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你們的課堂真的“合法”了嗎?

我們沒有想過一個問題——課堂上,所做的一切,所教的知識到底合不合法。

如果你認為這是危言聳聽,先來問自己幾個看上去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吧:第一,在小孩讀書或者寫作的時候,要不要播放背景音樂;第二,教材中配了插圖,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去讀,去關注;第三,帶著問題自己去找答案,合理麼?

不必再例舉下去了吧,因為光看這三個問題,你已雲山霧罩。你會反問我:這些問題有意義麼?有回答或者說思考的價值呢?例如,音樂要不要放,全憑感覺啊,感覺要放,就放唄,別糾結。喜歡什麼音樂,就放唄。又如,關注那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就“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吧,這是當下最時新的答案啊。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都是這樣“憑喜好”“憑經驗”“憑感覺”。

注意嘍,這三“憑”可是要老命的。

老師們,你們的課堂真的“合法”了嗎?

先說“憑喜好”。教師個人的喜好,其實是一種教學傾向。傾向,就是小孩在課堂上可能的發展方向。喜好,能把孩子往一種很單一的路上推。你以為你的喜好就是好,就是小孩的未來,就是所謂的語文。而恰恰,你關閉了小孩通往語文的好多條可能的路。再說“憑經驗”。你覺得你的教學很有一套,經驗豐富,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有個概念叫“經驗盲區”。經驗,也許是最不靠譜的,是一種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可笑。陷入經驗盲區的人總是以為自己,認為自己是多麼的無辜與委屈。而實際上,正是錯誤的狹隘,讓跟隨的小孩承受著委屈。最後說“憑感覺”。好多老師喜歡說“我覺得是這樣”“我個人以為”……既然是個人的,那就是未經考證。未經證實的知識居然就冒然傳遞給小孩,且是通過正兒八經的課堂教學,根深蒂固地產生影響。

仔細想想,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你又感到意外了,我為什麼有這些古怪的想法呢?

2018年5月,我在上海執教了三年級習作《說說我自己》,特別邀請華東師範大學黃志軍博士到現場聽課並指導。課後,黃博士傳來了這樣一段評課意見:

何捷兄,您的課一如既往的好,充滿了兒童趣味!融入兒童而又能引領兒童,創造作文教學的快樂境界,整堂課幽默不斷,真正做到了於老所說的“不太像老師的老師”。超越您的課本身,回到您的兒童觀、寫作觀,這在當代的小學語文教學界來說都極為難得。

“讓兒童像個兒童,讓兒童做回兒童”,這是你的作文教學課給我的最大感受,也是當下很多語文課(包括作文課)最需要的教育哲學!具體的方面:(1)從課的整體設計來看,先是讓兒童藉助“秘密”、“特色”這些貼近兒童的觸發點引入,在學生的朗讀分享中相機給予指導。這其中充滿了對兒童寫作習慣、態度的始終關注(這也是寫作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方面)。此環節更側重書寫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其次,在引導學生欣賞完繪本之後,引發學生寫腦海中的“心像”,側重心理活動的揣摩;最後環節出示的蘇格拉底名言則從另一個視角開拓了學生的思維,這也是課堂的巧妙留白。(2) 從寫作教學知識開發的角度來審視。第一次寫作出示了“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這樣的文本框架;第二次則出示了“A? or B?or C?”這樣的心理獨白框架,巧妙地給學生搭了寫作的“支架”,也是提供了寫作知識。若是時間再長一些,學生能夠有更多時間來練習,那麼這些知識便能夠更好地被學生掌握。(3)從整個中國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現狀來看,目前最為匱乏的就是寫作課程知識、教學知識的更新和完善,您的很多課例是原創性的開發。我思考的一個更為宏大的課題:這些知識本身是否構成了一個體系,這些知識是否經得起多學科的推敲,這都需要靜下心來全方面地考察和剖析,也更需要在嚴謹論證的基礎上推廣。另一個層面,兒童如何看待寫作,兒童擁有怎樣的寫作知識,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極為匱乏,這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專家教師開發的寫作課程(教學)知識和兒童已有的寫作課程知識之間存在著何種錯位或者一致,類似的研究目前也還沒看到。您在寫作課程知識和教學知識開發方面的用力之深,讓我深深敬佩!

未來可以做的是從更高的層面來審視這些知識的合理性、合宜性。高校的語文教育理論研究者還有極大量的工作沒有完成,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課程標準本身的指導性、教材本身的“易於學習性”,甚至是高校語文教育學科教學相關課程的知識更新。期待有機會能再次向何捷兄學習!也希望自己能更加勤奮。

黃博士是我的老朋友,評價中帶著謙遜的君子之風。評價的後半段“建議”,引發我深深的反思:確實,我很少思考過“我這麼做是否合理”。我從來認為“我可以這麼教”,我認定“這麼教小孩應該會”。我沒有考慮“傳授的知識是否系統,是否適合兒童需要,是否與他已有的認知匹配,能推動他往最近發展區前進”。

我欠缺一種反思:課堂上,“我要這麼教”與“怎樣教才好”的關係,被忽略了。

閱讀了《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3月刊,在一篇學術文獻中發現一個核心概念——“非法知識”。一下子,我的反思找到的延展的發昂想。課堂上,我們人為填充好多非法知識。這裡的“法”,可以看做是規律,一切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知識是合法知識,反之是非法知識;“法”還是系統,知識是系統的,或者是系統知識鏈條上的一環,且適合於本節課授予的知識是合法知識。反之,不在課程系統知識鏈上,又不適合本課教學,與前後無關聯的知識屬於非法知識;“法”是科學,知識本身應該科學的,應該正確而不應該過於個性、過於偏執;“法”是選擇,那麼多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未必都要在一節課中教給小孩。本節課教什麼,需要根據學情做出判斷與選擇。“精選”的知識是合法的,“氾濫”的知識是非法知識。這樣想來,我們的課堂“合法”麼?這個問題是否問得你毛骨悚然。

當然,大部分人依然是心安理得的。因為他們沉溺於“憑喜好”“憑經驗”“憑感覺”。

回到課前我們提出的三個問題,實際上都可以在理論界找到依據。

要不要播放音樂?理論是這樣闡述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勞斯徹博士與加州大學的肖博士的心理實驗證明,與通俗音樂、無任何音樂刺激相比,聆聽莫扎特《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的學生其測驗成績比其他組明顯高出 8、9 個百分點,而且這種效果持續了 10-15 分鐘,這就是音樂心理學乃至音樂教育中著名的“莫扎特效應”。認知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諸如莫扎特《D 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這類正性音樂能激活更多的腦區, 從而激發這些腦區的潛在功能,並促進認知水平的提高。 其他研究也顯示,接受音樂訓練的兒童會提高語言感知能力,會表現出更好的言語記憶。看來,需要大量言語記憶的閱讀學習應該合理調動音樂的元素。但是,眼動研究卻表明,聽音樂對當前(即時)閱讀學習的幫助非常有限。與無音樂條件相比,音樂條件下的認知加工成績下降了。當音樂刺激與認知任務都需要心理資源時,就會出現心理資源的相對不足,加大認知負荷,進而影響到閱讀任務的完成質量。 這項研究對閱讀教學的啟示在於,適當提供音樂背景能促進後續的有效閱讀,適當提供音樂背景有助於學生的入境式朗讀。但是,當學生已經投入到閱讀活動中,且需作深入的思考時,最好不要播放背景音樂。

老師們,你們的課堂真的“合法”了嗎?

課文插圖要不要配。理論是這樣闡述的:沈德立等人根據眼動指標,對初中學生閱讀有無插圖的說明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插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整合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就插圖而言,示意圖課文與實景圖課文相比,哪個效果更好呢?陶雲等人又作了專門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年級學生閱讀示意圖課文的閱讀理解指標要優於實景圖課文,這主要是由閱讀課文的注視次數、回視次數等眼動指標差異引起的,其中注視次數所起的作用最大。字詞只是單一編碼,圖片具有雙重編碼,其視覺特徵區分度較大,有助於文本理解和加工。示意圖更符合學生的閱讀理解心理。

老師們,你們的課堂真的“合法”了嗎?

最時髦的是“帶著問題,自己去找答案吧”。說得很瀟灑,但顯而易見的是教學沒有效率,抓不到根本。一談到效率,有人就跳出來批判“太著急”。有時候,需要按照進度往前推進,因為我們不是自由學習,而是課程化教學。讓小孩慢慢去發現,教了半天還不知道目的是什麼,大費周章就是為了烘托出濃濃的“民主氛圍”,一整節課繞來繞去就是不好好說。必須指出:課堂教學的目的沒有抵達,再民主、再和諧,都是假民主、假和諧。有理論依據麼?當然,理論背景是這樣的:學生在完成閱讀理解任務時,採取了不同的掃描模式,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循環掃描模式,即被試先看文章,然後再看問題;另一類是逆序掃描模式,即被試先看問題,再看文章,也就是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去閱讀文章(Yuill 和 Oakhill,1991)。掃描模式的選擇取決於工作記憶的容量。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存在年齡差異。在一定範圍內,年齡越小,工作記憶容量越小,年齡越大,則工作記憶容量越大。從實驗結果看,小學生的工作記憶容量有限,他們不能有效地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他們更適合採用循環掃描模式。

你的課堂合法嗎?現在看起來,這個問題是否讓人心驚膽寒?“我要這麼教”與“應該怎樣教”是不同的。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沒有時間都去一一查證理論背景,又能有什麼依靠呢?

我們至少有三個方面可以依靠:第一,依靠《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國家意識,我們應該信任。按照課程標準界定的階段目標,先做好落實,做好建設,然後在實踐中進行反思、批判。特別是一線老師,可以帶著審辨思維去執教,不斷修正教學行為,但這一切必須建立在給與孩子基本的、保底的知識系統基礎上。否則一切成了誇誇其談。第二,依靠前人的研究結果。例如作文教學的序列問題,可以參考上海師範大學吳立崗教授的“兒童寫作序列”觀,因為這是吳教授以及團隊建立在心理學的實驗基礎上,結合對外國文獻資料的整理,基地校的實踐,幾乎耗盡畢生經歷梳理的,值得信任。再比如說閱讀,中國海洋大學的朱自強教授提出了“兒童閱讀分級”的理論構架,是科學、嚴密、合理、適用的,我們應予以虛心學習,細心借鑑。而實際情況卻是各自立山頭,你搞你的系統,我搞我的系列,各自無視對方。這是不利於發展的。

第三,依賴教材的教學邏輯。統編教材按照語文要素進行編撰,有著非常科學、嚴密的邏輯,是一線教學最好的依賴。把課文教清楚,可以成為一線教師的必備基本功。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玩出你自己的花樣。

有時候,你喜愛的教學“花樣”確實會讓你色迷。炫目的做法瞬間突破了沉悶的一線苦修,而且確鑿地用真人秀的形式給你提供鮮活生動的案例。請在放棄實施合法教學之前問一問自己:你愛的是那個人還是教學……

歡迎關注 ,更多教學方法點擊專欄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