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電影敘事學(narratology),以敘事電影為研究文本,探討敘事電影中的敘述者與接受者,時間與空間,故事與情節,視點與結構等敘事問題。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它立足於這樣的一對假定矛盾,即敘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敘事就是敘述者與接受者作鬥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敘述者總是利用各種可能性來控制和影響接受者。

而接受者又總是對敘述者所敘述的一切將信將疑,接受者總是想找出文本背後的敘述者,而敘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縫合在故事當中。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01.亞里士多德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就有關於敘事學的古典論述,亞里其多德認為,詩歌的目的就是模仿人類的行為,同時他認為這種模擬是一種創造性的模擬,模擬是虛構,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再現。

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敘事學才有了發展,福克納在研究小說時,已經提出要研究小說的敘事人稱問題,也就是敘事學上的視角問題,而視角問題是現代敘事學的一個主要研究範疇。


無論亞里士多德也好,福克納也好,他們關於敘述的理論都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經驗性的,也是片斷性的,而真正系統性地對敘述進行定義和全景研究,是在現代敘事學出現之後。

現代敘事學的理論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02.什克洛夫斯基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一般認為,1914年問世的什克洛夫斯基的論文《詞語的復活》是俄國形式主義的第一個文獻。什克洛夫斯基在論文中提出了文學的語言性,他認為詞語的意義在反覆利用後會退化的,詞語在日常生活中會逐漸失去原生態的意義,所以為表達意義,必須反覆用修飾語來加強。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俄國形式主義強調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認為詩歌要有生命必須改變詩歌的語言形式,他們對文學的科學性進行了論證,反對把文學放在社會科學裡進行驗證。


他們認為,文學創作應取工藝學的態度。


03.普洛普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普洛普(Vladimir Propp)於1928年出版的《民間故事形態學》是形式主義在敘事學研究中的一個勝利,普洛普的敘事研究在形式上指出了意義產生的過程,他象化學家分析化學元素一樣把故事當成敘事元素的組合。

普洛普的整個研究,就是試圖抽出民間故事中的共性。他認為在俄國民間故事中,人物的行為是不變的,他把他稱為“功能”。他認為角色的功能可細分為三十一種,這些功能是按一定的順序排列下來的。


而這些功能經常是糾纏在一起的,形成了“角色”,他認為角色共有七個:反面角色、協助者、救援者、公主和她的父親、送信人、英雄、假英雄。而角色和功能是故事的二個基本元素。

普洛普的敘事研究已經形成現代敘事學的基本框架。

當他的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被譯介給西方時,對西方現代敘事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用角色和功能研究民間故事的方法也被電影學者搬到電影分析中。比如彼得·沃倫(Peter Wollen)對希區柯克《西北偏北》的分析,就完全照搬普洛普的理論來對好萊塢情節電影進行分析。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 《西北偏北》


04.列·維—斯特勞斯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俄國形式主義可以說是現代敘事學的源頭,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影響使現代敘事學的研究在西方崛起。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列·維—斯特勞斯在(Levi-Strauss)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

一書中,運用結構主義的原則分析古希臘神話,分析社會結構。與普洛普的元素分析法一樣,斯特勞斯也把“神話素”作為神話的最基本單位。

此後,西方學者紛紛發表專著和論文,表述自已對敘事方面的見解,隨即現代文學敘事學做為一門學科,也就建立起來了。


在這裡應該提到的有下面這些學者和著作。託多洛夫的《〈十日談〉的語法》,他首先從敘事語法角度來研究敘事作品,並第一次提出了“敘事學”這個概念。格雷瑪斯的《敘事語法》,他提出了“動素模型”這個理論術語。布雷蒙的著作是《敘事邏輯》。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05.羅蘭·巴特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羅蘭·巴特在《敘事結構分析導論》(1966年)中認為,當時西方的敘事學研究只能針對古典或是民間作品,一旦面對現代主義的作品時,結構主義敘事學就變得無能為力了。

➤ 巴特認為敘事作品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功能,是最基本單位,人們把故事中的相關面視為功能。

第二是行為,也可以稱作情節層次,研究的是敘事作品中人物的分類及他們的動作。

第三是敘事,現代作品中,敘事者和作者是不同的,作者之死是讀者誕生的代價。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06.熱拉爾·熱奈特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運用結構主義觀點建構現代文學敘事學的最傑出者,對敘事學研究最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應屬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ette)。

他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間陸續發表了《辭格》

(一、二、三集),在這些論文裡,熱奈特以詩學家的身份著手研究話語的各種可能性,如敘述技巧、詩歌結構、文本空間、敘事與話語等。

而他在《辭格三集》中的《敘事話語》,更是以普羅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研究範本,對敘事學的各個範疇進行詳盡周到的分析。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 熱奈特把敘事學的研究範疇,主要分為敘事的時間、語式和語態三個方面。

敘事時間,熱奈特認為,在敘事中,敘述者不得不打破事件的自然順序,把它們以敘述者的喜好重新排列起來。同時敘述者也可以改變敘述的速度和頻率。

熱奈特把敘述者對時間的控制分為三個研究範疇,順序、時距和頻率。在這三個範疇下,熱奈特細緻的分析時間的倒敘、預敘、概要、省略、場景等,指出敘事事實上是敘述者與時間的一種遊戲。

語式,熱奈特研究的是敘述者與敘述信息的距離和角度問題。

他把敘事中敘述者與人物的關係做了分類,提出具有獨創性的聚焦理論。在這裡,熱奈特詳細的研究了視角的多種可能性。


語態

,熱奈特論述了產生敘事話語的主體,敘述行為。

他用大量《追憶逝年華》的例證闡釋了敘述與故事、敘述者與故事、敘述者與主人公的關係,並涉及了敘述者與接受者的相互作用問題。


熱奈特對《追憶逝水年華》詳盡分析,事實上是結構主義敘事學的一次分析實踐。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隨著現代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發展,電影理論也受到影響,60年代電影理論開始向現代電影理論過渡。當時出現的電影符號學是電影理論的一次革命。


07.麥茨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在電影符號學的發展中,電影敘事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也漸成氣候。許多學者用敘事學的方法來研究電影,當時的許多電影符號學家也是電影敘事學家,麥茨(Christian Metz)就是一個代表。


麥茨認為電影的主體是敘事的藝術,電影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敘事形式和結構。


那麼電影符號學就應該注意到對敘事時空的研究,麥茨的“八組合段理論”事實上是一種可用於實踐的電影敘事分析方法。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麥茨把鏡頭分為八種組合段,在這八種組合段裡,麥茨詳細地分析了鏡頭在敘事上的種種可能。他的組合段理論可以算是電影敘事結構研究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理論家認為這個組合段理論有呆板形式主義之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


08.若斯特

法國電影敘事學家若斯特(Francois Jost)認為,敘事是以事件的轉變為前提的,它意味著從一個事件轉變為另一個事件,意味著時間性,而且在電影中,這個時間性特別重要。像《嬰兒的早餐》這樣的電影還不算敘事,而僅僅是一個比照相的瞬間稍長的一個過程。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 《嬰兒的早餐》


他認為,用一個鏡頭拍成的即無任何時間省略的影片更接近於照相,而在他的理論裡,照相是不存在敘事的。這和巴特的觀點恰好是背道而馳的,巴特認為任何信息的傳遞過程裡都包含有敘事,照相當然是一種敘事了。

關於敘事,除了上面的界定外,若斯特又補充說,為了產生敘事,不僅需要記錄過程,尤其需要運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修飾時間,例如刪略時間,採取倒敘手法,重新安排時程等。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存在敘事,有一些電影形式,它們完全不是敘事而是演說。

若斯特認為,在電影中暗含著一個敘述者,他是一個組織者,這個掌握一切的組織者負責引導影片中的人物說話,這些真正說話的人是言明的敘述者。敘述者不是演說的人,而是採取視角的人。


在若斯特那裡,視角問題包括三個層次,所知角度、視角角度和聽覺角度。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這是若斯特根據電影的聲畫特性,把熱奈特的視角一分為三。在許多電影研究者那裡,在理論上是把聽覺問題看作是視覺問題一部分的。在這裡,若斯特提出了他自己的概念:目視化。

若斯特認為,第一個鏡頭都表明攝影機的一個位置,所以對他來說,鏡頭本身就是一個視點。


因此他把目視化又分為二種:內部目視化(攝影機使人聯想到某個人物的眼睛)和零級目視化(攝影機像是置於人物之外)。


而在內部目視化裡,又有二種情況,如果接受者不靠上下文就能一下子看出畫面上沒有的一個人物,這叫初始內部目視化,如果通過剪輯、銜接或者語言等上下文的關係來表現主觀性,這叫次級目視化。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若斯特的主要著作還有《新的電影,新的符號學──論阿蘭·羅布—格里耶的影片》(1979年,與多米尼克·夏託合著),《影片和小說比較中的眼睛──攝影機》(1987年)。

08.大衛·波德威爾

美國的電影敘事學家的主要人物是大衛·波德威爾(David Bordwell),他在1985年出版的《故事片中的敘述》.

對電影敘事學的所有概念都做了相當全面的論述,如視點的活動,敘事的原則,敘事和時間,敘事和空間,敘事的歷史模式。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波德威爾的敘事研究主要立足於好萊塢的情節電影。他的理論是一種比較實用主義的理論,也是一種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方法。在對電影敘事學源流及研究現狀較為全面地介紹以後,對電影敘事學的研究領域和概念具體解釋就可以開始了。


電影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是敘述者把信息傳播給接受者的過程。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敘述者為了自己的目的,必定要對本文進行改造,敘事就在這個過程誕生。

電影理論 | 大師們的敘事結構學

電影學作為一種學科,在理論及研究方法上一直受著文學理論,特別是小說理論的影響。電影敘事學自產生到發展,為電影學者研究這些優秀影片的時間、敘事、類型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了一個發展和創新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