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求“真”便不是“真”,那到底何為“真”,對此你怎麼看?

人生一世為求一個“真相”,儘管生活不易,所面臨的事情太多太雜,但心之所向是“動力”的源泉,對“真相”的探索是每個人一生都在進行的事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如此才能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若是執迷於外界那些“虛妄”的“假象”,無節制的揮霍“精神”和“肉體”,諸多“困惑”和“煩惱”必將來到生活中,擾亂自己的生活節奏,於自身處境非常不利。

永嘉禪師的《證道歌》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如下。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你若求“真”便不是“真”,那到底何為“真”,對此你怎麼看?

若是我們執著於對“真”的追求,那我們所追求的那個東西是“真”的嗎?如果我們認為周邊一切事物都“假”的,“虛妄”的,請問食物不香嗎?撫摸事物的手感不真實嗎?這些是“假”的嗎?對於這些“真假”之分你有何“高見”呢?我個人認為“真假”來自於人的“心”中,主觀上的“判斷”以及客觀上的“事實”,兩者結合方得“正知正見”。

《紅樓夢》這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開頭對這個“真假”作了很好的描述。作者自雲,因曾經歷了一番“夢幻”,故將真事隱去,而借用“通靈之說”,做出這本《石頭記》也就是《紅樓夢》。此書實際上“曹雪芹”一生的見聞,他以自己一生的經歷為引子,通過故事的方式把人世間的“規則”描繪給眾人觀看。這個“規則”是“真”還是“假”,站在“曹雪芹”的立場上看,是他真實的“體驗”,是“真”的。站在一個吃瓜的群眾角度來講,我無法論證這件事情,對我而言“不關心”,“真假”對我不重要。對於學術性很強的朋友來說,因為太多執著,導致非得分析個所以然,稍有不正確的描述便說這是“假”的。

你若求“真”便不是“真”,那到底何為“真”,對此你怎麼看?

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一個關鍵點,“真假”本身沒有意義,因為“人”在其中活動這才產生了意義。把這個搞清楚這本《紅樓夢》裡的故事情節所產生的必然聯繫,其中所蘊含的“規則”對我們生活有沒有意義,很顯然是“有的”,那麼對我們而言就是“有意的”,是“真的”。

回過頭來看永嘉禪師說的話,以“覺悟”為前提對“真假”、“虛妄”做出的論述。佛教思想搞得很“玄乎”,大家認為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正是因為其中“文字”不好懂,最起碼以現代人的眼觀看這些文字是真的不好“懂”,所以佛學現代化是個很好的“思維模式”。永嘉禪師在和六祖聊天之後很多感悟,留了一宿,仔細研究,天亮時“覺悟”了,作了這首《證道歌》。

你若求“真”便不是“真”,那到底何為“真”,對此你怎麼看?

我們普通人想要“覺悟”就“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讓自己能夠合理運用這副“軀體”以及“思維”,但這還在一個“表象”上下功夫,更為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對“真假”的“認知”。若為“覺悟”而尋求“覺悟”法,這個“法”不見得適合自己,因為這個能量是“外界”的,當這個“能量”消失了呢?自己又該怎麼辦呢?所以當一個人能夠自發性的做自己感興趣並想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這個上面的時候,那此人的所有“行為”皆是從“心”中出發,“心”不會糊弄自己,而此過程中多得到的“物質”、“精神”等等都是順帶的過程,如此算是永嘉禪師說的“無一物”了,本就不存在何必太執著,一心做“好事”,前途何須“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