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這兩天有幾條新聞,特別貼近生活:

喜茶,漲價。

海底撈,漲價。

西貝莜麵村,漲價。

光是隨便瞄兩眼,都覺得腦門充血。

我一個同事感慨:


還沒開始報復性性消費,就已經開始報復性漲價了。

今天,就想和你們聊聊漲價這件事。

一句話,我不是付不起漲價的錢,只是看不慣這騷操作。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30元一杯的奶茶

1.6一片的土豆


漲價這個事情,要先一條熱搜說起——

喜茶多款產品漲價2元。

也就是說,本來就是奶茶界貴族的喜茶,正式邁入了“30元時代”。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對比7元一杯的蜜雪冰城,10元一杯的coco,和11元一杯的一點點。


說實話,喜茶這一波漲價,真的讓我有點摸不著頭腦。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就像評論區說的:

“本身就定價就挺貴,現在更不合理了。”

“營銷過頭,還藉著疫情漲價,膨脹了。”

“不懂,我的錢難道是大風颳來的嗎?”

而一邊,這個事還沒討論出個頭。


另一邊,一些網友又發現,除了喜茶,很多餐飲業的頭部,都悄咪咪漲價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海底撈,復工後宣佈漲價了6%。

你可能不知道6%是什麼概念?馬上就有網友曬出了小票:

毛血旺從16元漲到23元,總共8小片;


土豆片漲到13元,一盤7片,算下來吃一片就要1塊8;


250g金針菇,漲到40塊;


小碗米飯7塊 ......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而且,漲價的同時,菜的分量少了。

有人說,21塊錢的鵪鶉蛋端上來,只有12個,底下厚厚一層全是白菜。

一頓吃下來,人均得220元,還未必能吃飽。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而隔壁西貝莜麵村,漲價也挺震撼的。


二月份還在說:貸款給員工發工資,只能撐三個月了。

到了現在:一串羊肉串9塊;一隻蒸餃8塊錢;一碗西紅柿面63塊......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越貴的越漲價,越便宜的越不漲。

昨天喜茶那條新聞評論裡,有人提到了人均7元的奶茶店蜜雪冰城。

結果官博親自來回復了:


我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蜜雪冰城,不漲價!


而這也恰恰是我迷惑的原因。

喜茶、海底撈這樣餐飲界的頭部企業,何至於此呢?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不是付不起2塊錢,

就是看不慣這騷操作


其實漲價,在我眼裡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只是這波漲價裡,藏了太多騷操作。

先說年輕人的續命首選——奶茶。

眾所周知,原本喜茶的價格就在高位,平均20-30元/杯。

而這次以“奶茶波波”“芝芝莓莓”“多肉葡萄”等原價在25元、28元為主的5款飲品漲價後,價格就直奔30元。

也難怪網友感慨:

奶茶超過30元,真的喝不起了。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而其實,它漲價的行為並不是疫情期間的特例。

在去年,有網友扒出,它們的多款產品就開始漲價,比如19塊的產品抬價到20塊,而如今把29塊的產品抬到30塊。

這種之前就偷偷摸摸地拉高均價,上探利潤空間的操作,我覺得,挺騷的。


和喜茶如出一轍的還有海底撈。

面對漲價爭議,他們看似誠懇的自爆僅僅漲價6%。

但很快,網友們就發現了蹊蹺 ——

一片土豆1.8元,一碗米飯7元,單人調料10元,雙拼鍋底100+。


選上必點品,綜合起來實際消費的漲幅在20%以上。

你漲價也就算了……為什麼還出了道數學題難為消費者呢?


另外,海底撈的解釋還加入了“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的官方解釋:


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服務,如今只是因為顧客的“戶籍所在地”而出現了差價。

所以說,這是逼消費者重新投胎麼?

美其名曰價格調整,只不過是花式謀求利益最大化罷了。

這麼一看,也挺騷的。

那種感覺,就像我們被坐實“顧客=韭菜”悲劇命運,讓人又恨又氣又無力!


我還是看不慣,一杯奶茶30元。

不以消費者為初衷的漲價,

都是耍流氓


如果說,面對這種漲價“騷操作”,我的心情是看戲。

那冷靜分析這種“騷操作”的後果之後,我是看不慣。

看不慣這些大品牌,兇猛漲價背後的那股囂張勁兒。

我來給你們分析分析。

1.為什麼他們敢這麼漲價?

單說奶茶這一行,在網紅效應的強勢擠壓下,僅僅是去年一年,就有超過3000家中小奶茶店倒閉關張,被踢出局。

而倒閉後還能存活的,無非就是這些大企業。

因此,他們有恃無恐。


畢竟我們的選擇變少了,小奶茶店都倒閉了,我們只能被迫消費昂貴的大企業。

2.這樣漲價的後果是什麼?

伴隨頭部企業漲價了,那些活下來的小企業,也一併會跟著漲價。

但是你仔細想想,全體漲價的後最難受的是誰?

其實是我們這些為它買單的消費者。

我之前,其實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一切不以消費者為初衷的漲價都是耍流氓。

這句話的意思是,漲價,沒問題。

但價格上漲的同時,也應該配套相應的服務、品質和價值的上升。

這才是合理、健康、負責的做法,也是一個良心品牌該有的覺悟。

可現實呢?

喜茶漲價了,依舊要排隊;

海底撈漲價了,依舊要等位;

我一個同事吐槽,西貝漲價了,還是不好吃……

漲價漲得毫無誠意。

怎麼看怎麼都像,玩弄數學遊戲,把消費者當韭菜收割。

最後,對於這些拿疫情和物價為漲價背書的企業,其實我只想替大家問一句話:

等疫情結束了、原料平價了……

那些好不容易漲上去的價格,還會降下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