們會發現,一個常年抱怨的人,最後可能就會被周圍的人們放逐,因為他們漸漸發現自己的能量被這個抱怨者榨乾了。

相似的人,無論是同樣在抱怨,還是同樣在感恩的人,都會彼此相吸。在很多時候,我們抱怨或者說人閒話,都是想要證明自己在相較之下,顯得更為優秀,當你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自己沒有這樣的缺點。

其實,當我們想指出某人的負面特質,就要先挖掘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傾向,然後心懷感恩,慶幸自己有機會覺察這個缺點,並進行療愈。

有一個概念叫曳引,它就如同地心引力,你一直都會與周圍的人們保持同步,你引著他們,他們也引著你,當你待在其他抱怨者身邊時,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抱怨也增多了。當你的抱怨增多,你也會激起身邊的人更多的抱怨。

於是抱怨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著身邊更多的人。

一旦我們有了不再抱怨的覺醒意識,當我們再次和身邊人的對話轉換到負面內容時,記住,只要往後一坐,好好觀察就好。所謂“流言止於智者,聊天止於呵呵”,你既不批評,也不抱怨,對方就沒必要為自己辯解,抱怨之聲也會很快止息。

可我們總是試圖想要改變身邊的人,所以總是事與願違,讓自己也很痛苦。

美國諺語說,不要試圖教豬唱歌,那只是浪費時間,還會惹豬很生氣。

你不能讓一個人改變,你越是想法設法的想要改變一個人,他就越會緊守著現有的行為,不肯放棄。

想要打掃全世界,就只能從打掃自己家的門前階開始,只有自己有所改變,才能慢慢改變自己身邊的能量磁場,從而引發身邊人的追隨和改變。

如果一個人引發了你的負面情緒時,一定要和引發你負面感受的人談,去和第三個人說,就等於製造了“三角問題”,也會繼續製造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

比如家庭關係裡,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家長如果過多介入,就會讓自己習慣性的捲入孩子們的衝突之中,而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不能根本解決,如果父母有偏愛並做出偏袒的舉措,就會讓一方受到傷害,而另一方得意忘形,無形中加深了孩子的矛盾。

其實手足之間本就沒有什麼大的矛盾,家長一定要相信,孩子們能藉由自己對家庭關係的理解,用自己內在的力量,化解彼此之間的衝突。這才能讓他們學會健康的溝通。

04

有意識的有能

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這是個敏感階段。

我們該如何區分陳述事實和抱怨?

陳述事實是對事件的處理,是分享你對發生的事件有何感受,而不是去重塑事件。

比如,“你這麼做,讓我很憤怒”就是在處理;“你這麼做,讓我覺得你是個混蛋”就是在責難。

兩者的用語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其間的區別就在於——你在話裡傳達的用意以及隱含的能量。如果你一味地希望一切有別於現狀,就是在抱怨。

沒有人喜歡被指責和批評,如果你因為一碗冷掉的湯,而用言語攻擊一名服務生,他或許會幫你換碗熱湯,但他也可能在憤怒之際,在你碗裡放些你不知道的東西。

因為當一個人遭到抱怨和批評時,他會覺得受到攻擊,第一反應就是自我防衛,這樣的防衛通常是以回擊的形式表現出來。

大多時候,我們說出負面或者不快樂的話,就會接收到負面和不快樂,而說出感恩的話,就會引來喜樂之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裡。臨考前日,他做了兩個夢,一個是自己在牆上種下白菜,一個是到下雨天戴了斗笠還打著傘。於是第二天,秀才去找算命先生解夢,算命的聞言,說,“先生還是回家吧,高牆種菜還不是白費勁啊?戴著斗笠打傘不就是多此一舉啊!”,秀才一聽,仰天長嘆,心灰意冷,於是收拾包袱準備打道回府。

店老闆很奇怪,於是問起緣由,秀才如此說了一番,店老闆一聽樂了:“先生可一定要留下啊,高牆種菜不就是高中嗎?戴斗笠打傘說明有備無患啊!”秀才大喜,於是振奮備考,結果中了探花。

有時候,我們也需要這樣一個不抱怨的夥伴,做自己的“啦啦隊員”,當我們在抱怨甚至試圖放棄時,能夠幫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重塑生活樣貌,發掘我們當下所面臨情境的光明面,並激發我們重新做出挑戰。

05

無意識的有能

沒有和抱怨糾纏過的人生,不足以稱其為人生

這個階段,我們不再讓抱怨操控和支配自己。

抱怨會預言壞事的降臨。有這樣兩頭驢的故事:

一頭驢耕田回來,疲憊不堪,一隻狗跑過來看它,於是驢向其訴苦道:“唉,朋友,我實在太累了,明兒個真想歇一天啊!”

狗安慰一番,出門遇見了貓,對貓說:“我剛剛去看了驢大哥,它實在是太累了,它說真想歇一天啊,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實在是太多太重了!”

貓於是疾走告知了羊:“驢子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又多又重,它想明兒個歇一天,不幹活了!”

羊隨即又對雞說:“驢不想給主人幹活了,它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太多太重了,也不知道別家的主人是不是對自己的驢子好一點呢?”

雞於是又對豬說:“驢子不準備給主人幹活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的,主人對它一點也不疼愛,讓它幹又髒又累的活不說,還用鞭子抽打它!”

豬聞言,在農婦給其餵食時,對農婦說:“最近驢子有情緒呀,它說真不想再給主人幹活了,嫌主人分派的活又髒又累不說,竟然還想換個主人。”

農婦一聽大怒,即刻告知農夫,“咱家這驢子最近不但不好好幹活,還妄想換個主人,你打算怎麼處置它?”

農夫聞言,咬牙切齒說,“不忠者,殺無赦!”於是,一頭勤勞而實在的驢,就成為了大家餐桌上的美味。

還有一頭驢子,掉到了一個很深的廢井,主人權衡了利弊,覺得讓人救它太不划算,於是走了,留下驢子獨自哀嚎。

這口廢井每天都有人不斷的往裡倒垃圾,驢很生氣,覺得自己真是倒黴,不但被主人丟棄,還每天被人扔得滿身垃圾。

可是有一天,它突然改變了思維,它覺得垃圾裡不但有廢棄的菜葉可以飽腹,還能不斷的墊高自己的身體,於是,隨著垃圾越積越多,驢子也離井口越來越近,最終它終於逃離了廢井。

思緒控制語言,語言造成行為,行為成就習慣,習慣決定命運。

雖然生命中還有諸多挫折,但請為眼前情境所賜予的禮物而感謝上帝,無條件的接納,並著眼於光明面,當我們正面想法的雪球越滾越大,我們就能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和美好,命運也會悄然發生著改變。

今日薦書威爾·鮑溫《不抱怨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