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洋偶然間看到一張小照片,照片裡孟二冬開懷笑著,眼神裡流露出溫暖和愜意,這個表情令譚洋印象深刻,他一下子找到了孟二冬這個人物的感覺。
一位兢兢業業的教授,甘居寒舍數載,醉心書齋多年,最輝煌的時刻也只是在大學課堂上面對學生侃侃而談。他的生活實在太平凡,跟我們身邊的每個人並無二致,又實在太不平凡,他將畢生獻給了講臺。這就是電影《孟二冬》的情節,為普通人立傳,並不是件容易事。而辭世於2006年,北大教授孟二冬的故事離我們並不遙遠。
導演:推陳出新
蒙古籍導演哈斯朝魯以風格清新自然、人文氣息濃厚的電影《剃頭匠》和《長調》而備受矚目,當製片方動了拍攝反映北大教授孟二冬的電影的念頭時,哈斯朝魯成為他們第一個關注的導演。
剛開始,哈斯朝魯雖然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但也的確深感難度太大,他第一個擔心的問題就是因為孟二冬教授的形象太正,拍出來後,電影的說教意味太濃,觀眾一時難以接受;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最擔心的問題,是擔心征服不了曾經在孟二冬教授身邊生活過和工作過的人。哈斯朝魯說:“如果是為歷史人物立傳,我們可以放開想象,編撰一些故事,可孟二冬教授離我們的生活太近了,編撰的成分一多,就顯得虛假,可是為了服從戲劇性的要求,又必須有些編撰的成分。”究竟是什麼支撐著孟二冬選擇這種平凡又不平凡的生活,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哈斯朝魯覺得他把握不了這部特殊題材的電影。
因為這樣的顧慮,哈斯朝魯並不急著接下這部戲,他花了大量時間翻閱孟二冬生前留下的資料。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一天,哈斯朝魯找到了心中的孟二冬形象。在一次偶然的和孟二冬的學生交流時,哈斯朝魯得知孟二冬非常欣賞陶淵明,跟學生講課時,一談到陶淵明,也是兩眼放光,語氣中充滿崇敬。陶淵明雖然當過縣令,也領略過熱鬧的官場生活,但最終還是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辭官歸田,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這種人生選擇和境界,也許正是孟二冬心之所向。
哈斯朝魯覺得如果將陶淵明淡薄名利,尋找自己心中那片桃花源的精神內涵作為影片表現的主題,那麼電影的風格必然也是淡泊雋永的,儘量減少人為的戲劇化衝突,但又不失生活的原滋原味。再三思索,哈斯朝魯決定選擇一種全新的拍攝方式。
在以往的人物傳記片中,或者是將人物生平傳奇化,或者是努力還原真實生活,甚至不惜重金打造歷史場面。但對於電影《孟二冬》而言,時間和場景的真實很容易實現,但人物的真實卻非常困難。哈斯朝魯決定採取最近越來越受關注的偽紀錄片(mocumentary)式的拍攝方式,使得電影看上去像一部紀錄片,同時又穿插對真實生活中孟二冬教授的學生的訪談,將兩者穿插起來,努力營造出一種客觀全面的視角,同時也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更加立體的孟二冬形象。
拍攝工作完成後,哈斯朝魯看到樣片,不禁有些擔心,因為在主流電影裡,這種訪談和敘事穿插起來的做法,並不多見,他擔心觀眾是否能接受全新的方式,但是在北大舉行的試映會讓他信心倍增,試映會到場的有不少是孟二冬教授生前的親友、同事、學生。孟二冬教授的女兒孟菲甚至激動地拉著導演說,她看著銀幕上的“孟二冬”的生活,恍惚間好像是在看自己和父母的生活。
表演:不著痕跡
電影《孟二冬》的主演譚洋,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是一位演技卓越的實力派演員,他飾演的角色,往往能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導演哈斯朝魯在挑選角色時,無意中看到了譚洋的一張小照片,這張照片像極了生活中的孟二冬,哈斯朝魯一下子對譚洋產生了興趣。正好身邊的副導演剛剛看過譚洋主演的《親兄熱弟》,對他飾演的老三印象深刻,極力在導演哈斯朝魯面前推薦譚洋。
當時,譚洋正在外地拍戲,接到劇組打來的電話,得知這部電影是講述一個北大教授的生活,一時間犯了難,雖然他深知題材和製作班底都不錯,對他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但是他擔心這個任務撂在他手裡,會演砸。雖說口頭答應導演,回京後就見面,但是譚洋內心深處也對這次合作不抱希望。沒想到,譚洋回去第二天,他就接到了導演哈斯朝魯親自打來的電話。
譚洋是個認真的演員,對於角色孟二冬的塑造,他有太多顧慮,於是他提出要求:跟孟二冬的妻女交流,導演同意了;在北大住幾天,感受高校氣氛,導演同意了;孟二冬在圖書館裡常看的書,他都要粗粗地翻一遍,導演答應了;他要旁聽孟二冬的博士導師——一位老教授的課,導演答應了。這時候,譚洋才體會到導演拍這部電影的用心和用情,硬著頭皮,他迎接了這個挑戰。
其實,譚洋接下這個角色,也有許多自己的情結。孟二冬教授的專長是古代漢語文學,平時喜歡習文練字,而譚洋在平時也喜歡把玩墨寶古玩,讀讀古詩;孟二冬教授全家在北大校內住了將近十年的筒子樓,而譚洋的夫人是老師,他們也一起擠在筒子樓裡度過了數年生活;孟二冬教授偏愛晚唐北宋的詩詞,而他也非常喜歡陶淵明等詩人的作品。
光有體驗和共同點還不夠,譚洋還必須從僅有的一些影像和文獻資料裡尋找真實孟二冬的身影。孟老師照片很少,而僅有的錄像也是他臥病在床時的情景。譚洋偶然間看到一張小照片,照片裡孟二冬開懷笑著,眼神裡流露出溫暖和愜意,這個表情令譚洋印象深刻,他一下子找到了孟二冬這個人物的感覺。在家裡,他翻出過時的衣服,穿上身尋找感覺,但感覺書卷氣還是少了點,他一遍一遍的換衣服,在鏡子面前試,直到翻出一個北方冬天常見的毛線帽子和一隻舊皮包。他戴上帽子,夾起皮包,對著剛從廚房裡出來的夫人說了句臺詞:“我去上課了,你記得四點接孩子。”譚洋的夫人愣了愣,隨即興奮的說道:“對,就是這感覺。”而譚洋也朦朧中有種錯覺,感覺自己好像馬上要去給學生講課似的。
電影:含蓄深遠
導演哈斯朝魯以前的影視作品裡,經常會用到非群眾演員。對於他而言,非群眾演員自然流露出來的神情動作,比職業演員更有吸引力。因此,導演在拍戲的時候,對演員只有一個要求:不要表演。
越是有演戲經驗的,就越難完成這個要求,因為職業演員會本能的有些習慣動作和反應。電影裡有很多講課的畫面,一方面講課內容晦澀,譚洋還必須用生動自然的方式來表達;另一方面,拍攝課堂上的戲時,經常教室裡一個學生都沒有,可譚洋必須表演出不斷和學生互動的感覺來。影片開始的第一個鏡頭,哈斯朝魯導演要求譚洋在空曠的教室裡,表演一長段講課內容。譚洋要求找個參照物,不要直接面對鏡頭,但導演卻要求譚洋看著鏡頭講課。這樣表演,譚洋感到很不自在,他擔心會出錯,練習了好幾遍,才開始實拍。這場戲拍的很艱難,而剛開始譚洋也很不理解為什麼導演要採取這樣奇怪的拍攝方式,直到成片出來後,譚洋才明白了導演的用意。原來這樣的鏡頭安排,使得劇中的孟二冬就像是在對著觀眾講課一樣,孟二冬身上的殷切、純真令觀眾感同身受。
還有場戲,拍攝孟二冬一家在筒子樓裡的生活。導演在想怎麼能拍出空間狹小侷促的感覺,譚洋和飾演孟二冬夫人的鄭衛莉商量,可以像變戲法一樣,讓很多生活用品白天都變出來,晚上就收回去。其實這個細節來自於他們過去的生活,當時居住條件受限,人們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來節省空間。當時,他們設計了一個小細節:孟教授家裡的一個可摺疊書桌,休息的話就把小桌子一收,放在床下。實拍的時候,譚洋在收桌子時把鄭衛莉用的擦手油碰掉了,但那場戲導演規定沒有臺詞,所以他只能憋著朝她呶呶嘴示意,差點笑場,可是又心疼膠片只好忍著。等導演喊停,他們兩人都笑得直不起身來。可這段戲拍出來的效果特別好,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一部優秀的電影,需要許多生動細節的支撐,而電影《孟二冬》在主創人員的努力下,為觀眾貢獻了諸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可以說,這部電影就像孟二冬教授本人一般,在安靜平凡的外表下,有著不凡的靈魂。
閱讀更多 中國家永遠愛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